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国消费主义肆虐,如今的巨变惊人!

2023-11-29 12:50:01 字數 4289 閱讀 1634

十年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年代,消费主义在这片土地上悄无声息地蔓延。人们似乎开始相信只有花钱才能挣钱,攒钱似乎只有穷人才懂得,这是《洛杉矶时报》曾经所言。

1,浮华万千,透支生活。

在2023年,我国信用卡发行量已达到惊人的2.3亿张,持卡者多为年轻人,他们追求精致生活。即便是刚刚踏出校门的年轻人,在北上广深这些繁华城市,以花费3000元购买一套化妆品、一块韩国轻奢表或在星巴克消费为荣。

杨超越曾说:“当时我的工资只有800元,但我花了700元买了一条裙子,剩下100元,随便吃点粥,潦草地过日子。”“你可以不购买,但生活必须有仪式感。”“今天的消费,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这些广告词无处不在,让人陷入沉沦。信用卡“奴隶”数量庞大,花坝网购狂热,数亿“剁手党”中有67.62%的人逾期未还信用卡。上海女孩姚霍霍每月还款7万元,还要购买价值数万元的黄花梨古筝,甚至报名2万元的瑜伽私教课程。

新冠疫情爆发后,人们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沙滩上,无数裸泳者惊慌失措,有些人因为支付不起每晚50元的宾馆费用,只好十几天不更换口罩,甚至变卖手机来维持生计。曾经对生活不屑一顾的态度变成了沉默,为了生存,不少人不得不放弃了诗和远方,只能粉身碎骨地生活。

疫情过后,这些“卡奴们”开始改变生活方式,他们不再追求被需要,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人生。很多人开始尝试多元发展,开启了斜杠人生,全力掘金。

2,理智沉淀,餐后打包成为时尚。

光盘行动”早在2023年就已经启动,但直到2023年,除了一些女性外,餐厅消费者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不习惯打包剩余食物。这与当年公务商务消费有很大关系。高档餐厅的利润84%依赖于公务消费支持,中档餐厅也有50%以上的利润来自此类消费。2023年,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与世界自然**会联合发布数据:中国餐饮每年浪费食物高达1700万1800万吨,足够供给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不愿意打包食物的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像北京上海这样最富裕的地区,只有9%的人愿意打包;而像经济委婉的昆明西宁,打包率达到11%;甚至打包率最高的武汉也只有17.4%。当顾客不打包食物时,餐厅也只能将剩余食物倒掉。

但到了2023年后,大众消费已经占据了餐饮市场的九成以上,打包行为也迅速增加。武汉餐饮协会会长刘国良表示:“以前在大型商务宴会或公司年会上,剩余的食物可以装满一个大水车。但现在像小蓝鲸、艳阳天这样的主流餐馆,剩余食物率已降至15%,而打包率达到了76%。”不少餐饮企业开始提供半份菜,要求顾客“吃不完带走”。

记者在2023年春节期间到呼和浩特香格里拉香宫餐厅采访时发现,大多数剩菜盘里只有一些辣椒和菜底。很多消费者吃完饭后,大方地告诉服务员:“晚上就不炒菜了,这些菜热热正好是一顿饭。”服务员也乐此不疲地拿来打包盒和塑料袋,帮助客人打包食物。

自助餐厅“扶墙出”的现象已经不再普遍存在。记者在金桥湖景自助餐厅了解到:“开业初期,当自助餐刚刚开始流行时,很多消费者进来就像报仇一样,拿着食材过量。经常有人吃得趴在桌上或者扶着墙。但现在大家都很文明,拿多少吃多少,浪费现象基本被杜绝。当然,这也和我们实行的20元押金制度有关。”

打包行为如今已成为国人良好的消费习惯,有些地方甚至有些“过于火热”。曾有过两次农村喜宴经历的人发现,有些大妈们动作麻利,当别人还没吃完时,她们就已经开始打扫战场。

在上海的一个火锅店,一位名叫刘先生的消费者吃完后让服务员将锅底也打包。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服务员还是帮助刘先生将锅底一同打包。当打包行为成为中国的时尚之后,法国则成为了第一大浪费食物的国家。根据法国**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法国餐厅每年因食物浪费损失高达200亿欧元(约合1378亿人民币)。据报告起草者加罗瓦称,这意味着“食品生产和消费体系危机”。

