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胡宗宪,为何进不了内阁?难道仅仅是因为严嵩吗?

2023-11-20 00:38:31 字數 7304 閱讀 8943

浙江首富沈一石抄家后,他那富有的财富消失殆尽,只有几箱账册记载着浙江官场二十年贪腐明细。账册运抵京城后,嘉靖皇帝勃然大怒,紧急召见当时的“浙直总督”胡宗宪进京询问。

于朝房等了半天,连吃饭都没有的胡宗宪来到御前,嘉靖皇帝给了他一个特殊的待遇:

快进来!”

入嘉靖皇帝皇清修之精舍者,除御前近侍之若干宦官外,朝臣之中亦唯有“内阁首揆”严嵩具备此一条件。如今嘉靖皇帝竟让一地封疆入内,此恩实非易事。

这样的恩宠让胡宗宪理所当然地拖延了下来:

臣谨奏圣上曰:精舍是圣上仙修之处,外臣未敢擅入。”

摆正了位置,意识到了自己的作用,胡宗宪配得上严嵩同学,这种谨慎小心使他受益到现在。

这时吕芳出来:

您识大体。皇上万岁爷说道,这里面通常都是严嵩一人可以进去,还因为严嵩是利用你们这种人来支撑大明江山。所以他可以进去,你可以进来。遵旨快进。”

仅由此句可见嘉靖皇帝神通广大御下之术:

嘉靖皇帝“倒严”之念早已有之,为什么还是迟迟不出手,不是怕“倒严”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胡宗宪才能安定东南!与“严党”贪腐相比较,东南局势之安定,正是嘉靖皇帝所切实关注的问题。

这就是说只要把胡宗宪从“严党”中剥离出来,嘉靖皇帝马上就要“倒严”了!

请注意吕芳所传达出的圣意“他能进去,你也能进去”这句话非常有趣,可理解为“严嵩可以入精舍而贵之”;也可理解为“严嵩可以进内阁了,你们可以”。象胡宗宪那样等级的官,他最大的理想是能入阁,而最终的理想则是当内阁首揆。嘉靖皇帝此举挑拨离间果然高明啊!

言出必行,胡宗宪再也无法拖延,唯有缓缓入精舍。然后是嘉靖皇帝的启动:

仗打得很吃力。”

嘉靖皇帝询问的惯习是先扯出一些其他题目,用来铺陈谈话环境,以点带面,消除彼此提防心理。对刚刚赶出抗倭前线的胡宗宪来说,嘉靖皇帝的话可以抚慰也可以麻痹。

且看胡宗宪如何应对:

尽忠报国为臣等之职责。”

话锋一转,酣畅淋漓,没有理清领导真正用意前,谦虚谨慎,慎重对待绝不出错,更不被人扣矫情造作之帽。

嘉靖皇帝接着:

闻戚继光数千人抗击倭寇数万人,已连续取得4次胜利。打得很好。”

首句为抚慰,胡宗宪应谦恭地回应;多言为褒奖,胡宗宪要巧避。

上托洪福之帝,下赖将士之命。又浙江人民亦体恤宫廷,多义民相助抗倭。”

上有帝、下有兵、上有浙人相助,吾何功!

古往今来,帝王对功勋特别是军功的表彰,始终是臣子们实难正视的问题。索性拖延下去,无异于轻视君上、寻死;直接领了,还有恃功而骄之嫌,更找死;怎样把握好“推迟”与“领受”的分寸,确实不好把握,不过大致也要根据皇帝特定的脾性来决定。

就像嘉靖皇帝那样只需清名、从不背锅,胡宗宪应对滴水不漏!

话锋一转,嘉靖皇帝径直抛出对话的要点:

是官场的贪墨和不济的后援!对不对?”

胡宗宪缄默不语,沈一石家财未能**前线军需,嘉靖皇帝此时急召其入京,他已能猜透谈话的用意!浙江官场已经烂到如此地步了,胡宗宪作为浙江的一把手应该负起怎样的责任他心里有数,因此,在嘉靖皇帝这番追问下,胡宗宪唯有缄默不言、静观其变!

公忠体国、实心用事这些就是你们的优点。过于圆滑,不愿得罪人,听任部下与朝中之人通贪墨而视之!如今征战无军饷,身为总督的你们又该如何担任?”

有观点认为嘉靖皇帝天生丽质,帝王才高,利用修仙之闲还可以牢牢控制大明皇权,使朝堂局势处于最佳均衡。由以上多言可见,这样的评语,决无过誉之嫌。

首先肯定胡宗宪身上的优点,给批判胡宗宪埋下伏笔—我批判你们,就是爱你们;再次申述胡宗宪之弊,把浙江官场贪腐之责统统推到自己头上—君不见自己这些短处,伤害有多大,想来袒护自己,也找不出个所以然;随即,又站在胡宗宪立场上,申述浙江官场贪腐对东南局势造成极大伤害—您的短处使您本人深陷其中,您说您该如何是好呀!

