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的两大工具

2023-11-27 17:25:07 字數 5370 閱讀 9602

文 | 詹润演(微信***老詹漫谈)

我读完了吴晓波老师写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他对中国历史上十余次的重大经济改革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道明了其中的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而且清晰地概括出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吴晓波在这本书的导论中给我们介绍了两个观察和分析的工具,我觉得这两大工具在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变革和历代行政组织制度变革中值得借鉴的。

一、四大利益集团象限分析法

图一 四大利益集团格局图。

这张“格局图”使我想起在高中的时候看《史记》时,总感觉历代朝代的更迭似乎有一种规律,而这种规律很明显却又道不出,因为当时几乎搞不太懂这种国家与地方、无产阶层与有产阶层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国家”、“阶层”也缺乏较为系统的认知。

现在,当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再去看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确实如这张图表所示。

吴晓波认为,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地方**、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四大利益集团的相互争斗、相互博弈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只不过在每一个时期当权者的利益出发点不一样,这张图形就会发生变形。

那么,我们将如何利用这样的“工具”来分析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史呢?

***和“地方**”是统治阶级,而“无产阶层”和“有产阶层”属于被统治阶级。不同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点不一样,看待的问题的角度和所作出来的政策、观点也是不一样的。这时,“格局图”就会发生变形。

图二 “大**小地方、多无产少有产”

当一个国家具有话语权的人认为***需要高度集权、需要有更大的权力时,无产阶层就会出现特别多。此时,地方**的权力就会被削减,有产阶层也会随之减少。出现这一情境时,国家会相对比较稳定,稳定到最后就是地方和国民都没有活力,然后经济就会衰退,一衰退就会产生新变革。我个人把它称作“大**小地方、多无产少有产”时期。出现这番景象的有如秦始皇时期、汉武帝时期和当代中国2023年至2023年。

图三 “小**大地方、少无产多有产”

随着经济一衰退,一旦发现这种“大**小地方”的政策不行了,于是就会慢慢放松地方的管制,让地方**有较多的话语权,让地方从逐渐放宽发展到快速发展,这时候地方的有产阶层的群体就会多起来,而随着有产阶层的多起来,无产阶层就会慢慢减少。我把这种经济现象叫做“小**大地方、少无产多有产”。历史**现这种现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等,包括当代2023年至1994前后的中国和2023年之后的中国。

图四 “大**小地方、全无产无有产”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过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那就是***的话语权特别大,地方**话语权比较小,几乎都是无产阶层,没有了有产阶层。我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大**小地方、全无产无有产”。出现这样现象的时期是在中国当代史上的2023年至2023年之间。这是全球化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进行了一次大实践,想在社会主义中国里将与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有产阶级连根拔掉,这使得中国变成了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

在这四幅图中,其中图二和图三即“大**小地方、多无产少有产”和“小**大地方、少无产多有产” 还在不断循环之中。

这也是具有“统一文化”和“**集权血统”的中国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四大利益集团”的两大循环。

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它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集权制度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前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保持**集权制度的国家。

然而,这种**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血腥和充满探索的过程。而维持这一制度的正是这四大基本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说,都围绕着这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图五 **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对于这四大基本制度,吴晓波都做了相应的解释:(1)郡县制度:为了保证帝国的稳定,在政治上必须保证**的人事任命权,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滋生。(2)尊儒制度:扼杀“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以实现全民在意识形态上的大统一。(3)科举制度:通过公平的考试制度,将社会精英吸纳到体制之内为我所用。(4)国有专营制度:在经济上,实行重要资源的国营化垄断,以控制国计民生。

如果把国家的政权组织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四个基础性制度无疑就是这座大厦的四根“支柱”。

纵观中国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各个时期均在这些方面做了一定的修整以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

管仲画像。在公元前7世纪,我们中国出现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这一次变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管仲在治国方面采取了“四民分业,士农工商”、“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盐铁专营,以商止战”等政策,这些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商鞅画像。公元前4世纪,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这个人促使了后来中国的大一统,他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制、军爵制、郡县制、税收制度、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到了公元前338年,随着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变法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而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然而,变法却继续实行下去。

汉武帝画像。

公元前1世纪,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在**设置中朝(内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并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文化上,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王莽画像。公元8年,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他将天下田改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归国有。但是,王莽的经济变革是以掉脑袋落幕的。吴晓波曾这样说道:“他的变法既得罪了世族和有产者,又得不到无产者支持,而**又没有增加收入,可谓疲劳天下,一无所得。”最后,叛军攻进了长安城,王莽逃至未央宫的渐台,被人砍下了脑袋。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公元628年,隋末战争导致了人口的锐减,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人口,李世民以亡隋为戒,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推行科举制度;在行政组织结构上,非常精简,贞观年间,**机构的文武**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因此,吴晓波称其为“历朝人数最少的**”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史称“贞观之治”。

王安石画像。

公元2023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延和殿展开了一场历史大辩论。王安石认为,**一定要把经济收起来,进行高度集权的国家主义改革。司马光则认为,要治理国家其实很简单,**财政节俭一些,以农为本、藏富于民,天下就会太平。简言之,一个是强调“开源”,一个强调的是“节流”。宋神宗最后选择了王安石的主张。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帝制时期的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王安石相距颁发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条约、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免行法等十余条,并改革科举制度。但是,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时,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又加上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2023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鸦片战争。在明清时期,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使中国掉进了500年左右的“高水平停滞”的泥潭中。他们采用的是“铁桶阵”和“散沙术”的治国方略。说他们采取铁桶阵,是因为他们“北修长城,南禁海运”,进行闭关锁国,把自己打造成铁桶阵,以为这样就会与世隔离、不受干扰、稳固江山。说他们想把天下打造成散沙,最好的模式就是“男耕女织”,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简言之,就是对外闭关锁国,对内男耕女织,内忧外患都兼顾了。他们以为这样集权管理的稳定模式可以千秋百代,结果这个梦却被洋枪洋炮给打碎了。

洋务运动。2023年,大清王朝在两次的鸦片后,发现自己这个“虚胖”的大国如此不堪一击,不得不想到自强以自救。所以,19世纪60—90年代满清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在政治上,他们设立了总理衙门;在军事上,他们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在经济上,他们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在文化上,他们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满清以为自己的“虚胖”已练就了一身的“肌肉”,可以和西方国家抗衡了。结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这就是中国在古代史上不得不谈到的8次大变革,它们有的是从逗号到句号,有的是从一个句号到另一个句号。

但是,每一个朝代我们似乎都可以用吴晓波老师介绍的这两把工具去挖掘历史的真相,从这些变革与更迭的规律中给现在的我们一个感叹号!

读书文化推广者 詹润演。

2023年12月10日。

李济深的转变与中国革命历程

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李济深的生平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他曾是国民党元老,但最终选择反对蒋介石,加入共产党。他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人如何能够改变自己,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并选择正确的道路。这篇文章将深入 李济深的生平,从他的早年革命经历到与蒋介石的决裂,再到他最终支持共产党的故事。复杂的早年。李济深生于年,毕...

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智慧旅游”的十大创新应用场景(上篇)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催化下,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变革现有各个产业领域,智慧旅游 便是其中之一。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在旅游体验 产业发展 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依托,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 企业 等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大变革(上)

金融工作会议于月日至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规格高于过往的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足见 对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也是 金融委员会 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后,首次召开的 金融工作会议,凸显了 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次大会,对于以往的调整极大,将会深远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资金的流向更是会催动财富的再分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