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赏 中国传世古玉浅析及鉴赏

2023-11-05 17:00:05 字數 6754 閱讀 3106

玉蝉 汉代 长2.8 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圆体,圆雕一蝉,蝉双目略突,通身饰阴线,尾略尖,头部至腹部有一直穿孔。

玉蝉 汉代 长2.5 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体扁,双目突出与头顶端平行,尾和翅呈三角形,首、尾和翅均饰阴线纹,头部顶端有穿孔。

玉蝉 汉代 长5.4 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黄,有黄色沁,温润细腻。器体扁平,中间略厚。蝉头部双目向外凸出,颈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双翅宽大并合拢,紧贴蝉背,翅长身短,尾部为三角尖锋状。**用交叉线表示,腹间饰有6条阴线表示腹纹。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犀利干净。头部有一对穿孔,以供佩系之用。

玉琀蝉 汉代 长6.7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温润无瑕。体扁窄。正面翼翅长而窄,翼肩斜弧平缓,顶端两眼斜凸于两侧,背部护翼线条弯曲自然有力,腹纹宽窄相等。头部有一对穿孔。汉代在逝者口中放玉蝉,称为琀。以蝉为琀之例,在商到战国墓中都偶然可见。以汉时最盛。

玉琀蝉 汉代 长6 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灰白色沁。扁平状,蝉形。头部双目外凸,双翅及尾呈三角形。正反两面用宽阴线分别琢出头、胸、腹、背、双翅及尾。造型简朴, 生动逼真。

玉琀蝉 汉代 长6.1 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白色沁。蝉形扁平体,中部稍厚,两侧略薄,双目外凸,嘴平齐,阴线饰头、背、双翼,尾翅呈三角形。背部平面状,阴线勾饰交叉纹,尾部平列**纹,“汉八刀”技法雕刻,线条流畅,简洁有力。

玉琀蝉 西汉 长6 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淡黄绿色。中间厚。头部有长眼,身以细阴线刻成,背面为双翅,有丝丝翅脉,腹面为尖嘴及六肢。线条优美,纤若秋毫,肉眼难辨,雕工细腻精湛。

玉琀蝉 汉代 长4 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沁色白斑。通体扁长,中脊较厚,头部双目外凸,以宽阴线分别琢刻出头、胸、腹、背及双翅,尾和双翅呈三角形锋尖。刀法简练,造型朴拙。

玉琀蝉 汉代 长6.1 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表面有铁褐色沁。蝉体呈片状,中部略厚。整体形象似常见的汉八刀形玉蝉,雕琢极其简练,嘴前伸,两眼外凸,翅尾尖。但在蝉翅上以极细阴刻线雕琢出翅脉,颈部亦有细阴线装饰。汉代玉蝉分佩饰用玉及丧葬用蝉,丧葬用蝉一般为简练的汉八刀形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用作口琀,以求似蝉般蜕壳再生,从而达到羽化升仙的目的。

玉握猪 汉代 长12、高2.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姜黄色,质地坚硬,有浅褐色沁斑。呈半圆形长体,伏卧状。嘴长且平齐,细眼,鼻略省,尾垂直,四肢收于腹下。汉代在逝者手中放玉猪,称玉握。以猪为握始于西汉中期。玉猪以“汉八刀”技法雕琢,简洁有力。

玉握猪 汉代 长10.8、宽2.5、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赭色沁斑,质地细腻。长方柱形,作卧状,头部斜削,脊背弧圆,两端平齐,吻饰二道折。五官及尾足纹饰阴刻,刀法简炼,极具神韵。

玉握猪 汉代 长11.5、宽3、高2.9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碧玉质,有赭色沁斑。长方柱体,脊背微呈圆弧,一端略小。以“汉八刀”技法雕出各部位特征,尾部钻一孔,用于系绶。风格朴实简炼。

包金箔玉握猪(1对) 东汉。

长10.9、宽2.85、高2.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没有金箔覆盖的部位有白化现象。圆柱状,横向剖一平底,一端缩小作鼻吻,另一端臀部,并钻有一穿孔。另以较宽的阴线勾勒猪的躯体与四肢。

玉握猪(1对) 汉代。

长9.4、宽2.1、高2.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偏黄色,有褐色沁及绺纹。两件一对。造型为伏卧猪形,背部滚圆,周身仅用勾撤技法琢出几道宽阴线,分别表现出猪的双耳、四肢等各部位轮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随形琢成平面。在这种大刀阔斧的造型艺术中,还藏有细微的精巧,即猪的下颔与尾的顶端分别饰有一个横穿圆孔。这对猪形玉握造型简单,制作工艺精致,琢磨、抛光均十分细腻,器物表面光洁明亮。

