新晋院士 中南大学教授赵中伟 “个人渺小,平台伟大”

2023-11-28 22:55:06 字數 3042 閱讀 8984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8日讯(全**记者 刘俊)“被选上了院士,我觉得不能沾沾自喜,搞科研更不能吃老本,还得继续奋斗、认真干活。”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赵中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7日,记者在中南大学采访赵中伟院士时,他说:“‘个人渺小,平台伟大’,‘院士’头衔既靠团队的紧密合作,更得益于中南大学这个平台及其‘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

人生中有三个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

回想起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生涯,赵中伟院士提到了三个重要的人生选择。“初中毕业时,面临着读中专或者读高中的选择。”他说,自己出身于农村,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当时很多初中同学选择了读中专,因为三年后能有一份教师工作,但是自己想读大学,于是选择了读高中。

当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时,他又面临着留校还是去北京工作的选择。“我是河北人,对我来说,去北京工作的**还是很大的,所以当时我犹豫了整整两个月,最终考虑到中南大学的科研环境很好,自己也一直想搞科研,于是选择了留校。”

2023年至2023年,赵中伟院士由教育部公派至日本名古屋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生物陶瓷膜”。陶瓷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中应用广泛。面对留在日本还是回国、研究生物陶瓷还是“难啃”的稀有金属钨,赵中伟院士都选择了后者。

对我的人生来说,这三个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赵中伟院士幽默地用自己看过的一档恋爱综艺节目来做比喻,“当女孩子做决定时,节目组会设置一个岔路口,让女孩子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选择面前的这个男孩子还是放弃。其实人生就是如此,每一个不同的选择都会让你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做研究就要做最难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赵中伟院士师从当时国内有色冶金界的“鼻祖”赵天从老师攻读硕士研究生。一次在导师家里,一位师兄无意中提到“钨钼分离”是世界性难题。

那时候我很年轻,不知天高地厚,觉得做研究就要做最难的研究。”赵中伟院士介绍,我国是世界产钨大国,钨的用途涉及机械、建筑、交通、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军工、航天、科技等各个工业领域,但随着钨矿资源的不断开采,优质高品位的钨资源越来越少,而且在钨冶金过程中,解决钨钼的深度分离也迫在眉睫。“钨钼是相似元素,就像一对双胞胎,各种性能极像,我们就是要找出这双胞胎的差异。”

经过几年研究,课题组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外冶金界的钨钼深度分离难题,钨钼深度分离技术获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我国当今钨冶炼过程必备的除杂技术。

紧接着,团队又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工艺研发,建立起钨矿碱浸出的新理论,实现了难处理的白钨矿的彻底分解。此外,针对传统钨离子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发出高浓度离子交换转型技术。这些技术构成的难冶钨资源碱法冶炼技术体系,成为当前钨冶炼的主流技术,以该套技术为核心的《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赵中伟院士从基础理论方面入手,创造性地引入了磷,发明了新一代的硫磷混酸协同常压清洁处理低品位共伴生钨矿新技术,实现了钨钼磷的综合利用、废水近零排放和浸出渣资源化利用。硫磷混酸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该技术被列入国家禁止出**术目录。

从事有色金属冶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28年来,赵中伟院士提出并绘制了钨冶金的“赝三元相图法”平衡相图,建立了白钨矿碱浸出新理论,发明了难冶钨矿碱法冶炼提取新技术、低品位共伴生钨矿硫磷混酸协同清洁冶金新方法、钨酸盐溶液选择性沉淀法除钼新方法,解决了占我国钨资源78%的复杂难冶钨矿的高效利用难题,满足了高性能钨材对高品质钨产品的要求,为我国钨冶金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作出了贡献;发明了电化学脱嵌法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为占我国资源80%的盐湖卤水锂的绿色高效提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多读书对学习和科研创新至关重要”

如今,赵中伟院士在带硕博研究生的同时,也给本科生上课,每周4节课讲授《冶金原理》。

我当时读书的时候赵老师在上课,如今我当老师了他还在上课。”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刘旭恒告诉记者,《冶金原理》是一堂纯理论性质的课,赵中伟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枯燥、复杂的冶金原理,讲得妙趣横生。

马铖佑曾作为北京科技大学的交换生来到中南大学学习,上了赵中伟院士的课后,他立马被“圈粉”了。“赵老师有时一节课只讲一两页,有时一节课可以讲十几页,但是重点突出、生动有趣,让我对冶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到北京科技大学后,马铖佑依旧保持着对冶金的浓厚兴趣,不仅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还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推荐读研究生,为此他还自嘲完成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除此之外,赵中伟院士还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达西·汤普森的《生长和形态》、丁照的《理解自然》,还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连这些书有哪些版本、放在图书馆的哪个位置,他记得清清楚楚。

科研从不缺乏‘健壮的肌肉’,更应该注重的是‘灵活的大脑’。”他常对学生说,多读书对学习和科研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本专业的书,还是相关领域的书,要学会借鉴其他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将其转化为自己科研的基石。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持之以恒”

走在中南大学的校园里,经常看到赵中伟院士穿一双布鞋,衣着朴素,态度亲切。“赵中伟院士严谨育才、仁爱育人,他一直指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科研,同时常跟我们说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陈爱良说,赵中伟院士坚持冶金报国的理念,每年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全年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休息,一直踏实、勤恳地做研究,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在中南大学学习、工作30多年来,赵中伟院士也从一位北方人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湖南‘霸得蛮’的精神和中南大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让我感受很深,尤其是赵天从、李洪桂、任鸿九等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满怀报国热情,投身于冶金工业和教书育人,对我影响很大。”赵中伟院士说,在中南大学,不管在有色金属还是铁道、生物医学等领域,每个团队都像家人一般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好比“两个人抬得起一架钢琴,但是一个人抬不起半架钢琴”,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赵中伟院士寄语:“‘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尤其是从事科研工作,要避免以发文章、搞项目为目的,而是真正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要有家国情怀,服务国家。”

赵满云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个人简介 赵满云先生,字璞天,号卓君,年月出生,回族,天津市,大学学历,后深造于中国北京 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并且毕业。现为 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 教育电视台 水墨丹青 名家讲堂 栏目签...

司马南,李敖,余光中,院士 专家 教授及其他

乡愁,是一个如同留声机放映的老 让人忍不住抚摸记忆的伤痕,为之动容。儿时的乡愁,是和家人分离的邮票和船票。我牵着奶奶的手,乘着小汽车去坐船,穿过大洋来到大陆。每次动车离开故乡,踏上开往大陆的船,父亲为我贴好邮票,船员收好船票,我才相信我真的要离开了,我的故乡只能在我心中留下来。长大后,乡愁是和母亲分...

司马南,李敖,余光中,院士 专家 教授及其他

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 作家李敖和北京市东城区居民司马南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们在社会问题和言论自由上持有不同的观点与态度。本文将通过具体例子和细节描写,分析他们各自的立场,并呼吁读者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公众人物。余光中,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以作品中对乡愁的表达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