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鲢鳙60多年,一年出鱼800万斤,千岛湖“鱼王”到底有多大?

2023-11-29 14:05:42 字數 4481 閱讀 8649

作为一个多功能型的水库,千岛湖除了发电这一主要功能之外,同时还有着航运、防洪、渔业生产等多种功能。

其蓄水量有216亿m³,是出了名的“淡水鱼”仓库,其中的鲢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质,还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水质好,鱼类资源丰富是大家提起千岛湖时的第一印象,最近这些年来鱼类的产量达到了600万公斤以上。

在之前千岛湖的“净水鱼”也被官方认证过是优质的“有机鱼”,作为有机鱼种中最重要鲢鳙,在这里被放养了60年之久。

那这一物种究竟是如何改善当地水质的呢?在千岛湖中被称之为“鱼王”的又有着多震人心魄的个头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些技术人员就专门对千岛湖中水生资源进行过专门的调查,在当时的千岛湖中就存在有80多种不同的鱼类,当然核心鱼类还是鲢鳙。

在这一区域中上层也存在着一些比较凶猛的鱼、鳡鱼、鲌鱼等肉食性鱼类,湖区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的青鱼、鲤鱼等。

之前这里生活的老渔民曾经的说过,在捕鱼的时候幸运的话可以看到大鱼追捕小鱼的画面月会更常见一些大鱼跳出水面场景,仔细听的话的其实还能辨别出来不同的鱼跳出水面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有的是会发出“哗啦”或者“轰隆”的声音,有的就是“噼啪”或者“咕咚”的响声,像鲤鱼跃出水面就是“噼啪”的声音。

而至今为止千岛湖中所出现的最大的鱼就是在2023年的时候,捕捞队打捞上来的大青鱼,这个巨型青鱼曾一度被一些**誉为是“千岛湖鱼王”。

2023年10月份的时候,正是当地热闹的捕捞季,捕捞队也和往常一样确定作业区域,然后放渔具。

毫无疑问最后是收获满满的,根据报道称有十万多斤鲢鳙在水面上,有的甚至还跳出两米高,但就在慢慢收网的过程中,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讶到瞪大了双眼。

在一众鲢鳙之中,一条硕大的青鱼赫然出现的,全身乌灰非常显眼,这让在场所有人都沸腾了。

在打捞上来之后,捕捞队的队员也迫不及待对这条巨型青鱼进行了测量,其长度有175公分,围135公分,体重重达180斤左右。

这样的体型就算是极其富有经验的老渔民也连声惊呼确实没有见过,这是第一次在千岛湖见这么大一条鱼。

到现在这条180斤的大青鱼也保持着它的记录,“千岛湖鱼王”的名号实至名归,要知道在历年的捕捞产量中,不管是10万斤还是50万斤,其中一大部分都是鲢鳙。

捕捞上来青鱼,特别是这么大的青鱼,真的是十分罕见,概率非常低的一件事情,不过除了青鱼之外,其实湖区中鲢鳙也能生长到几十斤左右的规格。

如果说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下,放养的时间足够长的话,那物种也可以达到100斤左右,而且体长也能达到1米以上。

不过鲢鳙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商品鱼来养殖的,市场对巨型鲢鳙的需求没有那么大,一般都是在3~5斤左右,当然由于市场导向,其实他们也很难有长大的机会。

新安江大坝自从开始蓄水以来,60多年,其实已经长期没有对底层鱼类进行捕捞了,所以在这片区域还有很多20~30龄的大鱼,上百斤的鲤鱼、鲶鱼、草鱼应该也有很多。

其实千岛湖自从2023年建成之后就有了鲢鱼和鳙鱼,到现在这一区域记载过的鱼类已经有114种了,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淡水鱼库。

虽然现在其生态环境已经非常稳定,有丰富的鱼资源,也有发电站,一派欣欣向荣,但是其实这里也曾爆发过一场“蓝藻危机”。

2023年的时候,千岛湖整个湖面上都对飘着一片绿色的膜,不仅颜色难看而且还有着非常难闻的气味。

有人这样形容过这个味道,说就像夏天的时候,在不开排气扇的密闭公共厕所里走一整天路的感觉,甚至比这个味道还要等“浓郁”很多倍。

蓝藻危机的爆发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几乎每家每户都被这样的臭味困扰着,每天就好像在垃圾场里住着一样。

而同时蓝藻的产生也大幅度削减了当地水质的质量,进而导致其渔业经济断崖式**,之前的渔业产量一般都在300多万斤左右,但是当这场危机爆发之后,就只有不到70万斤了。

专业人员就立马对蓝藻产生的原因进行检测和调查,原来是因为当地渔民在养殖了鲇鱼、鳜鱼这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之后,大家就开始大量投放饲料。

这些都导致千岛湖中的氨氮含量不断上升,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各个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蓝藻的危机就爆发了。

