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欺凌,如何促进消极旁观者行为向积极行为转化?

2023-11-06 19:05:10 字數 6170 閱讀 1183

国内外有调查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大概在20%-33%之间,校园欺凌的频繁发生,让原本美好的校园环境充斥着担忧。

严峻的校园欺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不仅会导致欺凌者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增加成年后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也会使得受害者出现诸如抑郁、焦虑、低自尊等心理问题。

校园欺凌中的欺凌者和受欺凌者是事件最直接的参与者,因此,先前的研究非常重视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及其二元关系的**。

随着研究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校园欺凌通常还存在着大量的旁观者,即那些除了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之外的目睹了打架或暴力冲突的个体。

旁观者的存在以及他们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或积极或消极的互动会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当有人能够积极介入校园欺凌时,约有57%的欺凌事件可以被有效阻止。

鉴于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将旁观者纳入其中以**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之间的三元关系。

然而,目前有关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是从单一的个体或群体的层面**旁观者行为的前因变量。

而较少有研究能同时在个人层面与群体层面上考察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并且已有研究和报道表明校园欺凌的发生阶段呈现出一定的低龄化趋势,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更加频繁,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小学生会以旁观者的角色被卷入校园欺凌事件当中。

旁观者干预理论

latané等的旁观者五阶段干预模型认为当个体面对突发事件到采取行动会经过五个加工过程:

第一,是否注意到特殊事件的发生;

第二,对事件进行解读,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第三,思考个人对事件是否有干预责任;

第四,确认有无掌握必要的资源或技巧;

第五,决定是否提供帮助。

在五个关键步骤中,旁观者在每一个步骤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

如果个体在经历五个阶段的选择时,通过评估和判断,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需要且能够做出干预的,那么他们最终会成功地表现出保护者行为。

反之,如果个体在五个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受到个体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选择袖手旁观,那么最后都将无法成功地产生保护者行为,而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局外者行为。

经过nickerson等的研究应用,证明了旁观者五阶段干预模型在理解校园欺凌中为旁观者干预过程的适用性。

一般攻击模型

一般攻击模型以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为基础。

包含了社会学习理论、脚本理论、认知神经连接模式、兴奋迁移理论和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等多种理论,为解释多种情况下的攻击行为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理论框架。

另外,一般攻击模型不仅适用于攻击行为,也适用于非攻击行为,如亲社会行为。

根据一般攻击模型,通常用三个阶段来进行解释攻击事件:输入阶段、路径阶段和结果阶段。

首先,输入阶段,输入因素包括了人格、信念等个人因素和触发或抑制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其次,路径阶段,该阶段由认知、情感、唤醒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四部分组成,关注个体和情境因素对评估和决策过程施加影响产生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结果的路径。

最后,结果阶段,该阶段个体首先对当前情境进行即**估,即**估通常包括对特征或情境推断。

它会受到个体当前内部状态的影响,然后决定个体如何应对事件。输入因素可以通过个体内在状态中的一种或多种路径,最终影响行为反应。

如果个体的时间资源和认知资源充足,或者经过评估后认为结果对自己有重要影响且不宜采取冲动行为时,个体会进入重新评估,产生非攻击行为。

反之,如果个体的资源不足,则会产生攻击行为。

根据bandura提出的概念,道德推脱主要包括八个机制: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扭曲结果、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

这八个道德推脱机制,在自我调节过程中可以被选择性地激活或失效,从而使个体即使在道德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情况下也不会感到自责或内疚。

bandura根据道德推脱机制的作用方向,将八种机制分为三类:

第一类推脱机制包括道德辩护、委婉标签和有利比较,主要关注于对行为本身的解释,通过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认知重构,使得个体认为降低了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第二类推脱机制包括责任转移、责任扩散和忽视或扭曲结果,主要关注于对个体自身责任的认识,否认或扭曲有害行为的影响,将不道德行为归因给环境因素,从而拒绝承担责任。

第三类推脱机制包括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主要关注于受欺凌者的行为和特征,试☀通过降低对受欺凌者的认同进而摆脱对个体自身道德的责备。

高玲等通过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确会将自己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归咎于受欺凌者,从而免除自己心理上的负担和内疚。

社会支持与旁观者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能够负向**强化者行为和局外者行为,正向**保护者行为。该研究结果验证了社会支持与社会不支持理论模型。

校园欺凌发生时,旁观者表现出强化者行为、保护者行为或者局外者行为都和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水平密切相关。

个体做出何种干预行为是对情境与自身因素进行评估的结果。

其中,是否掌握必要的资源或能力会影响旁观者的行为选择,是否能够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也会影响旁观者的选择。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心理资源,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可以用来衡量自身感受到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在已有的应用研究中,不论是主效应模型还是缓冲器模型,总的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降低旁观者对威胁情境危险的感知。

提高旁观者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与信心,模仿亲社会行为,从而有助于旁观者采取积极的保护者行为。

