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 并购不太可能成为中国biotech的退出路径

2023-11-27 03:35:09 字數 1464 閱讀 8771

资本寒冬,海外大药厂开始捡漏,纷纷开启并购模式,国内会上演这一幕吗?在麦肯锡看来,不大可能会发生。

其在《china biopharma –charting a path to value creation》报告中指出,核心原因在于三点:

第一,大部分国内生物科技企业,因为管线过于同质化,不具备被并购的价值;

第二,国内药企自身实力有限,也不会开启并购模式;

第三,跨国药企因为地缘因素,并不会贸然出手。

那么,麦肯锡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 01 / 来自麦肯锡的否定

在海外生物科技领域,并购几乎是业内的家常便饭。如下图所示,2023年并购次数一度超过300次,虽然近年来因为市场变化有所走低,但2023年至今并购次数也已接近200例。

国内市场则与之相反。2023年之间,国内生物科技商业并购次数寥寥无几。那么,国内并购市场会异军突起吗?

在麦肯锡看来,很难。

首先,大部分biotech的质量是不过关的。麦肯锡认为,国内部分biotech的创新质量并不高,比如me too管线泛滥等,因此价值较小。

其次,国内大药厂的实力有限。海外大药厂之所以并购次数较多,是建立在余粮丰富的基础上,现金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而国内头部药企的账上现金只有200亿美元左右。并且,大部分biotech的管线,也很难与国内大药厂形成协同效应。

最后,则是跨国大药厂出手的可能也不大,核心原因是跨境涉及到的诸多不确定性。

如果并购不能成为biotech的主要退出渠道,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仍需要继续节衣缩食,等待寒冬的过去。

/ 02 / 缩衣节食还要继续

对于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来说,苦日子可能还要继续。

过去几年,国内资本市场寒冬下,生物科技企业融资大幅下滑,下滑幅度甚至超过欧美市场。

其中,最受影响的是处于临床后期的企业,早期项目影响并不大。如下图所示,早期项目融资下降幅度并不明显,而后期项目则下降71%。

随着融资渠道的收紧,国内生物科技企业的现金流持续下降。这一点,上市企业是最佳观察窗口。60家上市生物科技企业,2023年能够维持运营年限的中位数为3.2年,2023年这一数字下降至2.2年。

与此同时,上市融资渠道未见好转,后期企业融资渠道并不通畅。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还需要继续勒紧腰带过日子。

中国好闺蜜 清华才女与麦肯锡合伙人的志同道合之情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力量,以及我们身边的人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的两位杰出女性,颜宁和李一诺,她们因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建立了一段持久而坚定的友情。颜宁和李一诺,出生背景截然不同。颜宁,来自山东章丘,家庭温馨幸福,自小备受期望,拥有活...

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杠杆并购传奇人生!

华尔街银行家掀起恶意收购风暴,还催生了两个暴富群体,分别是风险套利者和垃圾债券管理者,其中风险套利者会在人们还没认识到某公司 潜力情况下,对这些公司强势投资,然后再引导收购方购买这些公司 或者将这些公司 抬到大大高出原先 一旦这些公司 因为风险套利者大笔购入而攀升,这些公司股东就会要求管理层寻找救星...

胡锡进 存现金和购房不如炒股,不然亏更多

存现金和购房是传统的投资方式,但胡锡进指出它们的风险。存现金可能面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风险,因为现金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会受到通胀的侵蚀。此外,胡锡进也提到了购房的风险,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较大,投资人可能面临市场 流动性不足和政策调控等问题。降息降准的政策也意味着楼市的困境,加上恒大破产的案例,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