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吃水不忘挖井人》被选入新教材,一直沿用至今

2023-11-03 08:59:35 字數 5878 閱讀 9359

前言:2023年11月,新中国刚刚成立,重庆刚刚解放,在浩瀚的长江上,有一艘货船正在加足马力行驶,甲板上是手持枪械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得到的命令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押运物品的安全。那么,这船舱内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船内不是某位高级首长,也不是国外某位重要客人,而是一摞摞的小学课本。不错,这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新教材,这些课本关乎着解放区所有孩子们的教育发展,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这些课本现在已经不存在,但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前辈们,可能有幸阅读过其中的文章,比如《吃水不忘挖惊人》《*的扁担》等等,有的课文如今还在沿用,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文章是怎么被选到新教材里的呢?还有哪些文章,是现在孩子们没有见到过的呢?

**曾说过,年轻人朝气蓬勃,就像是**点钟的太阳一样。可见,**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本文就带你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新教材编审工作的前前后后,以及那些文章背后感人的故事,还有***对孩子们的教育工作那种无限的寄托。第一批新课本实际上,在新中国宣告成立的半年前,**就已经督促教育工作者开始进行新课标的编审工作了。根据***的指示,要成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摒弃**的教材,“发明”新的教科书,让新中国的孩子们使用。当时编审会的主任便是大名鼎鼎的叶圣陶。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著名童话故事《稻草人》便是叶圣陶创作的,其实,**时期的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叶圣陶主编的,把这项工作再一次交给叶圣陶,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在当时,三大战役刚刚打完,渡江战役还没有打响,说白了就是我国还没有完全解放,这让叶圣陶犯了难。当时***总理就下了指示,**领导人以及***对教育非常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容耽搁,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是新的,孩子的课本也必须是全新的。

没几日,叶圣陶就收到命令,在这年秋季开学的时候,要编出一套适用于中小学使用的临时课本,对于叶圣陶而言,他编审过教材,数理化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语文的课文就必须要用新的,所以他手头上的工作非常繁重。最后经过夜以继日地奋战,叶圣陶和众多老师们,终于编审出了一套全新的课本,伴随着新中国一起诞生。当时,由于还没有完全解放,叶圣陶喊出这样一句口号:解放军打到**,我们就把教科书送到**。所以,这些课本在叶老的眼里至关重要,他告诉押送教科书的解放军战士,一定要保护好教科书,有的是押送的教科书模板,所以这项工作重要而特殊。一路上,常常有国民党的残留土匪出来打劫,这些解放军战士宁愿和土匪火拼也要保护课本的安全,正是他们不怕牺舍生忘死的精神,才让第一批新课本(临时版本)安全送到解放区,西南解放区几百万的孩子才可以如期拿到自己的新书。

课本里的故事2023年12月,新中国基本完全解放,叶圣陶得到命令,可以开始第一批新课本的编写了。为了有部门专门做这项工作,**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专用来出版学生课本,其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人。当时,为了让孩子们都学习先辈们的战争精神,了解红色故事,叶老在全国征集文章,好的就要选为新课本里的课文。《吃水不忘挖惊人》便是其中之一。这篇课文讲的是,当年***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曾经住在一个叫沙洲坝的村子里,但是这个村子里没有水喝,村民们就常常去远处挑水喝,但是那都是池塘里的水,不干净也不卫生,**看到这一幕非常的心酸,他就带着战士们决定亲自给乡亲们打一口井。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这口井终于出水了,乡亲们从这口井中打出来的水是又甜又清澈,这让沙洲坝的乡亲们非常高兴。

