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心理 心理学之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善行?

2023-11-08 20:27:06 字數 1560 閱讀 8451

在养正心理旗下,有一款社群服务类的产品,叫做养正学社。学社中有一项活动叫做日行一善打卡记录,学员每天要去做一件善事,然后将其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算得上是善行呢?

养正心理以寰宇养正(北京)科技发展公司为主体,是由李明教授指导的心理科技、教育和服务机构。寰宇养正公司以“养正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核心,养正心理培训机构、心理服务中心,从心理教育、心理陪伴、心理咨询、心理**四个方面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以养正心理培训、个人心理服务,为企业心理援助服务(eap)三个板块为主要业务线。

提问:

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当中,自己一直在刻意地坚持“日行一善”的打卡记录分享,总觉得打卡的内容有些贫乏,甚至有时候比较牵强,于是,内心产生了这样的需求和疑问: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打开为善的思路,拓展行善的格局?从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讲:善的内涵是什么?

善可以分类吗?

如果可以,应该分成几类呢?

回答:

一直在“刻意”打卡,在这种“刻意”中,就一定会慢慢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的这个行为算不算善行呢?其实在这个疑问生成的时候,我们的心思就动了,接着就会有所警觉,“打卡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日行一善的内容”“打卡的内容是不是牵强”。

当我们怀疑是不是很牵强的时候,善心就出来了。善心会告诉你,那个是不对的,不是真的。通常,如果我们已经怀疑它是不是牵强的时候,它就一定是牵强的。我们在判断善恶的时候,有一种习惯化的风险,就是根据概念去判断。“别人认为什么是善”“别人认为什么叫善行”,这叫外求。比如,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对善的界定,你就照着去做了。实际上,老师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外人,这个善的实现是一个外在的要求。

当你观察到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某件事有多善,并不觉得它有多真实,这其实是一种蛮好的状态。这种观察会引起你的警觉,让你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够善,不是那种“不忍人之心”。

因为我们从小就会有一种本能,见不得别人受苦,见不得别人受到不符合天理的对待。我们要去相信,有那么一种天性,会指引我们向善。当你怀疑你的打卡内容的时候,你就去换一件。我们不可能在一天内产生的所有念头都是不善的,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发自内心的、没有私心的念头。

添加**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什么是私心呢?那些不愿意给别人看到的、需要遮掩的就是私心。我们的“日行一善”记录打卡,修的不是一个概念意义上的善,而是一个直觉意义上的善。因此,我们不能够把它进行分类。如果我们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动作,那我们的行为就会去参照某一个标准,并且会在这个标准下做自我评判,那就会变成一种对自我的压抑。

而我们“日行一善”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防止自我压抑的出现。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众生、对于身边的人、对于身边的物的一种先天的、自然的仁爱之心。这也是一种标准,但这是一种内在的标准,而不是外在的要求。

哪怕众人都说你的行为不是善行,但是你深知,那就是一个善行。比如,你顶着周围所有人的压力、误解、不信任去拯救了别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没有被别人认可,但你仍然在做一件善事。善行,只有感觉到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支撑,这个“日行一善”才算是修到自己的心上去。了解更多请搜索关注***养正心理uh!

养正心理 心理学之我们该如何从自我的阴影中拔擢出来?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视角去看,我们今天很多问题,都来自于心理上长期的压抑。那些往往被视为是不道德 不健康 不合理 不伟大光明正确的行为,都很容易被压抑掉。养正心理以寰宇养正 北京 科技发展公司为主体,是由李明教授指导的心理科技 教育和服务机构。寰宇养正公司以 养正心理学理论 体系为核心,养正心理培训机构...

如何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和锻炼。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要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首先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当你与他人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理解对方的处境和需求。.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

养正心理 心理学之婚姻是心理成长的道场(中)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婚姻中很常见的案例,处理的好,不仅能让彼此满意,还能增进感情,如果处理的不好,很可能会让一段婚姻走向末路。今天,我们还继续这个话题,依然是养正心理带来的分享。养正心理以寰宇养正 北京 科技发展公司为主体,是由李明教授指导的心理科技 教育和服务机构。寰宇养正公司以 养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