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問題高度哲學化的結果

2023-07-23 22:16:07 字數 2073 閱讀 5607

學問之道應該冷靜,客觀,不能感情用事。但要是用哲學來指導學術研究,就會讓學術問題高度哲學化。學術問題高度哲學化會引入辯證思維模式,也會讓很多哲學思維指導學術研究,卻並不能服眾。

以感情代替科學是學者大忌,即使撇開感情因素,學者的視角、取向都很難脫離本身所處的文化土壤和全民族的歷史記憶。對待近現代史尤其如此,中國人民尤其是最敏感的知識界,在本世紀所經歷的痛苦、希望、追求、奮鬥、挫折、勝利,不可避免地鑄就了使命感,對待這一段歷史很難做到超脫於以對中華民族的得失為準繩的判斷。而哲學也是要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得失判斷之中,會出現很多偏頗的問題。何況哲學流派並非只有馬克思主義,還有很多哲學家的理論流行,也都擁有一定的信徒。哲學本身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沒有絕對的高尚與卑微。學了哲學的人要視野開闊,盡可能多地接受一些哲學理論,而不能困守在乙個哲學家的思想裡面。

只是以乙個哲學家的理論作為根基,來指導學術問題,就會出現偏頗的問題。本來,乙個哲學家的思想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全面,即便是集體的智慧型結晶,也不可能概括所有的方面,更不可能成為宇宙間絕對真理。於是,很多時候,哲學成了一種相對存在的學科,卻並不是科學。而以哲學家身份自居的政治家會強力干預學術,讓學術在某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也就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長期以來,學術研究受到「綱」與「目」的制約,要明白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還要明白現象與本質的區別,明白古今中外的區別,明白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不然,就會「誤入歧途」。即便科學家或社會學家以及歷史學家比較感性,也要學習哲學,變得理性起來,用理性指導感性。對科學研究分出階級屬性,本身就是可笑的,即便對科學家分出階級,也是幼稚可笑的。世界上不是只有階級鬥爭,而是有科學,有脫離哲學獨立研究的實驗,有獨自記錄的歷史,而不能把所有科學研究和歷史記錄都納入到哲學範疇。

要用哲學統攝各種學科,還要指導學術問題,就會讓哲學變成了坐享其成的學科,也變成了盲目自大的學科。不搞具體的科學研究,卻要對科學研究進行概括、分析,歸納,總結,是不是太過於理想化了?其實,哲學都是「馬後炮」,並不能完全概括科學。哲學所謂的概念和定義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環境,對於巨集觀環境是對的,而對於量子領域卻是錯的。但哲學很快就會修正概念和定義,變得圓滑起來,卻總是無法追趕科學技術的腳步。有人說,只要在人類生活的層次上用哲學指導就行了,沒必要深究量子領域。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井底之蛙的看法,並不是真正的智慧型。哲學需要存在於各個物質層次,也需要人們了解一些概念和定義,更需要實證精神。

事實上中國的史學並非沒有實證主義傳統,也不需要哲學作指導。乾嘉學派比美國的實證主義有過之而無不及。胡適深受乾嘉學派和美國實證主義的影響,注重「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只不過,實證主義傳統很快就失之於繁瑣,糾纏細枝末節,受到學術界的批判。後來又走向另外乙個極端,就是把一些學術高度哲學化,其實就是高度政治化,以階級鬥爭為綱,強迫歷史為不斷變化的現實服務,嚴重妨礙了客觀的重史料的研究。農民起義被提倡和某種哲學觀念有關係,也和某種階級分析法有關係。在古代歷史上,不能成功的農民起義都被汙衊為盜匪所為,被汙名化,卻走向了乙個極端。到了現在,不成功的農民起義有了正義的屬性,屬於正確的,轟轟烈烈的,而不是被汙名化的運動。其實,已經走向了另外乙個極端,也不可靠。這樣的評價已經失去了客觀標準,連哲學的指導意義都不存在了,就更別提什麼歷史唯物主義了。

歷史本來有自己的執行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行植入某種哲學觀念,而且還是植入片面的哲學觀念,就會讓歷史變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失去了本來面目。其他的社會學研究,文學研究也是如此,大多被植入了某種哲學思想,看似比較正統,其實很偏激,甚至漏掉了很多精彩的內容。尤其是一些對義和團以及太平天國「神化話」的研究,以及一些只取正面而不取負面的研究,本身就是對歷史的一種褻瀆,並不是真正的研究。而某種哲學思想也在這個時候成了偏激的思想,只會注重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卻罔顧事實……

學術問題高度哲學化其實就是學術被某種哲學思想滲透了,科學被改造了的哲學強迫了,當然就不會出現好的學術著作了,至於大師,就更別提了。

王哲林拒參亞運!網暴心理問題,喬帥表態?

體育比賽永遠是一片激情澎湃 爭議紛呈的戰場。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表現,不僅受到讚美,還免不了批評的目光。近來,中國籃球隊的王哲林在本屆世界盃上的表現,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議。這場比賽,實在是令人觸目驚心。王哲林,在中國男子籃球隊中堪稱頂梁柱。曾獲cba最有價值球員稱號,每場比賽都能輕鬆拿下60分以上。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