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荔枝何處來?唐宋荔枝保鮮有什麼辦法?

2023-07-20 21:01:29 字數 5046 閱讀 4242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閩中佳實秋前到,相對年年有所思。酬節只供原廟薦,承愚非復寢門時。飛來嶺外炎風送,斜倚欄邊揭露垂。料的擎歸舊鴛侶,幾多歡喜幾多愁。」

乾隆四十七年(1782),福建一次進貢荔枝樹60桶,結有荔枝473顆,七月初二摘下1顆,自落64顆;乾隆吃了4顆外,餘下的賞賜給皇妃、皇子、親王、大臣,除裕皇貴妃得到兩顆外,其餘的一人一顆,這批荔枝在13天後採摘完畢。乾隆皇帝特此寫下這首《荔枝至頒賜朝臣而有感》。乾隆稱讚過荔枝「信乎天下之奇產,而果中之稱王也」。

清代,福建地方在夏季一直有荔枝進貢。

康熙不喜此舉。康熙五十三年(1714),福建巡撫滿保奏請進貢荔枝,康熙回覆:「上年所以停送荔枝,乃因朕暑前即去熱河,所進荔枝並無用處。況朕極不好荔枝。爾等與其進新鮮小荔枝,不如將大好荔枝曬乾送來。」康熙末年,荔枝一度停貢。

雍正、乾隆卻喜吃荔枝。雍正年間,滿保已公升任閩浙總督,再奏進貢荔枝一事,此次卻討了新登大寶的雍正歡心。雍正朱批回覆,顯得又當又立:「朕甚是喜好吃荔枝,聖祖皇考先前亦知情。雖然如此,僅是水果而已,並非飯茶,不能充飢,雖可解饞,實與爾等費力,再沿途滋生事端強行、眾人指責議論而分心,實不相符,既然爾等已令啟程,盡量少些,無需多捎。」

清代《西清筆記》介紹了福建地方**進貢荔枝的辦法。福建當地是直接用桶栽的荔枝樹通過海路運送至北京,中途以攜帶的福建本地之水來澆灌荔枝樹,全程有花匠來養護。水路遙遠,福建荔枝到了紫禁城,已是夏末秋前。如此顛簸數十日,待到荔枝樹運抵京城時,荔果剛好成熟,但每株不過剩下六七顆了。

從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到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歷代文人詩賦之中,荔枝是最搶鏡的熱帶水果,原因之一正在於其是御貢珍品。

清)吳俊卿繪《荔枝圖》扇頁。

為什麼開始叫「離支」

荔是草名,是另一種植物,即中藥馬藺。據清代王念孫考證,「蠡、藺、荔,一聲之轉,故張氏注《子虛賦》謂之馬荔,馬荔猶言馬藺也。」

荔枝最初有音無字。見於文字,始於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支」之句。

為什麼叫「離支」?荔枝可能是「劙枝」諧聲取義,劙與離同音,意為割或砍。據蘇頌《本草圖經》:「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此外,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枝)之名,又或取此義」。屈大均《廣東新語》則認為:「南方離火之所出,荔枝得離火多,故一名離支。」兩說相較牽強。

荔枝是我國原產物種,上個世紀40年代一度有英國學者質疑「未有野生品種」,實地調查早已證明:在我國南部,包括廣東西南、廣西東南、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特別是雷州半島和海南五指山區等,野生荔枝有廣泛分布。

野生荔枝又稱為「簕荔」,其特點果殼較厚,帶革狀軟刺,俗稱刺為「簕」,是廣西蒼梧一帶方言。

荔枝作為皇家貢品,最早記載見於葛洪《西京雜記》。「尉佗獻高祖鮫魚、荔枝,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南海尉趙佗向漢高祖劉邦進獻鮫魚和荔枝。趙佗本為秦將,楚漢爭霸之際,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自立為王。劉邦遣使南越,才說服趙佗對漢稱臣。

漢武帝劉徹後來攻破南越,設蒼梧郡,取嶺南荔枝百餘株移植於長安,並興建「荔枝宮」。

漢武帝沒種好荔枝樹。

漢代《三輔黃圖》記載了漢都長安城池的建設布局,其載:「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植所得奇草異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偶一株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十人,遂不復蒔矣,其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為生民之患。」

三輔黃圖》所記述移植荔枝的「交趾」,應指的是今天的廣西蒼梧,而非今越南境內的古贏婁交趾。也就是說,漢武帝移植長安上林苑的荔枝,也就是《上林賦》所吟誦的「離支」,應是蒼梧荔枝。

