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 我们是怎么吃田鼠 水蛇和狗的

2023-11-07 19:55:35 字數 2176 閱讀 8814

作者:容非。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们村,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胞的动物,我们几乎都能吃进肚子里。

吃田鼠

有一年,秋收已接近尾声,一望无际的田野变得空荡荡的,我们生产队的社员们扑向了一块孤零零的稻田,打最后的歼灭战。随着“喳喳”的割稻声,那片稻田变得越来越小了。当我正在暗中庆幸秋收快要结束时,突然有几个村民兴奋地大喊了起来:“田鼠,田鼠!”我赶紧弯下身子往稻子下面看,只见好几只田鼠在里面惊慌失措地乱窜。

原来,大片稻子的消失,使这些吃粮食的“小偷”们失去了“黄纱帐”的掩护,最后都撤到这块还未被收割的稻田里来了。我村一位叫蔡狗的小伙子要大家放慢收割的速度,以免田鼠们受到过度惊吓夺路而逃。

我们本来只向一个方向往前收割,现在为了堵住田鼠们的逃路,我们把那小片稻子团团围住,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向**收割。随着那片稻子的逐渐缩小,只见那些被围的田鼠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东西南北地来回乱跑,以寻找逃生之路。忽然,一只田鼠冲出稻田夺路而逃,蔡狗马上用手把它按住,只听见蔡狗“哎哟”地大叫一声,原来是那只被他按住的田鼠反过头来,在他手指上咬了一口,尖尖的牙齿在蔡狗的手指上戳了一个洞,鲜血直流。村民们马上大声提醒大家说:“不要用手捉,要用镰刀先把田鼠打死。”

最后,那片稻子收割完了,田里也躺着十几只被村民们打死的田鼠。吃稻谷的田鼠与家鼠不同,田鼠的个子较小,皮毛是浅灰黄色的,样子比黑咕隆咚的家鼠好看多了,而且因为田鼠吃的是稻谷,住的是泥洞,比爬房梁、钻沟渠的家鼠干净多了。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地的农民都有吃田鼠的习俗。村民们把田鼠带回家,用热水烫过之后去毛,再开膛除去内脏,用清水洗干净后,用两根小竹棍做成一个“十”字形架子,把田鼠的肢体撑开,用细绳把田鼠挂在通风处晾干,就像做腊鸭一样。有位村民给了我两只腊田鼠干,做饭时我把田鼠干放在饭面上蒸熟。蒸熟了的田鼠干呈浅黄色,透明发亮,散发出一阵阵腊鸭般的诱人香味儿。美中不足的是吃的时候,田鼠肉有一股浓浓的、像鸭尾巴的骚味儿,令我难以忍受。

吃水蛇

蛇是南方人的一大佳肴,不管是有毒的还是无毒的,不论是水里游的还是岸上爬的,一律通吃。南方城市里的一些蛇餐馆生意兴隆,顾客盈门。不言而喻,南方乡村的人们更爱吃蛇。从来没有吃过蛇的我,却在下乡后尝试了蛇的美味。

夏天的一个傍晚,村民大维来到知青楼告诉我们说,他们打死了一条一米多长的大水蛇,正准备煮来吃,问我们要不要尝一尝。我们几个知青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大维说,等蛇煮好后他就拿些来知青楼给我们吃。大维离开后,我们就各干各的事儿,但一直等到晚上10点多了还是没有见到大维的影儿,我们也就关灯睡觉了。

半夜12点多,大维来到知青楼,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搪瓷漱口缸子,里面装着蛇肉和蛇汤。他把我们一一唤醒,让我们逐个吃那缸子里的佳肴。我睡眼惺忪地用嘴往缸沿上一呷,一口甜丝丝的蛇汤让我顿时精神抖擞,睡意全无。蛇汤里还混夹着几条蛇肉柳,细细地嚼起来,那味道比炖鸡肉还要香一百倍。我还想再呷一口蛇羹,可大维已经把缸子递给了下一位知青了。我只好用舌头舔舔那残留在嘴边的几滴蛇汤,想重温那蛇羹的香味儿。我发誓,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香、最甜的东西,那简直就是只有在蓬莱仙境才能找到的美食!之后,我曾到城里的蛇餐馆吃过好几次蛇,可再也无法找回第一次吃蛇的那种感觉了。

吃狗肉

吃狗肉是中国南方一些城乡的饮食文化之一。

俗话说:“狗肉滚三滚,和尚站不稳。”按照当地的说法,天冷时吃狗肉能使人感到浑身热乎乎的,能补身子。村里的农民对我说:“狗肉是穷人的人参。”在他们看来,狗肉能起到人参的功效。人们还普遍地认为,因为狗肉很补,很“热”,最适宜在冬天吃。若在夏天吃狗肉,则容易流鼻血。

南方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在几摄氏度,寒冷的北风加上蒙蒙细雨,那种“湿冷”能一直渗透到人的骨头里去。此时秋收早已结束,农闲时节活儿也不多,人们就三五成群地结帮成伙,带上钱,拿着棍子、绳索和麻包袋,到附近的村子去买狗。虽然本村家家都养狗,但村民们都不吃自家养的狗,只卖给别人。买到狗后,村民们就把狗绑起来放进麻包袋里,用棍子把狗抬回村里。每年冬天,村民们都要吃掉好几条从外村买回来的狗。下乡几年,我从没亲眼见过村民们杀狗和煮狗肉,也没吃过他们做的“穷人人参”。

知青往事 吃痘猪!同学们大眼瞪小眼

作者 山长礼。头两年青年点养了两头种猪,老乡谁家要配种,就到青年点去,每次配种给斤玉米,记账也可以。刚开始配种时就在院子里进行,我们男青年好奇,跑到院子里去看。开始时有的女生也去看,男生就起哄,弄得女生不好意思。后来再有这事,有的女生只好爬在窗户上偷偷地往外看。知青刚下去时,对一些事情更是觉得新鲜,...

知青往事 梦里的山村 我们插队的小山村 四

作者 张利华。其余十户人家住在山下,十户中有三户是孤寡老人,一户就是上面提到的老红军,一户是全村最年长者,其实只有岁。另一户是一对老夫妇,窑洞周围种了一片小小的果园,除了睡觉,整天守在他们的果园里。果园里有梨树 杏树和桃树等,结出的果子压弯了枝头,充满了 村里那些淘气 馋嘴的娃娃忍不住去偷摘树上的果...

知青往事 梦里的山村 我们插队的小山村(三)

作者 张利华。村里有一半人家姓高,是最早迁居到这里的,就算是土著吧,别姓的人都是外来户,大部分是世纪年代末年代初来的。山上住了六户人家,生产队长一家姓郑,郑队长是吕布的老乡,老家是绥德县的,当地的一句顺口溜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翻译成现在流行语就是 米脂的女人是最靓的,绥德的男人是最酷的 不过郑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