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大忽悠沈惟敬 一个人忽悠了三个国家

2023-11-17 20:00:16 字數 6298 閱讀 9004

2023年形势图在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2023年,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派遣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人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朝鲜,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军中国。

同年4月13日,日本军队在朝鲜的釜山登陆。然而,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沉迷于享乐,朝廷大臣们也是放任自流,整个国家基本上处于无防备的状态。因此,日本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意外的轻易成功,不到一个月,朝鲜的八道尽失。

李昖见势不妙,匆忙逃往鸭绿江边,并向他的宗主国大明发出紧急请求,希望能被接纳回国。他的请求主要包括希望朱翊钧能在辽东为他划出一片土地,使他能在那里度过余生。最初,大明朝廷以为这是朝鲜和日本联合起来的欺诈行为,于是命令辽东、山东、南直隶等地加强防范。

然而,经过多方面的探查,朝廷了解到朝鲜人并没有撒谎,开始着手讨论援助朝鲜的问题。直到七月份,大明援军才由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正式进入朝鲜参战。

两军在平壤城下展开激战,尽管祖承训的军队勇敢奋战,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只有祖承训独自一人逃回。原来,祖承训所统领的军队仅有3000人,这与日本军队的二十万大军相比显然是数量悬殊。这次失败让大明朝廷认识到不能对日本军队掉以轻心,随即开始从全国征调军队投入战斗。

由于此时“万历三大征”的第一仗——平宁夏哱拜之乱尚未结束,因此能投入到朝鲜战场的人数有限。兵部尚书石星为此不得不采取其他应急措施,例如张贴告示寻找民间的能人异士,希望他们能先行前往朝鲜探查情况,寻找能够延缓战争局势的可能。

别说,还真有。下面,欢迎万历朝第一大忽悠沈惟敬登场。《明史·外国传三·日本》载:七月命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战于平壤城外,大败,承训仅以身免。八月,中朝乃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都督李如松为提督,统兵讨之。当是时,宁夏未平,朝鲜事起,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募能说倭者侦之,于是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星即假游击将军衔,送之如松麾下。

沈惟敬剧照。

在深入**这位沈惟敬先生的背景之前,有一点需要明确: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也从未涉足官场或具有显著的社会地位。他,只是一个在浙江嘉兴城内以卖药为生的普通人。由于早年跟随父亲出海经商,他有幸习得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远离了正经营生,转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依靠他的口才谋求生计。

尽管在许多人眼中,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徒,但沈惟敬却具有一种令人难以忽视的特质——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决定冒险前往朝鲜,为结束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沈惟敬的外表颇具欺骗性,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加上他口若悬河的本事,使得兵部尚书石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作为此次任务的最佳人选。

沈惟敬在进入朝鲜后的行动也充分展现了他的胆识和决断。他单枪匹马地闯入日军大营,大胆地要求会见日本第一军统帅小西行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小西行长也无法确定沈惟敬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因此他命令日军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演习,试图以此试探明廷使者的虚实。

然而,沈惟敬并没有被这种情况所吓倒。相反,他利用小西行长的疑虑,巧妙地借助明朝的威慑力,向小西行长施加压力。他警告小西行长,明朝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如果日军敢轻举妄动,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

面对沈惟敬的强势态度,小西行长开始感到不安。为了尽可能地争取有利的条件,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与朝鲜以大同江为界,西边归还给朝鲜,而东边则由日本正式接管。然而,沈惟敬并没有直接回应这些要求。他巧妙地拖延时间,声称需要请示明朝皇帝的意见。实际上,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他并没有权限决定这些条件是否被接受,而小西行长也没有怀疑他的说辞。

明史·外国传一·朝鲜》载:惟敬至平壤,行长绐曰:“*幸按兵不动,我不久当还。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属朝鲜耳。”惟敬以闻。廷议倭诈未可信,乃趣应昌等进兵。而星颇惑于惟敬,乃题署游击,赴军前,且请金行间。按理来说,沈惟敬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应该功成身退。然而,他没有。从日军军营走出后,沈惟敬先是到朝鲜国王李昖那里蹭吃蹭喝了好几天。他向朝鲜君臣保证,大明将很快派来使者,让他们安心。他在等待一个人。当时,李如松刚刚平定了宁夏之乱,就被派往朝鲜灭火。

李如松沈惟敬就不请自来,找到李如松。只是,李如松在听完沈惟敬的汇报之后,不但没有给他好脸色,还直接让人绑了沈惟敬。沈惟敬大呼冤枉,自己明明是功臣,给大明争取了50天时间呢!好说歹说,李如松还是要杀他。理由很充分:“如果不是你沈惟敬大舌头,日本人怎么知道我们出兵了?不仅如此,你还擅自和日本人议和,严重践踏了朝廷的脸面。”沈惟敬有点无语:我不报大明的名号,怎么吓唬小西行长?我来和谈的目的就是拖延时间,你李如松会不知道?沈惟敬混迹江湖已久,自知大限将至。唉,朝廷真是比流氓还流氓啊!这不就是在卸磨杀驴嘛——自己去日军大营谈判,以后要是被人翻出来,这擅自和谈的罪名可就大了。李如松当然不会背这个锅,所以现在把我杀了,后面什么罪过都能推干净!然而,就在沈惟敬闭目等死的时候,李如松却刀下留人了。原来,李如松又想到了一个鬼点子。

