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表明,心理弹性能够有效降低受虐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023-11-03 20:26:12 字數 6022 閱讀 7676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问题行为。

这种不良行为不仅会给被攻击者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而且也会影响到攻击者的人格以及品德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暴力犯罪等严重问题。

在对导致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原因的深入探索中,许多研究者都发现家庭因素可能会导致个体当前和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诸如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以及不良的亲子关系等。

儿童期受虐待作为一种创伤性的经历,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给其生理、认知以及行为等诸多方面带来不良影响。

由于暴力接触是个体学习或形成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性因素,所以在儿童时期遭受过虐待的个体更加容易成为暴力行为的实施者。

有研究发现,有童年时期受虐待创伤经历的个体形成攻击性人格特征的几率更大。

不同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对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着不同的见地,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挫折-攻击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个体在遇到挫折之后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在释放力比多时受到妨碍而产生的后果。

在此理论基础上,dollard等人提出了挫折-攻击模型,认为“当有机体在自身的愿望或动机受到了阻碍,就可能会产生攻击性或者侵犯行为。

而原因是为了缓解由此引发的紧张状态,维持心理的平衡”。

在最初的挫折-攻击理论中强调,受到的挫折强度和所引发的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呈现正相关,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先决条件。因此,攻击性行为和挫折之间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后来有研究者对此理论进行了拓展,加入情绪唤醒这一变量,认为挫折情境会唤起个体产生某些负性情绪。

然后才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其中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具体的情境、个体对攻击性线索的认知等。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融合了挫折-攻击理论的观点和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关注到了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心理学学科中,挫折-攻击理论已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从自我调节、模仿学习,到心理发展和媒介心理等。

该理论虽然创造性地引入了情绪唤醒这一变量,但是忽视了挫折并不是导致攻击的唯一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变量。

社会学习理论

bandura倡导的是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之所以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观察学习而形成的。

个体经由观察所学到的攻击性行为,再获得进一步的强化,最后就会发展出自己的攻击行为模式。

攻击性行为包括习得以及表现两个不同的过程,儿童和成年人均可以对自己榜样的行为进行观察,进而模仿他的行为。

bandura还强调,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新近研究显示,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个体会习得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图式,更有可能会出现欺凌行为、虐待动物以及成年后表现出更多的人际暴力行为。

研究者们经过研究和**提出了关于心理弹性的不同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garmezy的三种机制模型

有研究者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三种机制模型,一是补偿模型、二是挑战模型,三是调节模型

补偿模型强调,对于个体心理弹性能力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危险因素和保护因子的共同作用,两个因子的作用力是相反的且相互独立。

具体而言,当个体的个人特质固定时,能力和压力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

而当外界压力水保持平不变时,个体的能力与适应性呈现正相关关系,保护性因子能够抵消或者补偿外界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比如说,经济贫困的青少年更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但是抚养人对其行为的关注和监控会抵消贫穷带来的负面影响。

挑战模型假设,当压力强度中等时,它可以成为增强个体能力的潜在有益因素。

压力和能力发展是曲线相关的,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不利于个体的能力发展,而中等程度的压力水平则可以起到促进能力发展的积极结果。

因为个体在面对中等水平的压力时,既可以学习到如何应对困难的方法,也不至于导致无法应对困难的消极反应。

总的来说,挑战模型将风险性因素及保护性因素考虑为同一类型的变量,变量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取决于其程度。

调节模型认为,保护性因子可以作为改变危险因子消极影响的调节因素。

也就是说,当个体具有某种高水平的积极特质,就可以缓冲困难或逆境带给个体的负性后果,对压力产生一种相对免疫的效果。

比如具有高心理弹性能够降低贫困或者暴力环境对于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影响。

这三种模型较为全面地解释了保护性因子和危险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且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可。

rutter的四种机制模型

rutter提出了有关心理弹性机制的理论模型。

第一,降低危险因素的消极影响,比如个体可以通过形成正确的认知、减少与危险性因素接触并且学会克服逆境的方法,从而减少其负面影响。

第二,降低由于风险因素产生的连续的负面反应

例如当个体处于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但是父母单方也给予了他足够的保护和温暖,那么就可以减少家庭不健全这个消极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三,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也可以得益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第四,通过机会的开发为个体提高心理弹性创造可能性,使他们在面对逆境时也保持希望和勇于克服困难。

该理论模型一方面强调避免外在危险因素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注重开发个体内在的心理资源,让他们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和逆境,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

rutter认为应该将心理弹性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研究者应从有机体应对不良环境的个体差异和内在过程入手,进一步**心理弹性的发展机制。