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村民想到了伟大的领袖曾将带领这里的乡亲打井的事情,便产生了无限的怀念之情,为了不让后代忘记这件事,乡亲们就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写了几个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这个碑文无意间被一个记者发现,并且拍了一张**,根据乡亲们讲述的故事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当年的《人民**》上,编审会的工作人员,在阅读报纸的时候,无意看看到了这篇好文章,就选入了新教材里。其实,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比如《**吃墨》《*的扁担》等。《*吃墨》讲的是**小时候的故事,年幼的**喜欢读书,便时常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他去亲戚家过中秋节,看到亲戚家有一本好书,他就借过来读,但是书太好看了,他完全沉浸在了书中。亲戚看到他眼睛盯着书目不转睛便不好意思打扰他,就说:刚蒸好的糍粑和蘸糖都放在桌子上了,你记得吃。谁知道这**全神贯注,拿起糍粑蘸着桌子上的墨水吃了起来。直到亲戚走过来看到**的样子后,忍不住大笑起来,**也发觉自己蘸错了,便风趣地说道: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哩。**吃墨水的故事,揭示了**看书时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精神。

*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2023年4月,**和**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但是由于国民党的围剿,**不得不在井冈山上和战士们一起生活,为了分担战士们的辛苦,**就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食,并且不说一句累,这种同甘共苦的情怀让战士们深深埋在心底。当时,由于扁担不够用,**就自己做了一根扁担,并且在上面刻上了“**记”三个字。而这篇课文的作者,正是开国上将朱良才,当年他在井冈山当通讯员,对**这件事记忆犹新,2023年的时候,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朱良才写下了《一根灯芯》《*的扁担》等红色经典文章,后来范树德看到这篇文章后指出来,当年扁担上写的并不是“**记”三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着“**扁担”,另一端写着“不准乱拿”,共八个字。所以在后来,小学课文中关于《**的扁担》改成:朱军长找来了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扁担,不准乱拿。”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编审工作人员,对课文的真实性非常的重视。

关于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故事,那便是在2023年,这篇课文被改成了《**的扁担》,*看到后诙谐地说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后来“九一三”事件发生,语文课本又悄然换回了《**的扁担》。*关心教育事业当时,新课本出版后,由于人手不够,人教社的负责人给教育部写了一份申请书,内容是请求给人教社增加编辑。这份报告,正好受到了***的注意。**就问道:现在人教社的编辑有多少人?教育部负责人回答***30个人。**摇摇头说,30个人太少了,怎么也得300人。就这样,在***和***领导人的关心下,一大批的教育工作者来到人教社,为全新的新教材出版添砖加瓦,比如吴伯萧,辛安亭等等。也正是一大批教育家的加入,让太多的观点和建议慢慢呈现出来,辛安亭就提出,小学生就应该从拼音学起,而不是从小就学习课文。辛安亭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和我国当时的是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当时,尤其是在农村里,十个人有九个人都是文盲,这种比例是非常可怕的,虽然新教科书是教育孩子的,但是大人的教育更是亟不可待。

就这样,全国掀起来了一场巨大的扫盲运动,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扫盲委员会。根据扫盲委员会的要求,干部工人必须要认识两千个常用汉字,农民要认识一千个常用汉字。但是让一个农民去记住一千个汉字,这的确是有点强人所难,所以,在当时特殊的条件下,就出现了一种新方法,叫“注音符号识字法”,它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拼音,而是用偏旁部首等让广大老百姓更好地学习汉字。尽管这种方法显得非常笨拙,但是却成效很大。据统计,在两年内,用这种方法,在全国扫除了一亿多文盲。有了这样大的成效,说明人教社的各位编辑的想法是正确的,那就是从拼音开始识字。

2023年2月1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提议,不再使用注音符号,而是改为世界通用的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这也成为了我国汉语编写的基本准则。有了拼音,这些孩子学习生字就更加快速了,所以说,这群拿到新课本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在这之前,人们学习汉字那是非常吃力的,战争时期的老百姓学会用方言交流已经是不容易了,更别说是写出来了。那么小学生的识字解决的,就要开始编写中学生的教材了,根据人教社的老前辈回忆,当时对中学课本的改版是,把原来的语文课本,改成了《文学》和《汉语》两本课本,其中《文学》课本中,可以说是涵盖了国内外著名的**片段,比如《拳打镇关西》《牛郎织女》等,而《汉语》则是专门学习中文知识。