相反,如果缺乏社会支持,旁观者就发现进行欺凌干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会采取局外者,甚至强化者等消极旁观者行为。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强调教师,家庭和朋友在提供情感支持、工具支持、信息支持的重要性。

事实上,学校中有许多成年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成为提供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中的构成要素。

信息支持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最为常见的支持,其中教师的情感干预在化解校园欺凌的“困境”发挥重要作用。

当学生向教师报告校园欺凌,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处理负面事件时,学生会更加相信教师是一种可靠的阻止校园欺凌的力量,自己可以通过依靠教师的力量实现保护者行为。

相反,若是教师对校园欺凌处理不够及时,或是无法满足学生所期望获得的支持,就会影响学生自主行为的产生。

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应对资源而表现出更多的强化者行为和局外者行为。

家庭不只是个体生存的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父母关系、家庭教育习惯、父母受教育情况等会与欺凌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让个体感觉到更多的自主和支持,显著地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

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孩子就会在情感上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通过对父母关系的学习和理解,他们会对受欺凌者产生更多的情感联结,就更有可能表现出保护者行为,而不忍心置身事外,任由受欺凌者遭受攻击。

如果父母关系当中存在较多的冲突和暴力,孩子在面对校园欺凌时,也会更多的想到用攻击性的方式来解决冲突,由此会产生更多的强化者行为。

同伴支持对个体选择旁观者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同伴互动产生分化。

同伴文化可能影响旁观者干预欺凌情况及其态度与意愿。

如果同伴更多地选择采用非攻击方式处理问题,那么个体就会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根据同伴应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做出积极的保护者行为。

如果个体发现自己的同伴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那么他们也会更倾向于表现强化者行为。

道德推脱在社会支持与旁观者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为揭示社会支持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机制,我们检验了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较好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道德推脱。

此结果可以依据社会支持缓冲器模型进行解释:个体通过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足够的心理资源,有效缓解了情境压力的威胁,唤醒内心道德标准。

并且能够减少使用道德推脱机制来解除内心痛苦的需要。

研究也发现,道德推脱与强化者行为、局外者行为正相关,与保护者行为负相关。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强化者和局外者都可以识别欺凌是不道德行为。

但是他们倾向于使用道德推脱机制来分离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和外显的道德行为,为自己行为寻找借口,以避免谴责。

此外,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在社会支持与强化者行为、保护者行为和局外者行为之间都存在中介作用,与已有研究相似。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校园欺凌情境中,个体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足够的心理资源,有效缓解情境压力的威胁,影响到个体的认知等内部状态。

道德推脱作为一种认知层面的因素,会影响个体在校园欺凌背景下的即**估时,进而影响到个体作为旁观者时的行为选择。

如果个体获取的资源充足,成功抑制了道德推脱机制使用,那么当他们认识到校园欺凌是不正当的,就会对受欺凌者产生保护行为。

如果个体获得的资源不足,导致道德推脱机制被更大程度地激活,以分离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和外显的道德行为。

为自己行为寻找借口,产生更多表现出消极的强化者行为和局外者行为。

wood等检验了教职人员的社会支持支持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并总结提出了社会支持和不支持理论模型。

虽然在社会支持不支持框架下进一步提出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效能影响旁观者行为的构想,但没有影响机制进行验证。

因此,研究提出并验证了,在校园欺凌中,社会支持可通过道德推脱对旁观者行为产生影响。

这一影响机制的探索也是对wood等提出的社会支持和不支持理论模型的补充与完善。

然而,社会支持与旁观者行为的直接效应仍显著,这提示社会支持对旁观者行为还存在其他的机制。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道德行为不仅与道德推脱有关,还依赖于个体对自己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能力的信念。

未来研究可以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与wood等的建议,**防御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与旁观者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集体效能的跨层级效应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高集体效能的班级发生更多的保护者行为,较少的局外者行为。

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集体效能体现了大多数成员相似的期望,并成为了班级共有的规范。

如果班级中的同学和老师总体上具有强烈的意愿来共同努力阻止同伴欺凌的发生,那么班级中的其他个体就更可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因此,在阻止欺凌的集体效能较高的班级,班级中的个体会与班级整体保持一致,表现更多的保护者行为。

一起携手对校园欺凌说“不”!

年月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将每年月第一个星期四定为 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 下面检察官带大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校园欺凌?未成年人保 明确规定欺凌 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 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 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教育部 最高...

校园欺凌的阴影下,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一家长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四年级的儿子遭到了同学的欺凌,且已持续一年半之久,也就是说,从二年级开始,这种欺凌行为就已经发生了!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儿子一直没敢告诉家长他在学校受欺凌的事,直到他在家表现出想要轻生的想法,才在奶奶的追问下说出了自己遭到同学欺凌的事实。在孩...

孩子遭遇校园霸凌后,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标题 孩子遭遇校园霸凌后,如何进行心理辅导?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校园霸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霸凌行为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帮助孩子在遭受校园霸凌后重建自信 应对困境,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一 认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