李如松见沈惟敬与小西行长交谈甚欢,计上心来,决定派出少量军队随同沈惟敬前往平壤城北面的肃宁馆,伪装成外交使团,企图继续欺瞒小西行长前来接受册封。实际上,这是为了趁小西行长毫无防备之时,一举将其擒获。

小西行长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对沈惟敬的信任更是一往情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立即派出一支20人的小分队前往肃宁馆进行先期接洽,期望能与明朝“使团”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日本人一到现场,并未见到笑脸相迎,而是一把屠刀横空而出。

沈惟敬还没来得及开口,一旁的明军已经暴起,将毫无防备的联谊小分队几乎全部**,只有3名士兵侥幸逃脱。此举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形势顿时变得极为严峻。

如今日本人已经明白沈惟敬一直在欺骗他们,而此时进攻日军必定会造成巨大的损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沈惟敬再次出马,继续去忽悠日本人!

李如松无奈地对沈惟敬道:“你去和小西行长解释一下吧。”

沈惟敬苦着脸哀求道:“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

李如松沉声喝道:“不去?那你现在就得死!”

于是,沈惟敬第二次来到日军大营。

沈惟敬的口才究竟有多么巧妙呢?当他与小西行长会面时,他先发制人,质问小西行长:“你派去的联谊小分队怎么带着刀去和谈呢?也不说明来意,我们的人还以为你们是来打架的呢!”随后,他递上了李如松的亲笔信,约定下次继续找地方搞和谈。

这一番话让小西行长愣住了,他还真以为自己派的人不懂事惹到了明军。这时,李如松已经亲自到达平壤城下准备开打了。小西行长认为这是明军派来和谈的,还派人穿上过节的服装去欢迎明军。

就这样,一场奇袭过后,明军连续收复平壤和开城。然而,接下来的朝鲜君臣传递了假情报,让李如松判断失误,明军在汉城与开城之间的碧蹄馆附近中了埋伏。3500名辽东铁骑被十倍于己的日军包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二十七日,去王京七十里,朝鲜人以倭弃王京遁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去王京三十里,驰至大石桥,马蹶伤额,几毙。倭猝至,围之数里。不过在这场战役中,明军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水准,他们不仅成功冲破了日军的包围圈,还让日军付出了巨大的**。战后,日军再也没有胆量和明军进行硬碰硬的战斗。

而明军也因为梅雨季节的到来,机动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后勤补给也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陷入了困境,无法继续战斗。于是,谈判自然又成为了解决争端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沈惟敬再次发挥了他的作用,成为了谈判的关键人物。

沈惟敬带领使节团踏上了通往汉城的路程,那时的汉城仍在日军铁蹄之下。他向小西行长传达了李如松的三个要求:首先,日本必须放弃汉城,同时从朝鲜撤出全部军队;其次,日本必须无条件释放之前抓捕的两名朝鲜王子;最后,在归还所有朝鲜领土之后,日本必须向大明递交国书表示谢罪。如果答应了这三个条件,大明将撤回军队,并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此外,大明可以考虑开放宁波港,允许日本人与之进行通商。

小西行长虽然历尽波折,洞悉沈惟敬靠不住,但碧蹄馆一战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太过巨大,他不得不选择继续和谈。然而这次他心中有数,谨小慎微地观察着局势的发展。

小西行长(左)和沈惟敬这次他学聪明了,表示:全面撤兵的事情太大,自己不好决定,你去日本找丰臣秀吉谈吧。而且为表示诚意,日军先行撤出汉城,并留下四万石大米送给明军。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东师议款。初,我师捷平壤,锋甚锐。转战开城,势如破竹。及碧蹄之败,久顿师绝域,气益索。经略宋应昌急图成功,于是惟敬之款始用。而倭刍粮并烬,行长亦惩平壤之败,有归志。因而封贡之议起。经略既得请于朝,赦不穷追。且得倭报惟敬书,乃益令游击周弘谟同惟敬往谕倭,献王京,返王子,如约纵归。倭果于四月十八日弃王京遁。如松及应昌整众入城。所余米四万余,刍豆称是。双方会面气氛和睦,仿佛和平就在眼前。然而,沈惟敬不久后出发前往日本面见丰臣秀吉时,却发现自己被眼前的局面震惊了。因为丰臣秀吉以胜利者的姿态,直接向明朝使臣提出了七个苛刻的条件:首先,明朝必须派遣一位公主与日本天皇和亲;其次,恢复双方的**路线;第三,明日两国永远和平友好;第四,朝鲜将东四道割让给日本;第五,朝鲜送一位王子到日本做人质;第六,日本释放两位被俘虏的朝鲜王子;最后,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这些条件不仅大明无法接受,就连朝鲜也不可能答应。