其实,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正是当时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胡乔木给***写了一份关于全面学习苏联的报告,其中就有把中学课本的语文,改成语言和文学分开教学,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的批准。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人教社就停止了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从而改为《文学》和《汉语》两个课本。那么,既然是分开编写,那其中的文章需求自然是更大,所以从**找原料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当时,《文学》课本的内容要想更加丰富,就必须要有更多的知识填充,所以当时的负责人,著名作家吴伯萧集结了一大群名家参与编写,比如矛盾先生和老舍先生等。所以以前的课本常常看到老舍和矛盾先生的文章,那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在选用文章的时候,最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习多少字是重点,所以这些文学大家在无奈下只好自己写文章对课本进行内容填充。新时代课本的诞生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2023年7月,刚刚恢复工作的***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搞教育。得知我国的旧教材已经尘封多年,**决定重新组织专家,重新编写教材。但是在当时,原来编写教材的人早已经分散到了全国各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批示了一份教育部递交的报告,他说,编辑好教材是教育的关键,要不惜一切做好教材编写工作的保障。

据人教社的老前辈回忆,当时很多老编辑收到***的“呼唤”,纷纷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重新开始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叶圣陶苏步青等老前辈纷纷加入了大队伍。但是,编写新教材就得有参考,那些尘封在人教社的老课本还能用吗?最后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借鉴原先的教材,重新编写,根据***的指示,要用新时代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但是在当时,我国的科技环境不算发达,值得骄傲的恐怕只有“两弹一星”了。所以,这让编写人员犯了难,如果用原来的教材填充肯定不行,所以编写委员会给***作报告,希望可以从国外吸取经验,也就是从国外采购教材然后取长补短。

主张开放的***很快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和当时的***副总理***商讨,决定调拨10万美元进行教育资助。可是当时10万美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把经费转移,那几个大工程就得暂时停工。面对“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还是忍痛拨出了这门巨款,把国内几个重要的工程停了,“投资”给教育部门。就这样,从国外采购回来大量教材进行参考,有英国的,日本的,美国的,德国的等等。这次国外采购成效很大,也正是通过这次参考编写,中国的课本第一次出现了微积分等先进知识。就这样,第五套新中国教科书就这样面世了。

随着第五套教科书的问世,得到了老百姓的深度好评,数学中的知识也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语文中的课文也简单易懂。实际上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一套教科书的出现,让我国加速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也让我国逐渐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如今,我们新时代的教科书已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版,曾经的那些朗朗上口的课文已经很少见到,比如《**吃墨》中: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哩。《一夜的工作》中: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比如《倔强的小红军》中: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还有《飞夺泸定桥》《王二小》《葡萄架下》等等。

虽然教科书进行了多次改版,但是都是在适应教育的需求,相信在新的教育环境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祖国的栋梁。如今,每当新学期开学,现在的孩子们一看到一摞摞的新书就激动不已,实际上在很多年前,我们的前辈看到那时候的新书,比我们还要高兴,他们那种亟待吸取知识的心情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感受不到的。虽然那时候课本上的知识,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甚至课本还是黑白的,但是他们热爱,他们执着,他们深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真理,就像***年少时说过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美国网友酸了,新中国成立后打了7次战争,都是为正义而战

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理念,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与世界的和平稳定。然而,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却被认为是一个好战的国家。有人曾质疑中国的和平之道,传言新中国成立后打过次战争。这种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呢?实际上,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历过一系列战争与冲突。然而,这些战争都是为了维护正...

美国网友酸了,新中国成立后打了7次战争,都是为正义而战

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始终以和平发展为宗旨,努力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关系。然而,在美国的眼中,中国却被视为好战的国家。有一位美国网友曾说 中国怎么敢说自己爱好和平?他们建国后打了次战争!让我们来详细回顾一下这些战争,看看为何美国人会这样看待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战争。年,美国决定亲...

美国网友酸了,新中国成立后打了8次战争,都是为和平而战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的宣布下正式成立。这一天,对于全国上下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的宣布让人们感到欢欣鼓舞。然而,在国家的成立背后,中国面临着来自外国势力的威胁和挑衅。为了捍卫国家利益,新中国不得不与外国势力进行一系列战争。然而,这些战争并非出于好战,而是为了和平而战。新中国成立初期,等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