既要批评你,抛下所有黑锅,又要让你感觉到这是为你着想;更有甚者胡宗宪日后抗倭军需再羞于向朝廷开口索取;嘉靖皇帝在语言艺术上,不服输不可能!

带着非议,胡宗宪再也沉默不下去了,更加无法躲避,只有直接认了下来:

微臣本非封疆之才,臣陛三月见者曾上书。”

一听这话嘉靖皇帝大怒:

别以请辞为由!什么‘水清濯缨,水浊濯足’这套东西在我的大明朝都用不上了,朕也不是浊世昏君!”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强调“人要自尊、家要自睦、国要自强”。浙江官场烂透,表明浙江存在着使这些官吏烂透的土壤;胡宗宪想自告奋勇,表明朝廷和皇帝有令胡宗宪大失所望甚至万念俱灰的理由。

嘉靖皇帝虽始终坚持“无为而治”的原则,但从不让朝臣“无为而治”,更不让朝臣实行“君子顺应形势”的那套。胡宗宪的话无疑触碰嘉靖皇帝底线,于是,就这样愤怒起来。

咋滴,您这话的意思就是因为我这样一个皇帝,浙江就有这么一个贪腐**?你以前早已经看得很透,才准备辞职的,如今出了什么事,你还会以此为借口来推脱责任吗?

岣胡宗宪急忙承认错误:

微臣万惧如此心。”

嘉靖皇帝仍然不依不饶:

这是怎样的心呢?您所管理之地已贪墨到如此地步,难道您还不知吗?”

提问的重点是什么,胡宗宪也只能这样回答:

官场贪墨非一日之功,大臣们亦有所闻。”

有口皆碑的嘉靖皇帝随即追赶上来:

何不向朕奏明?是怕得罪严嵩还是怕得罪严世蕃!”

在这些谈话中,嘉靖皇帝有极其明确的语言逻辑:首先为胡宗宪安了个“辜负了朝廷和皇帝”罪,胡宗宪肯定要予以否定;胡宗宪矢口否认,嘉靖皇帝这才对浙江具体情况进行逼问,既无此心,管理之处何以烂熟于心?身为浙江的一把手,胡宗宪应该敢于答非所问、失职之罪坐着执行;要敢于答得清,欺君之罪要坐得实;因此胡宗宪只能答以微闻。

嗯,只需胡宗宪稍微听一听,嘉靖皇帝便有了逼问的可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向我报告呢?浙江的官,您这一把手当然不害怕;那么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不敢冒犯严嵩和严世蕃。

好吧,在嘉靖皇帝的逼迫下走到角落里的胡宗宪又一次默不作声;面对嘉靖皇帝厉声逼问,胡宗宪只能无奈地申辩:

是。回皇上,臣虽为浙直总督,但职有所司,许多事情也不一定全清楚。”

简言之,对浙江官场贪腐问题,胡宗宪总想强调“不全清楚”,即是要替他不报其愿勉为其难,又要替他袒护“严党”而勉为其难。

而且嘉靖皇帝的意图显而易见,他是希望胡宗宪积极出面,成为嘉靖皇帝手中的利刃,对“严党”动刀动枪。最惨的是,还想让胡宗宪有个清醒的心态—“倒严”,我没有看法。

胡宗宪之所以“不全清楚”是嘉靖皇帝等了很久的原因,既然手里拿着账册,那么最让人着急的是胡宗宪以“不全清楚”来搪塞。不明就里,所以让大家明白了,看看大家是怎么表态的吧!

看过账册后,胡宗宪急忙请罪:

令人震惊的是,大臣们难辞其失。”

还是那句老话,只是强调了他的职责,嘉靖皇帝想听的话就是“严党”的姿态,一字不差!

对胡宗宪请罪,嘉靖皇帝没听清要回答的话,当然不满:

5个巡抚3个巡抚和布政使按察使衙门里,这么多的人只有你们自己不贪财。当然,充其量是失察之罪。”

此话与嘉靖皇帝刚刚对胡宗宪所说的“过于圆滑而不愿意得罪人”如出一辙。连,多说句讽刺的话,都准备领一句“失察之罪”来蒙混过关,这是如此的简单!

且看胡宗宪如何回应:

失察误国亦重。”

我领受这罪,不大不小,几乎是得过且过!