沈惟敬只好稳住使团的人,寻找机会溜回朝鲜找小西行长。他知道,这次谈判的结果如果带回朝廷,肯定会引来朝野上下的一致谴责和唾骂。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可能性。

小西行长也郁闷。他清楚,丰臣秀吉所提出的七点要求,明朝方面无法接受。然而,当前日军士气衰弱,补给困难,战争形势对他们不利。此外,由于丰臣秀吉的淀殿(织田信长的侄女)生下了丰臣家的继承人丰臣秀赖,使得丰臣秀吉决定从朝鲜撤出一部分兵力,用于为儿子祈福。

在这个背景下,沈惟敬抓住机会向明朝**报告称,日本方面已经认输并正在撤军,并表示不久将派代表前往北京递交投降书。然而,关于丰臣秀吉的七个条件,他却并未提及。

消息传到北京,朱翊钧误以为朝鲜局势已定,于是指示:只要日军撤出朝鲜,丰臣秀吉向明朝上书表示谢罪,明朝便给丰臣秀吉面子,封其为日本国王。

沈惟敬找到小西行长,小西行长伪造了一份谢罪表。他敢于与沈惟敬合作是因为日本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天皇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而关白(丰臣秀吉)也无法直接管理所有的地区。实际上,日本的实权掌握在各地的大名手中,他们拥有土地和家臣,并对关白宣誓效忠。在战争期间,他们率领军队出战,并自筹军队的**和粮食。

小西行长等人最初抱着发财的心态来到朝鲜,但在与明军交战后,他们发现无法占到便宜,因此考虑撤军。然而,他们不能向丰臣秀吉透露这个想法,因为丰臣秀吉的一石二鸟之计是希望通过赢得战争而在日本流芳百世;即使输了,他也能借此消灭朝鲜的反对派势力。

小西行长向丰臣秀吉报告称,明朝已经同意了他的要求,并要求他派使者进行最后的谈判。碰巧的是,这位使者正是小西飞,小西行长的老熟人。有了这个熟人关系,他们便更容易进行操作。在小西行长的授意下,小西飞在北京递交了伪造的谢罪书,完全回避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协议。

通过沈惟敬和小西行长的合作,明朝和日本双方都对所称的“结果”感到满意。大明上下以为日本已经屈服;而丰臣秀吉也误以为明朝已经投降。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万历二十二年(2023年)十二月,大明派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偕同沈惟敬正式携带国书,渡海册封丰臣秀吉。临行前,沈惟敬特意跑了一趟釜山找小西行长商量后面怎么办,他觉得这件事终究要露馅。小西行长拍着胸脯告诉沈惟敬,他已经买通了读国书的人,会把那些扎眼的话跳过不读。丰臣秀吉也得到消息——大明来人手持答应他统治朝鲜的国书,马上就到大阪。高兴坏了。为了让全日本都知道他有多牛,把所有能请来的权势人物全部请到了大阪,一同见证即将到来的“光辉时刻”。可等到大明使臣下了船,光辉时刻就成了现眼时刻。因为诏书是这么写的:“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这份诏书从头到尾洋溢着大明特有的臭屁味儿,根本就没有一块地方能省略不读,小西行长事先的谋算落空了。丰臣秀吉直接把诏书摔在地上,跳脚骂:“老子想当‘日本王’不会自己当吗?还轮得上你来册封?”说着拔剑就要杀了小西行长,被人死死拉住才罢手。明朝使团被逐出日本。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终朝鲜得知了有关“秀吉七条”的内容,立即对大明朝廷提出交涉。至此,沈惟敬精心编织了一年多的谎言全部漏了底。朱翊钧大怒。

明神宗朱翊钧沈惟敬的保荐人石星下狱。沈惟敬被押送到京,和石星关在了一起。石星的本意只是想让沈惟敬去朝鲜探点情报回来,哪知道他捅了天大的篓子。石星悲愤交加,没几天就病死在狱中。沈惟敬也就此结束了自己光辉的忽悠人生,被推出去,一刀砍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的努力下,中日两国双双被激怒,同时出兵朝鲜。战争持续了近七年之久。虽然最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但三国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国第一大忽悠彻底倒下!

小牛资本被终审裁定集资诈骗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名成立,彭铁等人将面临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本案涉及亿元非法集资,其中亿元未偿还。小牛资本曾在业界大名鼎鼎,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如此之大的 集资犯罪已经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肆虐多年,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集资犯罪实施更严厉的打击,同...

中国第一大忽悠彻底倒下!

千亿大案终审落幕!小牛资本被一锅端了!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定中,小牛集团老板彭铁等人被认定涉嫌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名成立,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于这起涉及亿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法院已做出终审判决,彭铁一案已经查成铁案,再无进一步上诉 翻盘的可...

中国第一大忽悠彻底倒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近日,金融圈突传大新闻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驳回上诉,对小牛资本老板彭铁等人集资诈骗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作出终审裁定。而在此前,彭铁已因犯集资诈骗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深圳法院判处无期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