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会经常反思,唐太宗错杀张蕴古后,推“五复奏”而慎刑

2023-11-28 14:35:03 字數 4928 閱讀 6373

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皇帝也不例外,要想做一名治世之君,时刻反省是必须的。

曾子。大唐第一喷子”魏征最后得以善终,并留下“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佳话,可以见得唐太宗在自省这方面是帝王中得标杆。

魏征。很多优异得治世思维与制度都是在大唐产生的,其中“死刑五复奏”就是一个代表,从它开始,中国古代死刑规范化拉开了序幕。

唐太宗。死刑并不是简单的手起刀落,刽子手一口酒、一扭腰就留下一颗人头,死刑是对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进行审判。

在古代敬畏神灵、敬畏生命的思维下,死刑并不是我们看的影视剧中那样,县官大吼一声大胆,然后就拖出去斩了。

相反,地方**如果要随意处死一名罪犯,东窗事发之后,轻则乌纱帽不保,重则还得赔上一命。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可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史,就算阶级有分,有“刑不上大夫”之所谓,但地方**随意砍人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报囚”制度,源于汉代,定于唐朝,即在死囚在执行死刑之前都要经过皇帝(宰相部门)的批准即可,否则绝对不能私自处刑。

《魏书》记载:

“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漱报,乃施行。”

可见到了魏晋时期,死刑复奏开始明文化规定,包括“秋后问斩”、“大赦”等延缓囚徒生命以及减少死刑的制度都体现了古人对死刑的慎重。但这些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即“死刑需要报奏”只规定了死刑之前得上奏于皇上,但后续并没有出台相搭配的具体执行措施,如何报奏不得而知。

有经历了魏晋南北的动乱,到了隋朝,“死刑三复奏”的规定已经被逐渐忘却了。

地方一把手说要砍人,就直接砍了,皇上说要死刑,**也不敢再多问,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因怒,误杀了一名自己的爱卿,他才痛定思痛,将死刑复奏制度拿出了个具体的流程。

张蕴古是隋末初唐人,正是古代知识分子迸发的时期,他同样很有才华。

有一个成语“背碑覆局”就是因他而出,意思就是把一盘棋子打乱,然后还能把它一字不差的复原,寓意是一个人的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

张蕴古不仅过目不忘,还写的一手好文章,在治世方面一顶一的优秀,没几年就从地方干到了**,在中书省帮李世民起草诏令。

在中书省期间,他给李世民写了封《大宝箴》的折子,告诉李世民“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这种思维令李世民十分欣赏,龙颜大悦。

第二年,就把张蕴古调到了大理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也就是让张蕴古去当法官了。

本以为在这之后,张蕴古仕途无量,但在贞观5年,一件棘手的案件送到了大理寺。

河内有个李好德,整天喜欢胡言乱语,而且瞎说的还不是小事,全都是李世民得位不正,唐朝龙脉被毁,几世而亡的话。

这要放到其他皇帝,凭后两项就直接砍了,更别说他还说唐太宗得位不正,直接戳中了李世民的痛处。

但不得不承认,李世民非常的大度,他虽然愤怒,但也仅仅是下令把李好德扔进大牢,让大理寺去审理,自己没有过问。

张蕴古审理之后发现李好德有疯癫之病,根据当时《唐律》中的“弱势群体保**”的规定: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

即80岁以上、10岁以下、精神有问题以及天生痴傻愚笨的,如果犯了谋反、杀人等罪,需要由大理寺定夺惩罚,然后报给皇帝亲自批准。

张蕴古认为“李好德有狂病,依法不当治罪”,于是便上报给了李世民,而李世民不愧于千古一帝,直接大度的批准了

而后,张蕴古去狱中把此消息告诉了李好德,他认为这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做事也没那么小心,看李好德可怜,还教他怎么下棋。

这一幕正好被狱卒撞见了,然后消息就传到了治书侍御史权万纪的耳朵里,权万纪立马开始调查,发现李好德有个远房兄弟李厚德时任相州刺史。

于是,万纪参了张蕴古一本称张蕴古和傻子下棋,还帮他减轻罪名,大概是为了巴结那个相州刺史李厚德

李世民一听大怒,人家都把自己得位不正的话摆到台面上说了,自己大度的宽恕了他,可谁曾想,这其中竟是张蕴古在作怪?

“我曾囚一罪人于狱中,张蕴古与他弈棋,现在又袒护李好德,是乱我法度!”

于是,李世民下令将张蕴古斩首于长安城东市。

资治通鉴》记载:

“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

刚刚处死张蕴古之后,李世民就后悔了,于是就说出了上面的话。

他越冷静越觉得如此做法非常不正确,于是又找房玄龄商议:

《贞观政要》:

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

房玄龄十分汗颜,只好背好这个大锅,承认**没有尽到复奏的责任。找到人背了锅,李世民还是十分高兴,他经过几次反省之后,修改了法律,出台了三条重要的法令。

一是把“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即死刑之前要在2天内到**复奏5次每次复奏都要留给**足够的审理和判断时间,不得一次性发送也不得变相的加急复奏。

如果是偏远地区,继续进行三复奏,但复奏必须考虑车程时间,批文不回,不允许下次复奏,如此来保证批复**对案件进行仔细核实。

二是规定了皇帝决定死刑的复奏制度,纵使是皇帝要求执行死刑,也必须经过大理寺的三次复奏才可进行,防止皇帝过激处刑。

三是规定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执行之日,“殿中监属下的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以表对生命的敬畏。

以上规定全部由门下省监督进行,门下还要时刻对犯罪人的信息进行筛选,如果符合老弱病残,以及犯罪情形可以宽恕,比如以小博大(弱小者被强大者欺负而对其犯罪)、力量悬殊、过失杀人等需要及时上报。

这一套法律整改可谓充满了人文主义,包含了现在弱势群体保护死刑上报批复以及互相监督的法律理论。

而且,李世民治下的法律也不是一昧的宽恕去彰显自己是仁义之君。

对于“十恶”之中的殴打、**父母这样的行为,判处死立决之后,只需一次复审即可。

而后,对于死刑之人,李世民又出台了“省亲”制度,令死刑之人可以不用蹲大牢,每月可以回家探亲,还能出力帮忙干一些农活,条件是秋天之后需要自己回来自首。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犯人虽没人监督,但在秋后全部主动回来赴死。

冬天经常炒一盘“皇帝菜”好处多多,养肝健脑血管好!

冬季天气寒冷,空气干燥,人们容易感冒 咳嗽 支气管炎等疾病,而多吃一些皇帝菜则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和辅助 作用。那么,为什么皇帝菜会在冬季受到如此多人的喜爱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 皇帝菜的养肝健脑功效。皇帝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尤其高,这些营养物质能够有效地...

佘汉武 皇帝也有好东西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往往被人们赋予了神话般的光环。而在众多的皇帝中,有一位皇帝,他的名字叫佘汉武。他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皇帝,但他却在位期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佘汉武,是明朝成祖朱棣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父亲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

唐朝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引言 在唐朝这一辉煌时期,我们发现,即便是身处皇室的女性,也面临着自己的挑战和难题,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和政治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唐朝对皇帝的女儿们的婚姻抱有特殊的期待和安排。这些女性虽出生于极尽奢华与权力的环境,但她们的婚姻往往不由自主,被视为皇权政治和家族利益的工具。在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