玉握猪 汉代。

长10.4、宽2.4、高2.8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条柱形作卧伏状,以阴线琢出猪的双耳、四肢及各部轮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随形琢成平面。颔下及尾部各有一孔。雕琢简朴,神态逼真。

琉璃握猪 汉代。

长10、宽2.9、高2.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淡绿色琉璃质,局部受沁呈灰色。猪为俯卧状,四肢屈于身下,两端平直,下颌和尾部各穿一孔。用刀刚劲有力,简练利落,采用了“汉八刀”的技法。

玉眼盖窍塞及玉琀蝉(9件)汉代。

眼盖:长2.8、宽1.2、厚0.65厘米。

鼻塞:长2、宽。9厘米;

耳塞:长1.6、宽。8厘米;

玉琀蝉:长3.3、宽1.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大多沁为灰白色。由玉眼盖、眼眉、窍塞及蝉形玉琀等9件组成,均为丧葬玉器。玉眼盖为模仿人眼形状的玉片,两端各有一个小孔穿,以缝缀在一块覆面的布上。玉鼻塞呈圆柱形,有小伤缺,用来塞在死者鼻孔。玉耳塞亦为圆柱形,两端较细,填塞在死者的耳朵里。蝉形玉琀塞于死者口中,又称押舌。

螭纽玉印 汉代。

长2.7、宽2.7、高2.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器呈正方形印面,台面上立体圆雕、镂雕一扭身盘曲之螭虎,内有穿孔;台面四面阴刻勾连回纹;印面阴刻印文“如口”二字。据汉代用玉礼仪,螭虎纽玉印是最高等级,为帝王所用。诸侯王、列侯等按制应用龟纽玉印或龟纽金印、龟纽银印,考古发现汉代诸侯王用印大多遵循此制,也有少数僭越现象。

玉辟邪 汉代。

高3、长5.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多深褐色沁。辟邪呈**,长角,尖耳,鼓圆眼,张口,身饰双勾阴线,肩生翅,尾端勾卷,底座平。此器在辟邪的胸腹部镂空一长方形孔,底座有二圆穿。

玉辟邪 东汉。

长13.2、高9.3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经深沁熟盘,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辟邪昂首张口,似在低吼。作跨步游走状,双翼贴于身侧,似蓄势待发。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曾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

玉辟邪 汉代。

长10.9、高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表面有红褐色皮,并有沁斑,为籽料雕琢而成。辟邪又可称为“天禄”。独角,角后端分两叉向左右弯曲,张口露齿,身披羽翼,身体微微扭曲做伏行状,整体肌肉感较强,动感实足。辟邪的原型为狮子。狮子进入中国内地早在西汉武帝之时,而现在一般将形似狮,身披羽翼,头出角的神兽统称为辟邪。西汉辟邪多匍匐状,东汉则出现昂首挺胸,朝天吼状辟邪,另还有蹲坐状辟邪。辟邪造型的出现,当与时人的求仙观念有关。

卧羊形玉佩 汉代。

长3.5、高2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黄白色。圆雕,卧姿,羊双目平视前方,下胡须与下颚部相连,双角向后下弯,造型生动。

鸠形玉饰 汉代。

长5.3、宽3.1、高2.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玉中有铁褐色沁。鸠为**,头较小,勾喙,圆眼,头顶有翎,身体及腹下饰鳞片状羽毛。

熊虎纹玉版 汉代。

长17、宽3.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玉版为长方形,表面阴刻兼浅浮雕熊虎相斗纹。老虎集全身之力向熊扑去,体魄雄健,气势凶猛;而肥壮的熊则张口嘘吼,舞动四肢,准备应战,形象逼真。左侧之游云水中饰螭及一螭残尾,边缘有削磨痕迹。后世将其嵌于木板之中。

龙凤纹玉卮 汉代。

高12.3、最宽9.6、口径6.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玉中有糖色,另有铁褐色沁斑。器形呈圆形筒状,单鋬耳,鋬耳上阴刻兽面纹。有盖,折沿,盖顶浮雕三个云形捉手,中间凸起一柿蒂形**,上饰勾云纹,边缘镂雕。盖身以三角形勾连云纹组成一个个小夔龙纹。卮筒壁较直,以勾连谷纹为地,身上浮雕四只夔凤,两两相对,凤身饰有字纹和网格纹。三兽蹄足,筒身部位有三个兽面纹。卮本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饮食器。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十分罕见。

螭凤纹玉卮 汉代。

高7.7、口径6.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多赭黄斑。全器圆筒状,器底是另嵌的圆玉片。全器以高浮雕技法镂刻两只双身朱雀,其间穿插五只透雕螭虎。朱雀勾喙尖嘴、双翅上扬,双足下方有螭,朱雀后方另有两只螭,形态不一。推测此器可能由新石器时代的素琮改制而成,作饮器。