雖然《上林賦》描述荔枝移植盛況「列乎北園,迤丘陵,下平原,揚翠葉,扤紫莖,發紅華,垂朱榮,煌煌扈扈,照曜巨野」,卻終因水土不服,移植失敗,漢武帝甚至遷怒殺人。

異物志》《南方草木狀》等,均把荔枝作為嶺南物產著錄。據西晉張勃《吳錄》:「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證明在公元三世紀時,荔枝在廣西蒼梧境內已經有廣泛人工栽培。

唐代段公路《北戶錄》載:「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無核類,雞卵大者,其肪瑩白,不減水精,性熱,液甘,乃奇實也。」蒼梧荔枝在秦漢時已成名產,「火山荔」是其中乙個代表性的早熟品種。

廣東新語》載火山荔:「火山善變,滋味百出。」「是皆火山之屬,湛文簡公昔從楓亭懷核以歸,所謂尚書懷者也。」湛文簡公即明代廣東增城大儒湛若水,歷任禮、吏、兵三部尚書,他吃了「火山荔」還要把荔枝核揣在懷裡捨不得丟掉,火山荔由此有了別名「尚書懷」。

龍眼誤當了「荔枝奴」

漢代進貢鮮荔枝,稱為「生荔枝」,從西漢武帝劉徹開始,直到東漢和帝時下令罷貢,前後約230年,跨越了兩漢十二代皇帝。

漢時皇宮不僅有夏季進貢的「生荔枝」,又有庫藏進貢來的幹荔枝。《東觀漢記》載「單于來朝,賜橙、橘、龍眼、荔枝。」在秋季橘、橙進貢時節,荔枝已經過季,這是賞賜匈奴單于的應該只是荔枝乾品。

從貢路和產地兩方面選擇,漢代進貢的鮮荔枝,應來自蒼梧。若是從蒼梧進貢「生荔枝」,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萌渚嶺道,另一條是騎田嶺道。漢高祖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就是走的這條道。兩條道路都必須採用水陸兼程的辦法,大致路程均在5000裡上下。

漢代嶺南進貢的物品很豐盛,從香料珠寶、珍禽異獸等皆由南而北運。朝廷甚至設定了專門管理進貢水果的官職,如「掌握歲貢龍眼、荔枝、橘、柚等珍果」的「圃羞官」。

荔枝奴」一般都認作龍眼的別稱。這個詞本是蒼梧俗語,意即栽種荔枝做貢奴,顯見漢代荔枝進貢的勞役之苦。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時,卻曲解了此語,釋為「荔枝過即龍眼熟,故謂之荔枝奴,言常隨其後也。」嵇含之意,龍眼在荔枝之後成熟,也即龍眼為荔枝之奴。嵇含寫書時,漢代結束荔枝進貢已經200多年,但「荔枝奴」的別稱一直流傳下來。宋代到梧州出任州官的南昌人陳執中,才在詩中對「荔枝奴」的含意有了確解,其在《題蒼梧部》詩中感嘆:「果珍何忍命為奴?」

最普遍的說法是四川。

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何處?《新唐書》只泛泛地說來自南方:「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荔枝香》。」又載:「(楊)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到了宋代樂史撰《楊妃外傳》,將「南方」改為「南海」。

唐朝開元之時,廣東曲江(今韶關)出身的名相張九齡,在《荔枝賦序》中言及,他在京城時,與同僚**談到荔枝,「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可見荔枝在唐代還是知名度不高的新奇果品。

楊貴妃所食荔枝的產地,最普遍的說法是四川。

蘇軾在《荔枝嘆》中稱:「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明言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今天以榨菜聞名的重慶涪陵運過來的。《輿地紀勝》載:「涪州有妃子園,在州城西十五里,言有荔枝百餘株,昔楊妃所嗜即此。」又有學者指出,楊貴妃是四川人,四川的荔枝更合她口味。

圖書整合》引《蜀志》說:「唐天寶中,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內進入。」據學者馮漢鏞考證,荔枝從子午谷運進長安,這條蜀道如今被學界稱為「荔枝道」。子午道全長1040裡,北口距長安甚遠。南口則有兩個,分列東西。東口在今陝西安康市(唐稱金州),西口則在今陝西洋縣。因此從蜀地運送荔枝到子午谷南口道路,應該有兩條。

北宋時蜀地仍不斷有荔枝見於詩文題詠,至南宋突然鮮有人言。據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天道與人文》一書考證,12世紀全球性的氣候變冷中,蜀地受其影響,失去了荔枝生長的基本氣候條件。南宋時蜀地已難尋荔枝。