在2023年的时候,千岛湖进入了中度富营养化的状态,水质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之后的水质监测显示,其综合营养状态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一些藻类经常出现异常增殖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就借鉴了其它地方净化水质的一些经验,利用水生生物来解决这一生态问题。

在综合的考量之下,这一重任就被放在了鲢鱼和鳙鱼身上,这两种物种都是我国的本土鱼类,这一生态放养试验进行了三年,而这一措施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因为千岛湖水质变肥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还有一个是供水源头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像位于千岛湖上游的安徽段的新安江,每年大概会为其注入全库水量的60%。

入库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也一样会导致该区域的水质出现问题,然后滋生大量藻类植物。

而将鲢鳙“投入”到该区域之后,其就呈现出了有效的生态效益。

多项研究都表明,鲢鱼每增重一斤的话就可以从湖区水域中**0.85g的磷,60多克的碳,以及15g左右的氮。

相同的,鳙鱼每增重一斤就相当于从水中吸收了57.85克的碳以及14.5克的氮,还有0.5g的磷。

所以我们在生产鱼苗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吸收差不多23.5万吨的氮,94吨左右的碳和1.1吨的磷。

而当地渔民在千岛湖中捕捞鲜鱼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间接清除湖内富余的营养物质,大幅度降低水中氨氮的含量,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进而也保护了这一区域不被上流支流所污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安江水库每次泄洪,都会大量的鱼类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在2023年的时候,千岛湖就遭遇了一场非常大的洪水,当时的库区水位一度达到了100多米。

自从梅雨季到来之后,浙江省当时历经了8轮超大降雨,从五月份到七月份,新安江坝址以上流域累计雨量达到了1047mm,是往年降雨量的三倍还多。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泄洪,当时是新安江水库建库以来的首次泄洪,水库的削峰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七,为省内很多地区都减小了很多防汛压力,最大程度降低了强降雨所带来的损失。

但是泄洪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大鱼随着洪水倾泻而下,有人做过统计,当时每天损失的鲢鳙大概在上百万斤左右。

不过在湖区内部,鲢鳙的数量是最多的,这类鱼主要就是活动在水深1~15米左右的上层水体里,可以通过鳃盖张合来吸入水流,再利用鳃耙过滤水流中微小的蜉蝣生物。

其实在新安江大坝建造之前,其对应的江段就有很多鲢鱼和鳙鱼,而且也都能实现自然繁殖。

不过在建坝之后,库区形成了比较封闭的环境,这类鱼就很难顺利洄游,所以也就没办法自然繁殖了。

后来为了保障鲢鳙的鱼苗量,专业人员就根据当地的情况专门研创出一项独特的鱼种**培育技术,在土坝库湾培育冬花鱼种,然后再在千岛湖区西北部的网箱中对老口的鱼种进行培育。

这么些年来,每年在千岛湖区域投入的鲢鳙鱼苗有500多万尾,总重有80多万公斤,在保护湖区得水质之外,还有效提高了这一区域鱼类的后备资源储量。

现在虽然经历过泄洪损失了一部分,但是由于独特的养殖方法,鲢鳙鱼类在市场上的**也并没有**,消费者依旧被回击。

现在的千岛湖水面非常开阔,鲢鳙的肉质甚至已经跟野生鱼差不多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非常强,现在这种有机鱼的生产模式也已经成为了渔类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被大力推广着。

这些鱼类同时也成为了“财富鱼”的代名词,相信在之后,千岛湖这种以鱼控藻、以鱼护水的模式也会全国各地大量普及并运用,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千岛湖两大难 鲢鳙鱼放养60年,保水效果几何?

千岛湖,这片被誉为 新安江水库 的美丽水域,是杭州一处不可或缺的旅游胜地。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如诗如画的风景,更在于湖中那肥美可口 营养丰富的鱼类。为了保护和提升千岛湖的水质,一个别具一格的 鱼保水计划 应运而生。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在湖中养殖鲢鱼和鳙鱼。这两种鱼类,都是以食水中的藻类和小型的浮游类生...

千岛湖的“两大难” 鲢鳙放养60年,“养水鱼”保住了什么?

千岛湖是浙江杭州的一片人工湖泊,拥有广阔的淡水渔业资源。为了解决蓄水和放水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相关部门提出了 净水鱼 计划。这一计划选择了鲢鱼和鳙鱼这两种藻食性鱼类进行人工养殖,以减少水中藻类的生长并改善水质。经过实践证明,这一计划取得了成功。如今,千岛湖的水质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的要求,而且湖内的有机...

千岛湖的“两大难” 鲢鳙被放养60年,“保水鱼”到底保住了啥?

千岛湖,位于中国江南一隅,被誉为江南明珠的人工湖泊。建成于年,它的名声早已传遍四方。然而,千岛湖的鱼类养殖计划,引发了一场既古老又时兴的辩论 渔业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平衡。千岛湖,不仅仅是长三角地区的战略水源地,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 鱼乡 当初,鱼类养殖者提出了 鱼保水 策略,大量的鲢鳙鱼被投放到湖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