嘉靖皇帝一看胡宗宪已经绕着圈子走,是没有往关键点上拉的,干脆就直接指名:

您又不是内阁里的首辅、首辅,误国也不能算到您身上。”

朕要你做什么,难道你心中没有数么?

胡宗宪大吃一惊,皇帝“倒严”主意大有定案之势呀,如何答允、如何表态、好不热闹!

胡宗宪默不作声,嘉靖皇帝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个浙江紧盯着织造局,二十年来就贪婪了上百万匹丝绸和两京十二个省的盐茶铜铁瓷器棉纱加在一起总共贪婪了多少?严嵩的这首相,应该是很值得的。”

严党”们已经贪到如此地步,你们还要想为严嵩辩护,你们真拎不清事呀!

胡宗宪接着沉默了下来,嘉靖皇帝又进了一步:

为人难、为官难并不容易。不事小人,则吏善而吏难任。严嵩对您有知遇之恩,您不愿意背恩负义的,这是不愿意当小人的,朕理解您。别忘了,您干的可是我大明**,而非自己严嵩**!朕又问您,五月份淳安建德发大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上至谭纶下至李时珍都曾劝胡宗宪与严嵩保持距离,胡宗宪自己顾全大局,公忠体国,但为什么偏偏不愿出卖严嵩?

嘉靖皇帝给了一个极其彻底的理由—顾念知遇之恩,不愿背恩,坚持义字当先!

它还解答了另外一个极其关键的难题—胡宗宪为何总是不能入阁?

同样是党派、又是“清流党”首领的徐阶却只知道珍惜自己的羽毛、知道有舍必有得、更知道识时务是俊杰。想要位极人臣必须具备自断双臂的勇气与胆量,更需要充分地准备去背负骂名,去接纳肮脏。

胡宗宪,并非圆滑,他只希望顾全最后一点道德,同时又不影响全局,这正是进入内阁最大的阻碍。能够位列封疆、能够加入内阁的,谁都不会圆滑、谁都愿意冒犯,但是只要嘉靖皇帝有需要,能够改变的都可以入阁,无法改变的都只能留在封疆之位或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胡宗宪一直到现在都不愿意妥协,嘉靖皇帝也只有把“毁堤淹田”这件事情再讲一遍,胡宗宪以马宁远交代搪塞过去,嘉靖皇帝也没有答应;胡宗宪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1、照实答复无异于说明他与“严党”决裂;“严党”马上就要垮台了。

2、故意掩饰,是欺君之罪,更显然是袒护“严党”.嘉靖皇帝对胡宗宪会有这样的评价,是可以想见。

无奈之下胡宗宪给了他大段的答复:

吾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疆域、万里子民、百兆、帝王背负祖宗社稷、治国安邦、烹小鲜为己任!”

皇帝,你真不容易,偌大的国家要顾全大局、要处处兼顾、要把握好治理的最佳分寸。

从目前朝局来看,怎样应对“严党”是嘉靖皇帝最该掌握的分寸!

今月,鞑靼自河西过冰河犯西,顺天府数百万军民粮食匮乏;二月,山东济南府饥荒;三月,京师又饥荒;四月,山西又饥荒;五月东川土司作乱;闰五月江西流民反叛攻泰河,四川苗民反叛乱入湖广界。本月山西陕西宁夏再次发生**,军民不计其数。更何况,东南沿海倭寇之战,又是决战之时!”

总之,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多事之秋,内忧外患集中爆发!

国事之难如是,若崛起大狱,牵内阁及六部九司之力,则天下大乱矣!”

从当前情况看,主要矛盾不是朝廷内、地方、边疆和基层。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安定朝局、维护皇权稳固。

皇帝当下问新安江大堤溃决的事情,大臣们哑口无言,不能说是。恳请朝廷适时再彻查一次。臣心之苦,不独为严阁老知遇之恩。严嵩执政二十年来,究竟是贪婪还是没有贪婪,是不是别人打着自己的招牌在贪婪,还是自己有过贪贿行为,皇帝对他的认识超过微臣。”

简言之,这并非“倒严”之时,也并非顾念知遇之恩而不愿发表言论,只是朝局不容、局势不容!

这段文字之后,就轮到嘉靖皇帝保持沉默,原因是胡宗宪所说的才是事实,才是朝廷现在遇到的棘手问题。

来看看嘉靖皇帝是如何运作的—将话锋转到吕芳身上说:

知公忠体国为何物?正所谓公忠体国。”

明明夸胡宗宪的嘉靖皇帝怎么会对吕芳说话呢?