宋代蔡襄《蔡君謨荔支通譜》

杜牧可能寫錯了季節。

蜀地說之外,歷來還有三說。

一是南海說。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杜甫在《病橘》一詩中同樣說:「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至清代,曾出任兩廣總督的阮元作《嶺南荔枝詞》,更提出新看法:「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高力士是廣東高要縣人,把家鄉風味引薦給唐皇楊妃,也在情理。

二有各地說。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認為,楊貴妃食荔枝,取自各地,「自酸而食至甜,自青黃而食至紅。」所食荔枝品種齊全,「自水枝而食至山枝。……凡四閱月。」也就是楊貴妃吃完嶺南的,再吃蜀地的。

三是荔枝乾說。《新唐書》記載,戎州(今四川宜賓)進貢的荔枝,是經過加工製作的「荔枝煎」。《荔枝譜》中記荔枝幹制法:「紅鹽者,以鹽梅浸佛桑花為紅漿,投荔枝漬之,曝乾,色紅而甘酸。又,蜜煎者,剝生荔枝,笮(zuó)去其漿,然後蜜煎煮之。」荔枝鹽煎不去殼,而蜜煎只取果肉。《燈影記》載,在天寶年間正月十五晚,唐玄宗在宮殿裡拋撒閩江「紅錦」荔枝,叫宮人為他拾取,拋撒的就可能是荔枝幹。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名句出自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據考證,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唐玄宗在位43年,去過37次華清宮。他和楊貴妃從來都是在冬天和孟春正月去華清宮,沒有一次是去避暑的。這個季節沒有新鮮荔枝可吃。再如杜甫《解悶》詩說:「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既無顏色,很可能就是幹製品。

唐宋荔枝保鮮有三法。

杜甫在《甘園》一詩中,提到過柑果的保鮮方式:「結子隨邊使,開筒近至尊。」要讓荔枝「生致」長安,必須在離枝三四天之內送到。在唐代荔枝保鮮技術,正是通過竹筒密封保鮮。

具體方法是:裁截竹筒,一端留節,把荔枝放在裡面,口部塞上綠葉,再蒙上油紙紮緊,糊上泥土進行密封,這種原始的保鮮法歷代相傳,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瀘州市合江縣仍在使用。

在宋代,又出現了裝壺密封法。就是用帶蓋的壺進行密封,也有用木桶盛載冰涼井水,隔水置荔枝於水面上,密封桶蓋。

北宋時,福建地區的荔枝成為主要貢品。蘇軾《如夢令·荔枝》一詞說:「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輕紅釀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十八娘是北宋時福建荔枝名種,當時福建地區的荔枝是由海路運至揚州,再經運河抵達汴京。

墨莊漫錄》記載,北宋政和初年,「閩中貢連株者移植禁中,次年結實,不減土岀。」後來宋徽宗想要吃「生荔枝」,權臣蔡京就用小株的荔枝栽在瓦器中,敷以當地的泥土,用船運到汴京,移植於都門闕下,和清代滿保上貢的方法一致。

通過移植荔枝樹,進行保鮮,效果雖好,但數量會受限。荔枝生長週期較長,移植的方法不僅勞民傷財,長期進貢也會導致原產地荔枝樹數量的減少,因此雍正雖然想嘗鮮,還是叮囑滿保,不要「為此無用之食物之緣故,朕豈有損害名聲之例乎?」

中國古代荔枝貢地不斷變遷,兩漢貢在嶺南,唐宋貢在四川,元明清貢在福建。遺憾的是,這條因荔枝創辦的「生鮮物流」,只是為了滿足皇家的口腹之慾,而不能造福民生。(責編:沈灃)

楊貴妃有兩個壞毛病

楊玉環小時候就長得很出眾,是十里八鄉出名的大美人,且是能歌善舞的才女,她環善歌舞,精音律,有 羞花 之稱,擁有平常女子不具備的獨特氣質,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寫道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就是對當時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誇讚。但是如此晶瑩剔透 沉魚落雁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美人,卻有兩個讓人難以忍受的...

楊貴妃到底死沒有?日本影星山口百惠 我是貴妃的後人

導語 楊貴妃,這個名字已經在千年流傳中變得如雷貫耳,她是古代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從乙個普通少女到君王的妃子,再到最後的悲劇結局,她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絕世美人的傳奇人生,探尋其中的波瀾壯闊與反轉。一 青春之美 楊玉環的早年。楊玉環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

楊貴妃有沒有死在馬嵬坡?還是東渡去了日本?真相是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 長恨歌 它描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楊貴妃,本名楊玉環,原本是壽王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媳婦。一次,楊玉環在宮中獻舞,她優美的舞姿和絕世的容顏深深地吸引了李隆基。李隆基對她一見鐘情,想要將她納入宮中。但是,這卻引起了壽王的不滿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