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 禁止記者律師參團是在心虛什麼?

2023-07-20 21:11:29 字數 1251 閱讀 3470

據上游新聞7月18**道,暑假來臨,旅遊逐漸火爆。近日一位新聞從業者在朋友圈爆料稱,自己在網上**預訂一家雲南旅行社時,因為持有記者證被客服建議不要跟團。**向該旅行社核實這一情況時,客服人員表示其確實不接待記者,也沒有旅行社願意接待記者。也有旅行社稱純玩團對於記者身份沒有限制,只是景區對持記者證沒有優惠。當地文旅部門則回應稱,已經介入相關問題的調查。

對於僅僅因為職業原因就不接待某一群體的客戶,有網友表示不理解,「同樣都是消費,沒必要對消費者身份作限制和區分吧?」也有網友解釋,旅行社可能是對維權意識更強的群體有牴觸情緒,即便自身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太多問題也怕被挑刺。而更多的聲音則認為,旅行社此舉還是與跟團遊暗藏不少貓膩有關,「怕被**、被**監督,而記者的發聲渠道相對更多。」

此前**就報道過,有旅行社因為對遊客的職業加以限制而被處罰,這些職業包括律師、教師、導遊等。人們猜測,可能是因為律師更懂法、教師更「挑剔」、導遊更了解同行,如果他們「重拳出擊」,旅行社很有可能面臨**煩。為避免這種風險,旅行社乾脆將這些「有風險的人」拒之門外。但這麼做,難免給人「此地無銀」之感——對自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這麼不自信嗎?

事實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一些行業之間的資訊差已經被打破,人們若想發布或**一些事情,不缺平台和載體,技術門檻也沒有多高。同時,近年來,公眾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普遍提高不少。從以往被**的一些旅遊亂象看,多數新聞的一手訊息源都是普通遊客,而非有特殊職業身份的記者、律師等。

如此現實語境下,旅行社將特定群體拒之門外,於防**而言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其之所以這麼做更多的恐怕還是鴕鳥心態作祟。問題是,把頭鑽進沙子裡,問題就不存在了嗎?此番拒絕律師、記者跟團遊被**,進而引發**質疑,某種角度上,這也是在給自己捅刀子吧?好在,從**調查來看,拒絕特定群體的旅行社並不是大多數。

此前,一些旅行社有過按照年齡、性別等條件,篩選客戶、對客戶區別對待的先例,比如老人團、小孩團需要多加錢,因為這類群體消費能力相對稍弱;女性團比男性團**稍低,因為到了購物點、遇到自費專案時,男性整體相對更理性……給客戶畫像、對確實需要特殊照料的群體做收費上的區別,可以理解,但這與拒絕律師、記者應該是兩碼事。

換個角度看,旅行社對遊客職業「挑三揀四」更多的還是心虛,也提示有關部門對旅遊行業的亂象治理尚不能鬆懈,諸如「0團費」、低價團、購物團等情況,或許仍不同程度存在。

旅遊,本質上是口碑生意,好口碑、好名聲才是長久穩定的獲客渠道和秘訣。總想做一錘子買賣、挑軟柿子捏,還想把蓋子捂住,哪有這麼多「好事」呢?以更謙遜的心態、誠實的態度大大方方接受公眾監督,配合解決消費者旅遊中的難題和困惑,旅遊行業才會更好,旅遊市場才會更健康。如此良性迴圈,對大家都好。

*:工人**。

人民日報 禁止鞭炮是懶政 蠢政 霸政

燃放鞭炮與中國文化傳統 環保與文化傳統之間的平衡近年來,對燃放鞭炮進行了限制和禁止,引發了一場有關環保與文化傳統之間平衡的辯論。燃放鞭炮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以環保為由限制燃放鞭炮,引發了一些爭議。的初衷是出於環保的考慮。燃放鞭炮產生的空氣汙染和噪音汙染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