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啥爱“听劝”了?

2023-11-15 17:35:34 字數 1410 閱讀 4309

文 | 马佳一。

听劝!素人改造!”“旅游我听劝!10月底去广州!”“听劝!求各科学习方法……”现在的年轻人,爱“听劝”了?最近,“听劝体”在社交平台上风靡,不仅旅游、穿搭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亲子关系都有听劝版。

年轻人“听劝”本质上与信息渠道多元化有关。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生活在东北的人不会知道10月底的广州还要开空调,没有考过雅思的人也不清楚科学的备考经验是怎样的,可世界这么大,总有人去过你想去的地方,总有人做过你想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就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与他人共享某种生活体验。所以,当一个人有需求的时候,总能在互联网上发现一项成功的攻略。

网友发布的旅游“听劝”帖子。**华龙网。

与以往不同的是,“听劝”的流行反映了一种年轻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以往,是输入需求-逐一检索-得到答案的模式;而“听劝”则是提出需求-网友留言-采纳建议的模式。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之前缺少“人”的身影,是一个与机器对话的过程,如今“人”主动走进评论区,倾听他人的表达和建议,在获取回答的功利性目的之外多了一重对“人”的期待,“听劝”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表达和互动。同时,有人愿意“劝”,有人愿意“听劝”,呈现出年轻人对于世界秉持着一个友善、开放的态度——它是勇于表达的,是主动连接他人的。

这是网络世界的活力所在,因为表达产生信息,愿意表达会产生海量的信息,而友善的表达又会大大增强产生优质信息的可能性。不管是有人因“听劝”而改善穿搭使自己变得更好,还是有人因“听劝”收获了一份美好的旅行体验,都可以发现那些“听劝”成功的人正在使更多人受益。

按照互联网的推送逻辑,“听劝”越成功就会获得越多**,一个本来个人化的劝说建议由此成为他人的行动指南或参***比如,有人想去某景点旅游,有网友留言:“不建议你到这个景点,这个季节没有什么看头”,当有类似想法的人看到后,也会重新考虑旅行计划。从遇事不决问度娘到遇事不决问网友,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听劝版本”取代了一部分搜索引擎的作用。

这或许也算触达了互联网的实质:连接每个人。

其实,“听劝”与近些年流行的“轻社交”文化一致,即弱关系,一种近乎零负担的社交方式。双方既不用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用担心之后还会不会再见面。与此类似的,还有各种“搭子”、兴趣圈子等等。如今,“轻社交”阵营再加一员,反映了社交关系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对于关系本身的需求仍会生发出不同的样态。

年轻人有在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他们开始养生,开始听劝,在体验一些很新的东西,这样挺好。

热点**推荐。

听说,这届年轻人爱上了赶集

论赶集,还得是中国人排第一。袅袅升起的尘世烟火 琳琅满目的新鲜瓜果 款式多样的衣帽鞋服 铺满地面的谷物杂粮 伴着五花八门的吆喝声,赶集的人穿梭在大小摊位之间,东买买,西看看,不亦乐乎。辣锅煮眼泪。每逢单双数或节庆日,城市的角落 村镇的广场上,就会热闹起来。人们背着竹篓 拿着推车 拎着七八个手提袋,从...

“听劝体”走红!这届年轻人喜欢“遇事不决问网友”?

听劝!素人改造!旅游我听劝!月底去广州!听劝!求各科学习方法 现在的年轻人,爱 听劝 了?最近,听劝体 在社交平台上风靡。不仅旅游 穿搭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 亲子关系都有听劝版。听劝 究竟是什么新鲜玩法?听劝 版旅游走红 最好的攻略是听网友建议 听劝 起初源于网友。对一些倔强固执行为的玩笑式调侃。随...

这届年轻人不好“骗”了

双十一预热已经开始。从早些年声势浩大的 早买早享受 到现在主打实用的 巨能省 那些年在直播间踩过的坑。在吐槽贴避过的雷。让年轻人形成了新的消费模式。反向消费 当省钱成为流行。来看看不好 骗 得年轻人。真实的朋友圈吧!不买立省百分百 买!买!买!喜欢的全都加入购物车!实际上的朋友圈 和闺蜜一起逛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