这夸人之道有两个功能:

1、由刚逼迫气势,对立局面,马上变成夸赞,赞赏的姿态,嘉靖皇帝要有过渡的阶梯,否则,就太突兀了。把话告诉吕芳而不直接告诉胡宗宪可以使嘉靖皇帝很自然的走上下一个台阶。

2、在自己面前、向人夸耀自己、要诚恳、要有自己的长处是难得的。

只不过,前文我们已讲到胡宗宪这些长处实在难得,却非嘉靖皇帝当下所需。因此嘉靖皇帝也要一直这样:

嗯。对于你们刚才的这次奏对,朕目前不会问新安江决堤之事。说起严嵩来朕并不比你们知道的多。你想开脱他,朕也想开脱他。但真正能洗脱罪名的,却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你们马上拿着那些烂账,连夜找严嵩见面。别说朕让你走了,别说已见到朕,只说受朕密旨陈奏东南抗倭,顺便给他看看你从浙江查到那些帐。”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胡宗宪把账单交给严嵩呢?

两个目的:考验严嵩;进一步挑起严嵩与胡宗宪的矛盾。

这一问题我们前面也提到过,胡宗宪不愿意背信弃义、不愿意被嘉靖皇帝所更改,而严嵩没有。挑不出胡宗宪来,挑不出严嵩、嘉靖皇帝帝王心术来,已是登峰造极!

对嘉靖皇帝的用意,胡宗宪自然是心领神会,却只能装出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

陛下,陛下不密,失臣也,臣不密则失身。微臣更愿意用豁达的态度,正视君父,正视内阁。皇上吩咐大臣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大臣们请求明示。”

嘉靖皇帝也是快意恩仇,直接了当的应对:

朕让你们这是要不失臣的!让你们这么做的目的是想看看朕和你们有没有认错人的。”

不要误会了,我这次只是给了严嵩一个机会而已,你们听从我的话就行了!

说半道。一、留半道一,嘉靖皇帝想要试探严嵩是否属实,却更加想要挑拨二人感情,只需使胡宗宪离开“严党”,嘉靖皇帝便可以为所欲为!

胡宗宪给自己再找个原因:

回到皇帝身边,三月大臣进京时曾去见严阁老,但遭到拒绝。臣此时夤夜相见,其亦不相见。”

他就不认识我了,你这试探之法,无济于事!

嘉靖皇帝好像早料到胡宗宪不肯的原因,爽快地给解释:

上一次,他没有见过你,朕很清楚。不是因为他没有看见你,而是因为严世蕃不允许你看见他。如今朕已请严嵩请严世蕃外迁,此番前往就可以相见。”

现在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没理由不同意,可胡宗宪在吕芳给个说法前还是不说:

胡大人,陛下的一片苦心,您难道还不能理解?”

嘉靖皇帝苦心孤诣在**?

严世蕃是胡宗宪与严嵩之间的阻碍,更有可能使严嵩对胡宗宪产生误会,嘉靖皇帝之所以要严世蕃外迁,正是要确保胡宗宪不会受到误解,也正是要保持胡宗宪对严嵩正面形象。

当然当时嘉靖皇帝并无“倒严”之念;如今,嘉靖皇帝这一决策,倒是给挑拨二人感情,埋下了伏笔。

你不愿意违反道德,我会帮助你捍卫道德。你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您还会有哪些疑问呢?

嘉靖皇帝都说到这个份上,做到这个份上了,胡宗宪也就只能走入这个陷阱!

胡宗宪夜谒严嵩,“严党”丧钟响!

大明王朝 胡宗宪的坚持与嘉靖皇帝的权谋

在 大明王朝 第二十八集中,我们目睹了一场政治权谋的角逐,其中胡宗宪的坚守和嘉靖皇帝的权谋策略交织在一起。这一情节不仅紧凑扣人心弦,而且充满着复杂性和连贯性,展现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心机。权力斗争与角力的舞台。胡宗宪,一个四品知府,却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他的建议,延缓 改...

大明王朝1566 严世蕃为何要胡宗宪辞职,胡宗宪这“糊表匠”真难

浙江倭乱持续十几年,胡宗宪作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一直在前方指挥将士领兵作战。嘉靖四十年年初御前财政会议上,因国库亏空,严嵩提出要在浙江实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将丝绸卖到西洋,来解决大明经济危机,充实国库!可胡宗宪身上担着抗倭的重任,现在又来了个改稻为桑,稍有不慎,浙江就会乱起来,就会出大问题,所以他迟...

明朝的太宗之谜 为何朱允炆不是太宗,而朱棣却成为成祖?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王朝。但其中有一个疑问一直缠绕着历史学者和爱好历史的人们 为何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不是太宗,而第三位皇帝朱棣却能被称为成祖?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研究和争论。今天,我们将深入 这个复杂而有趣的历史谜团。太宗庙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通常是王朝第二代皇帝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