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把上门女婿叫“倒插门”?而赘婿的“赘”,是什么意思

2023-11-26 01:55:11 字數 4303 閱讀 8716

前言:近年来,“上门女婿”这一婚姻模式在民间备受关注,我们不妨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赘婿生活是什么样的。

中国传统里,把“上门女婿”叫做“赘婿”或“倒插门”,这些词汇中既有戏谑的意味,也隐含了对男性地位的刻板印象。

如今时代变迁,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其内涵,让婚姻关系更加平等自主呢?赘婿和倒插门的意思,在古今是否存在差异?这其中又有哪些社会变迁的因素在影响着?

赘婿,又称上门女婿、倒插门,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当时魏国法律规定赘婿不能拥有土地和房屋,一旦发生战争,赘婿会被优先征召到前线作战,充当相当于炮灰的角色。

不仅如此,赘婿的军粮比普通士兵还要低,只有三分之一,且没有任何肉类**。

到了秦汉时期,赘婿的处境并未有任何改善。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公元前214年秦朝末年,秦始皇下令征发社会底层人员随军南征百越族,其中就明确包括了赘婿这一群体。

赘婿的地位仅比逃亡罪犯和最底层的商人稍高一点,已经跌落到整个社会的最底层。

那么,在重视传宗接代的古代社会,为何还会有人自愿选择入赘的道路呢?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小户人家为了延续香火,会由女方家庭招赘婿入赘。

而这些赘婿需要放弃自己原有的姓氏,改随妻姓,且多数终身服务女家。

由于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如果家中没有儿子,往往会被视为“绝户”,不仅家族香火断绝,还可能被其他亲族瓜分财产。

因此,这些人家为了自保,只能通过招赘婿的方式暂时延续香火。

再者,按照古代的继承习俗,家中财产几乎全部转给儿子,导致许多人家生活拮据,这时招一个赘婿,既可提供劳动力,又可通过所生儿子继承香火,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赘婿的待遇和地位远远低于亲生儿子,往往像是奴仆一般,但对许多困苦人家来说,已经是不得已的选择。

赘婿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沦落为最底层的群体,不仅在法律和政策上处于极度的弱势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也饱受歧视。

它的存在,主要是中国古代父系氏族制度和继承习俗的必然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重男轻女的严重性。

在传统社会中,赘婿的地位极其低下,深受歧视和偏见的影响。

赘婿入赘女方家庭,背离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的“嫡长子继承制”强调子女应该随父姓,而赘婿的子女则随母姓,导致丈夫失去了对子女的冠姓权。

在祖宗崇拜传统中,缺乏冠姓权意味着无法祭祀祖先,被视为不孝。赘婿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孝行为。他们不能独立立户,不能获得田地,更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和担任官职。

即便后代取得功名,也会被永远标注“某赘婿后人”的污名。在战争和劳役中,赘婿常常成为炮灰,被征召上沙场充当肉盾。

历史记载显示,秦始皇和汉武帝等统治者在战争中多次征召赘婿,将他们与罪犯、俘虏一同上沙场,成为肉盾。

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将赘婿直接比作人身上的疣子和赘肉,表达对其的厌恶,赘婿在传统社会中被视为不得体、污秽的存在。

宋代思想家朱熹进一步解读了赘婿受歧视的根源,将其视为一种羞辱,将女子有夫称为贱,男子入婚家称为赘。

赘婿的地位低下主要源于传统思想的宗法价值观、对其的污名化刻板印象、法律制度的歧视以及其自身的弱势背景。

由于长期弱势,穷人家为谋生计将儿子送去富家作赘,这种物化的交换导致了赘婿地位的卑微,备受排挤。

然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解放,赘婿的地位逐渐有所改善。

在《赘婿》电视剧中,男主角宁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从一个落魄的书生成长为备受尊敬的商人,呈现了赘婿的成长过程。

这部剧幽默诙谐地展示了赘婿在现代社会中的崛起,并反映了社会对赘婿态度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繁荣和观念的更新,赘婿的地位逐渐提升。人们开始理解赘婿的价值,认识到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和才智取得成功。

商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不再强调古代宗法观念,使得赘婿在家庭和职场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赘婿在传统社会中确实承受了沉重的歧视,但随着社会的演进,现代社会逐渐对赘婿的地位和价值进行重新认识。

尽管仍有挑战,但他们在商业、职场等领域的崛起表明,赘婿正在逐步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向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自古以来,赘婿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角色。

然而,在宋朝,赘婿的地位却经历了显著提升。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使许多家庭选择入赘作为解决女儿婚姻问题的方式。

宋代社会的繁荣经济为赘婿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兴盛,家庭更加重视财富和产业的传承。

因此,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更愿意选择富有才干的赘婿,以确保家业的繁荣。

此外,法律对赘婿权益的保障也是提升赘婿地位的关键因素。宋代法律逐渐明确了赘婿的权益和责任,使得入赘成为一种更受尊重的选择。

法律的规范为赘婿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保障,使得社会对他们的看法逐渐趋于理性和公正。

在元朝和清朝时期,出现了两位被誉为“最强赘婿”的人物,铁木真和左宗棠。

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崛起得益于妻子部落的势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妻家的支持对赘婿地位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左宗棠是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成功平定内乱和外患,成为民族英雄。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展现了赘婿在家庭和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赘婿地位的提升与入赘之风的盛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观念的演变和进步,人们对赘婿的理解和尊重逐渐增加。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体的才华和努力,而不再将社会地位仅仅依赖于出生背景,使得赘婿有更多机会在家庭和职场中发挥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

赘婿的命运是充满挑战的,但并不绝望,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这件事,找到自我价值,保持积极进取。

孩子姓氏问题值得关注,但不应成为导火索。或许还有更高层次的解决之道,需要双方家庭共同**,以兼容并蓄的心态面对这一难题。

为什么把旅游的人叫特种兵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 特种兵旅游 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那么,这个 特种兵旅游 到底是什么梗呢为?什么把旅游的人叫特种兵呢?特种兵旅游 这个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年前的网络社区,当时有一群年轻人喜欢在旅游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体验各种刺激和惊险的项目,比如攀岩 跳伞 潜水等等。他们把自己称为 特种兵...

为什么把旅游的人叫特种兵

把旅游的人称为 特种兵 其实是一种幽默和调侃的说法。这个说法源于人们对旅游者的一种调侃,认为他们在面对各种旅行困难和挑战时,具有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就像特种兵一样。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原因。首先,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探险和挑战。旅游者要面对陌生的环境 语言和习俗,还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农村俗语 “女婿上床,家破人亡”是什么意思?你应该知道

在中国农村地区,流传着众多俗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俗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俗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经验之谈,另一类则充满了封建迷信之说。在我们审视这些俗语时,需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它们,学习其中蕴含的智慧,同时摒弃那些陈旧的迷信观念。本文将 古代农村婚俗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