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期受虐待水平较高的个体的攻击水平更高。

有研究结果表明,与未受虐待的儿童相比,早期遭受逆境的个体发展外化行为问题的风险会更高,包括攻击和破坏性的行为。

生长于被父母忽视和虐待的家庭中,由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稳定的家庭氛围,会对儿童适当调节情绪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他们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

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长期的慢性压力暴露对于神经健康和个体发育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在童年遭受创伤与前额叶区域的皮质变薄相关,而这一区域包括前扣带回皮质和前额脑区底部对于调节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holmes等人也发现那些经历过虐待等不良生活事件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心理的异常是源于个体早期的生活经历。

在个体早期生活中,对于抚养者的依赖甚多,他们会模仿抚养者的一言一行,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

若是父母惯常以漠视、苛责的态度对待孩子,甚至对他们有生理和心理上的虐待。

那么个体就会慢慢形成冷漠、具有攻击性的人格,在青春期甚至成年以后会出现更多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

在虐待的家庭中,由于父母不断地强化攻击是一种恰当的交流方式,所以受虐待儿童个体在与同伴或者其他个体进行交往时,也会更多地采取攻击性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挫折情境与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挫折条件下的个体选择更高的噪音水平,这意味着相比于无挫折条件,在挫折情境下,个体的攻击性水平显著上升。

靳海风得出了相同的实验结论,即相对于非挫折情境,在挫折情境下,被试的愤怒以及外显和内隐攻击都显著升高。

根据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是引发攻击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挫折情境会诱发个体的一系列消极情绪,随之引发个体的攻击行为。

gallucci等人通过无解的数字序列任务激发个体的挫折感,,并发现双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的皮层兴奋度是增加受挫后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根据动机接近模型,挫折和一系列负性情绪相关联,比如愤怒、悲伤等,而这些不良情绪被多个研究证明与攻击性行为相联系。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首先激发被试的受挫感,然后让他们有机会攻击让他们受挫的虚拟对象。

最终的结果表明,对双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的刺激可能增强了接近动机,进而增加了被试的攻击性。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研究还发现,心理弹性能够负向**个体的攻击性行为。

无论是对于早期受虐待经历还是挫折情境,心理弹性都能够缓冲负性事件对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影响,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早期受虐待经历对于攻击性行为的长期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在有无挫折情境的状态下,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在研究二无挫折情境下,没有发现早期受虐待经历和心理弹性对攻击性行为的显著影响。

正说明了在唤醒状态和未唤醒状态下,早期受虐待经历和心理弹性对攻击性行为的不同影响。

一般攻击模型认为人格因素会对攻击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人格因素会影响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

liu和gao的研究表明,低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往往会有更高水平的攻击性。

因为他们对待事物有着更加消极的态度,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很难去客观、理性地看待挫折事件,最终会导致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还有研究人员在对留守高中生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的水平与其品行问题如违规行为、攻击倾向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此外,来自暴力家庭的儿童若是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弹性,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相对应地也更少。

以往研究发现,心理弹性能够在个体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和行为问题之间作为一个保护性因素。

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钟振的研究结论,即在有挫折情境时,心理弹性高的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明显低于心理弹性低的个体。

由于心理弹性高的人在遇到挫折事件时有着更高的适应和应对能力。

因此做出攻击性行为的几率更低;而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个体,在面对挫折事件时,容易抱有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因此产生攻击性和极端行为的可能性更高。

心理弹性往往与一些积极的个人特质相联系,比如适应性的应对策略、乐观的性格和稳定的情绪。

这些优秀的品质能够使个体遇更快地从逆境或创伤中恢复,从而降低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风险。

心理弹性水平更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好的自控力,在面对逆境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好地控制和调节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抑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冲动。

同时,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人持有更加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拥有较为灵活的调整情绪和行为的策略。

他们在面对逆境比如挫折情境时,会通过认知调节的方式促进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接受能力。

文明实践中心之旅

今天,我们渭南个学校各选个人去文明实践中心参加了一个航模活动。很荣幸我被选上了,心里喜滋滋的。活动开始我们参观了一圈,知道了二楼是表演舞蹈 钢琴一类 三楼是科技发展 四楼呢,是琴棋书画 而我们的活动重点在一楼,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 飞机 听到这个安排,我心里充满了期待。首先,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袋,把...

从理论到实践,化工仪表实训的全方位学习

在化工行业中,仪表的使用对于生产过程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员工的仪表操作和维护技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化工仪表实训。北京欧倍尔化工实训基地中的化工仪表实训区,融合物联网 互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实训基地的管理和培训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硬件与互联平台的的智慧化结合...

合理设计工资表的策略与实践

引言 工资表作为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关键文件,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和财务透明度。一个合理设计的工资表应该清晰 准确 公正,既能够体现员工的劳动价值,又能符合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发展战略。本文将从多个维度 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工资表,为企业提供参考。一 明确工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