角形玉杯 汉代。

高18.3、宽8.3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杯壁上雕盘龙。龙头以立雕方式表现,双角斜向勾出,角间飘一长鬣。龙体顺着杯壁的波弧,向下伸。约当杯壁一半处,向左右各伸出一前肢。龙体延伸到杯底后,形成一大圆涡,饰以扭丝纹。从该处,由斜后方向上延伸成一有扭丝纹的长尾,至背面高约杯身的上三分之一处,再向斜下方转折,以立雕技法,在杯体之外,形成一大卷尾。而龙的两只向左右伸出的前肢,各以龙爪抓握盘绕的龙尾。造型新颖,龙纹传神。

云纹玉杯 汉代。

高12.3、口径4.7、足径3.14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莹润半透明。口缘处、柄之外侧及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锈而变成绿沁,其中口缘处的沁色绿中带蓝。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道弦纹饰带围绕器表,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

玉耳杯 汉代。

长8.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灰白色沁。侈口,圆腹,平底,形制仿自汉代漆耳杯。杯身椭圆如船形,器耳状如新月,器底亦作椭圆形。器缘内侧、器底及耳均饰以阴线刻纹,尚遗有彩绘痕迹。

玉盘 汉代。

长20.2、宽7.3、高1.2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泛灰。器呈长方形,四方委面,浅腹,矮圈足,平宽沿。通体光素无纹。

螭柄玉盘 汉代。

长16.8、宽14、高2.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红褐色沁。圆盘形,宽沿,浅底。口沿外平出三片状柄,正面浮雕龙螭云纹。龙圆眼重眉,独角,长尾后卷,身体出入隐没于云纹之中;另有两螭龙杏眼、张口,隐于云水中。器之反面柄上则阴刻龙纹及螭纹、云纹,十分精细。此器龙螭纹饰风格均为汉代,但造型少见,是汉玉中精品之作。

兽首玉勺东汉。

长8、高5.5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圆口,圜底,柄弯曲,柄端雕饰兽头。制作者利用俏色技法,以柄端黑玉质来装饰兽头,制作精细,构思极为巧妙,为同类器物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龙首柄玉勺 汉代。

高9.5、口径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铁锈沁。勺体略似桃形,柄端雕琢虺龙首,嘴尖扁似蛇,杏眼出梢,双耳,额上有水滴纹。口张,内有铁锈痕,原可能还接有铁柄。目前考古中发现汉代玉勺不多,多为传世品,造型各异,许多以螭龙为首。

辟邪纹玉瓶 东汉。

高5.3、宽4.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玉料带有黄褐色玉皮,原为籽料雕琢而成。器体呈椭圆形,上窄下宽,内部掏空。外壁浮雕一大二小三只辟邪,作戏玩状。大辟邪张口露齿吐舌,昂首前视,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下有羽翅,双**叉呈坐态,身上攀附两只小辟邪作嬉戏状。此器造型风格与扬州甘泉老虎墩出土辟邪丹药瓶类似,可能为装丹药之瓶,瓶盖已失。

勾连云纹玉灯 汉代。

高12.8、盘径10.2、足径5.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局部有铁褐色沁。上部为圆形平底灯盘,灯盘中心凸起呈柿蒂形花瓣。盘四周饰勾云纹;灯柱细长,分两节,上端较粗,有长条形勾云纹,下部饰勾连云纹。灯足略小,表面饰柿蒂纹。这件玉器由盘、柄、足三件榫接而成,造型与汉代青铜灯盏类似,山东地区亦出土有类似灯柄,纹饰亦为汉玉中常见,故应为汉代玉器。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古玉握猪精品鉴赏

猪,晶莹润亮,浑圆可爱,紧握手中,圆一个把财富带走的梦。中国人对玉器情有独钟,古人认为玉器集日月山川之精华,佩带可以辟邪,殓尸不腐。于是,古墓中的主人身穿玉衣,口含玉含,鼻子耳朵有玉塞,手握玉握,用玉武装全身以求尸体不朽。其中玉握通常作成猪的形状,玉猪几乎集中于汉代,以玉握的形式出现。工匠们在长条圆...

战国龙形玉佩鉴赏

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 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 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 鹿角 牛头 驴嘴 虾眼 象耳 鱼鳞 人须 蛇...

浅谈鸡骨白古玉的鉴定

鸡骨白指玉器在土壤中受到沁蚀后失透而成的一种状态。要想鉴定鸡骨白,得要先学会认识古玉的灰皮。一 灰皮形成的机理 灰皮,是一种视觉效果。灰皮,并非钙化,也没有钙质生成。灰皮的产生,是玉质蜕变的结果。玉质为何蜕变?如何蜕变?为何呈现白灰?这是困扰收藏者的几个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古玉在地下遇到的情况,以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