餐厅老板莫亚表示:“上周共有600名顾客,但只有一位客人打包食物。”法国人不打包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自小父母就教育孩子“不要剩菜,打包是吝啬、不礼貌且不卫生的行为”。其次,他们对打包盒的卫生情况表示担忧,甚至有《世界报》多次刊文表达这方面的担忧。再者,如果顾客因食用剩菜中毒,将会起诉餐厅老板,这意味着老板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很多餐厅不允许将未吃完的食物带出餐馆。

这种行为引起了欧洲可持续餐饮联盟的**。该联盟表示,浪费食物是利己主义的行为。法国目前有350万人依靠慈善组织提供的食物生活,但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浪费食物,这种情况令人难以容忍。

3,务实自信的中国人,相信并支持国货。

一个国家强大,人民才会自信。就像美国人对自己的品牌一样自信。过去,中国产品在一些人心中代表着廉价和劣质,购买国货总是令人觉得“丢脸”。无论是汽车、化妆品、服装还是电子产品,大多数人都以国外品牌为荣。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过去中国商品确实低调。

但是,随着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产品已经成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信任和支持国货。俄罗斯和瑞士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的爱国情怀非常强烈,即使国货**比其他国家产品贵,他们也会选择购买国货。这种倾向在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中尤为明显。”

英国的一家**也称:“美国提高对中国的关税,是为了阻止中国产品在高端消费领域的崛起。而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后,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先进技术。”

每个人都不缺吃饭,但没有必要浪费。中国人越来越理性地将剩余食物打包,这既是对生活的感恩,也是对国家的认可。在餐厅吃完饭后打包剩余食物,已经成为一种美德,这种行为是多么令人称赞啊。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历了消费主义的狂潮,然而如今,人们正以更理性和务实的态度看待生活和消费。从盲目追求到理性消费,从追求外国品牌到支持国货,这些变化无不展现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的认知和态度的巨大转变。愿这种理性、感恩、支持国货的态度能够持续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价值和意义。

这篇文章深刻地勾勒了中国过去十年间消费模式的巨大变迁,其中对消费主义、餐后打包习惯以及国货认知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文章揭示了十年前消费主义在中国悄然蔓延的景象。过去的中国,人们普遍将“消费即生活”作为信条,把购物当成了一种仪式感和追求,无论财务状况如何,都积极投入到消费的怪圈中。这种模式带来了表面繁荣,但也造成了浪费和过度消费的问题,使得许多人逐渐认识到“过度消费”的弊端。

其次,对餐后打包现象的描述展现了一种从奢侈走向理性的态度。从最初餐后不愿打包到现在的逐渐普及,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节约意识,也彰显了对食物珍惜的态度。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在餐桌上的举止,更是对资源的尊重和珍惜,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对国货认知的转变则展现了中国制造业和产品质量的崛起。过去的中国产品质量可能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产品在质量和性价比上逐渐占据了优势。这种转变不仅是产品本身的提升,也反映了国人对本土品牌的支持和自信,这对于国家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透过消费模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过去十年里在消费观念、节俭意识和国货认知等方面的深刻转变。这些变化是对过去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也是对未来更加理性、节约和自信的展望。希望这种理性的消费观念能够持续下去,为中国社会带来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拒绝消费主义PUA!年轻人消费观变了,商家应该真诚一点!

双 曾经被中国消费者视为购物的狂欢节,如今,人们对这个特殊日子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年轻人对 双 还有那么大的热情吗? z世代双消费行为报告 给出了答案。报告显示,超过 的年轻人在 双 当天更愿意线下消费,或者线上线下消费持平。这表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反映了人们对待...

十数年电商引发的中国全面消费降级,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我是一个多年前就认为不限制发展电商会危害中国经济的人,做电商的都以为我是不是魔障了的思想顽固分子。我了解全世界范围古今中外大部分的经济形式。虽然不敢自称专家,但是全中国应该没有多少人比我看得更清楚中国经济。我不是专门研究经济的,主业是做高精尖技术的,那种脑子比较好使的人。所以,我经常可以从上帝视角看...

今年前9月中国消费市场活力增强

中新社北京月日电 记者 刘亮 记者月日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所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获悉,今年前月,中国消费市场活力增强,消费品新增.万种,消费品品种数量达到.万。新增消费品止跌回升,消费市场活力增强。前月,新增消费品.万种,同比增长. 其中,一季度增加.万种,增长. 二季度增加.万种,增长. 三季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