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清朝士兵,为何一个印“勇”一个印“兵”?待遇是天上地下

2023-11-28 13:45:02 字數 3371 閱讀 2549

想必大家之前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会留意到,为什么小兵衣服上面的字不一样,有的时“勇”,而有的是“兵”,这究竟是为什么吗?

有的人从字面上理解,会以为衣服上带有“勇”字的兵或许是作战比较的勇猛,“勇”是一种嘉奖。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还要从满清王朝讲起。

清朝的军队制度,最开始是实行“八旗制度”,先是四旗--黄、白、红、蓝,努尔哈赤开始起兵的时候,又增加了--镶白、镶黄、镶红、镶蓝,总共是八旗。

但是实际上,八旗制度是一种民兵融合的形式,其中有一部分,打仗的时候是军人,不打仗的时候是平民,就在家种地劳作。

清军入关进入中原之后,八旗在当时的地位很高,但是分得了大量的土地,还不用交税,或许是过的太安稳了,所以慢慢的他们只顾贪图享乐,疏于骑马射箭。

就这样悠闲了一二百年之后,别说打仗了,骑马都费劲,国家一看,自己养尊处优的八旗将士已经这样了,也没有办法。

面临着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只好让各地**举荐有勇有谋的平民,组成临时军队湘军,与太平军对战。

尽管是临时组建的,可还是要统一服装吧,要不然上战场了没法区分是敌是友啊,原来的八旗军衣服上面是“兵”,所以这些临时军就锈“勇”字来区分。

这些“勇”字军,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有了一个统称叫“绿营兵”,与八旗兵组成清代统治全国的两大军事部队。

根据历史记载,康熙时期的绿营兵有59万人,道光时候有58.5万,后人对这组数字仍有质疑,当时清军有吃空额的现象,所以认为这其中的水分很大。

勇”跟“兵”除了一字之差,在待遇上更是有天差地别。

八旗兵毕竟是纯正的“满清血统”,地位比较最贵,就像是现在有编制吃国家饭的人员,每个月是有工资的,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之类的。

勇”字兵是散兵,没有编制,也没有签合同,最关键的一点事,他们没有工资,一毛钱都没有,需要打仗了,你们就过来,不需要了,就回家种地,总结一句话就是“若有战,召必回。”

一个正规军,一个临时军,在打仗的时候,待遇最差的“勇”字军永远是战线的最前排,你以为他们是救国心切吗,这是规定,说白了,他们就是炮灰,有时候打完仗了,这个地方暂时不需要临时军了,就会在原地解散,战死的也没有任何补偿。

巨大的差异,让“勇”字军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没办法改变,谁让自己没有投胎到八旗家里呢。

一开始大家都本着救国心切的心加入到临时军的招募,后来临时民兵没有工资,还要在打仗的时候冲在最前排充当炮灰。

有时候赶在农忙的时候,还会耽误家里面的收成,万一自己在战场上不幸牺牲了,国家也不会给什么保障,留下家里的老婆孩子生活的比较艰难,所以当时有很多人都会赶在**招募军队的时候躲起来。

随着后来“勇”字军人数的越来越少,国家也察觉到不对劲,于是就下令,符合条件不加入临时军的,没收家里的耕地,不得不说,那时候军队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清朝时期,国家并不太平,时常发生**,有时候为了镇压**,也会临时招募“勇”字军,真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啊,**需要往哪安啊。

后来,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慢慢的又发展了“丁”和“卒”,这两个又是什么意思呢?

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发展出一支不需要打仗的军队,是为正规军服务的,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后勤保障部队。

平日里为打仗的部队运送粮草物资、传递消息等。

他们的工作不是固定的,有时候也会有长距离运输的工作,有点像现在的出差,他们还会有像“差旅费”这样的补贴。

有编制就是好,拿着每个月的稳定工资,“丁”字军回家种种地,做点小生意之类的都是自己的外快,挣多挣少都不需要交税。

天下长河》中关于漕帮的叙述,货物到码头的时候,一拥而上的人将货物搬下来,就是对“丁”字军的描写,这份清闲的公务员也不是那么好干的,随着国家制度的发展,清末的时候,遣散了所有的“丁”字军,这让好多人失业了。

最后要介绍的就是“卒”字军了,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在衙门里面,这个“卒”字军,只有一定官职的,在以上的几种兵中,地位是最高的。

他们的日常任务主要是在城里面巡逻,维护治安等,不需要出兵打仗,也可以理解为是现在的治安军。

这个“卒”字军,毕竟是一官半职,有时候还可以捞点油水,挣点外快,但并不是谁都能当的,还是需要关系户,够得到这层关系才能任职的。

如果是家里经济富裕的话,也是可以用钱财打点关系,为自己谋的这份差事。

有人说,八旗的军队在康熙时期就已经没落了,之后都是由汉军支撑的,情况真是如此吗?

无论是从平三藩之间的各个战役,还是与中俄之间的松花江战役,都是由八旗军作为主力来完成的,只有在康熙年间,西北战役中绿营军汉兵的占比要多一点。

2023年的时候,距离乾隆帝登基已经过去十二年,小金川战役爆发,清代建国一百多年,当时的八旗军就已经出现了战斗力衰退的现象了。

其实早在雍正元年的时候,就发现了八旗军中有人不能骑射,自古以来,八旗军的部队都是最精锐的部队,大清入关中原离不开八旗军的鼎力相助。

于是下令整改军队,加强军队建设,最后效果显著,雍正非常高兴。

乾隆执政的时候,国内外的情况都比较的稳定,军队也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打仗了,八旗军的战斗力也是明显下滑,十七年的时候,乾隆在**射箭比赛的时候,竟然有射不出箭的情况,乾隆当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以上情况可以说明,随着国家的稳定,八旗的战斗时确实有所减弱!

军队实力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任何时候都要有抵御外敌的实力,切不可因为一时的稳定就有所懈怠,人也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就不思进取,要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的提升自己,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历史事实 清朝治台史略论

台湾属于中国,是历史充分证明的事实,也是国际所公认的事,是天经地义的事实。如果台湾不属中国,那日本何需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强迫清 割让台湾?清 被迫割让台湾前的年,清王朝治理台湾,就是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铁证之一。无论是年的郑成功驱逐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或是年清朝康熙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下辖三县,隶属...

秦舞阳 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勇士,为何在刺秦时胆怯失色?

前言 秦舞阳,燕国勇士,在年少时犯过杀人案。后被燕太子丹找到,于公元前年随荆轲赴咸阳刺秦王,事败。这是 史记 对秦舞阳的简单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舞阳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敢杀人,而且还参与了震惊天下的刺秦事件。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呢?他又是怎样成为荆轲的助手呢?他在刺...

元朝为何没能像清朝一样剃发易服?元朝自负,清朝自卑而已

很多人不解,元朝蒙古人作为少数民族,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为啥他们没有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呢?这肯定不是元朝蒙古人的发型跟咱汉人的发型一样,他们的发型要么是 地中海 要么就是基本都剃光,两边留出个小辫能垂下来。但是忽必烈却没有实行剃发易服这么极端的政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蒙古人执行的是一国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