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观潮》解读 一首一再被误解的诗,知音难觅啊

2023-11-17 19:05:14 字數 3008 閱讀 5407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对《观潮》的解读,然而谬误太多。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种:

《观潮》解读其一:

当苏轼没有看到“庐山烟雨浙江潮”时,心中极其渴望相见,千般遗恨久久不能消除。但是当他看到了时,觉得“庐山烟雨浙江潮”也不过如此,平平无奇。

评论:这种解读错得离谱。请问:这是诗吗?不是啊。

在这种解读中,苏轼的感悟没有超出普通人半步。打个比方,张三听说北京的烤鸭和保定的驴肉火烧非常好吃,没吃到时,日思夜想,流着口水遗憾不止。当吃到了以后,觉得其味道也不过如此。于是张三就写了一首诗,《吃肉》:

北京烤鸭保定烧,未吃千般恨不消。

吃到还来别无事,北京烤鸭保定烧。

根据这种解读,《观潮》和《吃肉》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

浙江潮。《观潮》解读其二:

依据:宋代的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指的普通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只看表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指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指人生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

这种解读认为:苏轼最后大彻大悟了,他觉得“庐山烟雨浙江潮”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不要联想太多,并没有什么好牵肠挂肚的。也就是苏轼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苏轼雕像。评论:第一种解读和第二种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后者似乎显得更有“文化”内涵。对于这种解读,我想问解读者的是:您怎么知道这就是苏轼的意思呢?

总评:这两种解读都没有遵循古诗解读原则:古诗解读要追求古诗的真相。古诗的真相就是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意思。我们只对古诗的真相感兴趣,对个别读者的读后感兴趣不大,因为这种读后感缺少艺术魅力。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比苏轼更像苏轼。

要想理解《观潮》,就得先理解苏轼。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苏轼写的诗啊。我们对王麻子理解的《观潮》没有兴趣,我们只对苏轼理解的《观潮》感兴趣。为什么呢?在古诗方面,王麻子不可能比苏轼强,就这么简单。

苏东坡纪念馆。

苏轼的人生:

以乌台诗案(2023年,此时苏轼42岁,几乎因此送命)为界,苏轼的人生大抵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的苏轼热衷于政事。然而他的政见比较理想化,他既看不惯旧党,也看不惯新党。因此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心中郁闷,也就是“千般恨不消”。名家评论这个时期苏轼的作品具有“政治忧患”,也就是说苏轼喜欢骂政敌和各种政治积弊。此时的语言特点是尖锐、讽刺、苛酷、愤怒、狂放。

苏轼的《花影》就是把旧党和新党拉在一起骂的代表作。全诗是: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阳光和月光下的花影分别指代旧党和新党。苏轼对这两者都烦。

花影。后期的苏轼淡薄了从政之心,热心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对人生的关怀。名家评论这个时期苏轼的作品具有“宽广的人生忧患”。此时的语言特色是温暖、亲切、醇甜、成熟,透彻。

前期的苏轼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的苏轼以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为主。前期的苏轼是入世的,锋芒毕露的,鞭挞政治黑暗的,斗争进取的,为民请命的;后期的苏轼是出世的,豁达的,关照人生感悟和体验的。这种豁达可以从他后期的作品看出,比如他在2023年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前期苏轼的价值观是政治进取,后期苏轼的价值观是人生通达。前期的苏轼是争斗而痛苦的,后期的苏轼是豁达而平和的。促使这种转变的,既有政敌的打压,又有把眼光转向它处领略到的风光,比如“庐山烟雨浙江潮”。

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窥见《观潮》的真相了。注意不是创作古诗的真相,是看见真相。

《观潮》逐句解读: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浙江潮”指代政治功名之外的价值观。比如像文学艺术的追求,人生的思考,山水娱情等等。政治功名是苏轼前期的价值观,功名之外的价值观是苏轼后期的价值观。

要领悟到功名之外的价值观需要顿悟,需要经历挫折,也需要外在的诱导。而大自然壮美的景色,“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最好的诱导。它们洗去了苏轼心中残留的政治功名,使他转入到对人生和文学艺术的思考中。

这两句是说:我人生的前期沉浸在政治功名之中,心中充满了千般的恨意。恨那些误国误民之人,恨各种政治积弊,恨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在这个时期,我体会不到政治功名之外的价值。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两句说:我人生的后期已经厌烦了那种政治功名,体会到了政治功名之外的价值。一旦体会到了,心中就只剩下它了,以前看重的政治功名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什么我坚信这种理解是对的呢?原因很简单:其一,这种解释就是苏轼的人生啊。其二,这才像诗嘛。

唐代有一首名诗,秦观“抄”完苏轼接着“抄”,都成了千古名作

导语 诗歌 借花献佛 的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通过 化用 前人的诗句,将其融入新的语境中,展现创作者的理解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唐宋三大家对同一句诗进行的 化用 的故事。公元年,一场可歌可泣的故事拉开了序幕。唐代诗人钱起参加了唐玄宗开的春闱书卷考试,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大考。焦虑的钱起找不到灵感,无法下...

解读“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的时光之美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其中,春宵 中的 春宵一刻值千金 一句,历经千年,被引用无数次,但其真正含义却时常被误读。探源 春宵 背后的历史变迁。起初,春宵 字面上指的是春天的夜晚,但随着时光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描述男欢女爱的夜晚。不过,类似于 一树梨花压海棠 等诗句,常被断章取义,...

河边 一部被误解的电影

在电影的世界中,河边是一个被忽视的杰作。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情感深度和视觉美学,使其完全有资格与那些被高度赞誉的电影相提并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一些普遍的观影误区,这部电影常常被误解和低估。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些关于电影 河边 的常见误解。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段与河流有关的浪漫故事,但实际上,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