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特種兵

2023-07-20 21:01:29 字數 4355 閱讀 5429

長安街知事微信***記者 蒙江 實習記者 丁文捷 美編 楊盼。

我們戰士的事蹟拍出來,一定比《血戰鋼鋸嶺》那種美國大片要豐富得多。」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說。

抗美援朝戰爭史》中曾記錄過這樣乙個細節:兩個高地的山頭被削低了兩公尺,山上的土石被炸成1公尺多厚的粉末……這個細節描述**於上甘嶺戰役,那場被稱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歷時43天。

上甘嶺戰役陣地上被炸碎的石頭粉末與彈片,現於抗美援朝紀念館內展出 攝影/李治巨集。

有一本關於上甘嶺戰場的日記,日記的主人是15軍45師135團迫擊炮連指導員高晉文,裡面詳細記錄了每次戰役的戰前動員、戰鬥計畫、戰略部署、戰果詳情等,是全軍唯一一本以連為單位的日記,唯獨缺失了那43天。

70多年之後,在那43個晝夜的炮火中戰士們如何度日,已很難去完整地再現,但如果試圖勾連歷史和當下,那些親歷者所留下的記憶碎片就是針腳,一張重新編織起來的戰爭圖景,正在呈現這場戰役的另乙個側面。

一碗水。在被用來命名一場戰役之前,上甘嶺是乙個小村莊,僅十餘戶人家,東側是537.7高地,西側是597.9高地,互為犄角,北靠五聖山,是五聖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一旦失掉五聖山,意味著志願軍將無險可守。

2023年10月14日凌晨3點半,在總面積3.7平方公里的兩座山頭上,一場爭奪戰開始了。

在這期間,敵我雙方反覆爭奪陣地,白天在敵人強烈炮火的攻擊下,陣地被奪去了,志願軍戰士就轉入坑道,儲存有生力量,利用夜間秘密地將兵力和彈藥補充上來,抓住戰機反擊敵人。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內,有乙個展區還原了彼時坑道內的大致模樣,身臨其境彷彿可以穿越回70年前:坑道內空間狹小,空氣稀薄,各種氣味混雜,缺糧少水,戰士們就用舌頭舔石頭上冒出的小水珠。

為鞏固已占領的表面陣地,敵軍對堅守坑道的志願軍部隊進行圍攻。用炮火摧毀坑道口,用石頭、麻袋、鐵絲網阻塞坑道,再向坑道內投擲汽油彈、毒氣彈、硫磺彈,企圖將他們逼入絕境。

人多了空氣稀薄,呼吸都比較困難,大小便也沒有專門的場所。後方食物**不上,吃不上飯固然是個難題,更為難的是沒有水喝,到最困難時,喝尿也喝不上。」多年以後,在志願軍第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回憶錄裡,一段更為赤裸的真實坑道生活浮現了出來。

不過,「絕處」仍有「逢生」的機會。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內搭建的坑道展區中,有一座志願軍戰士的雕像,他蹲在石壁旁,端著乙個小碗,等待石縫中淌下的水滴。

抗美援朝紀念館內搭建的無敵坑道展區中,一座志願軍戰士接水的雕像 攝影/李治巨集。

這並非乙個存在於想象空間的藝術創作品,相反,它真實地定格住了15軍45師一名衛生員的智慧型。

雕像的原型名叫陳振安,在運送前方不斷被抬入的傷員時,他走到了坑道的最深處,仔細觀察後發現裡面的岩石壁是潮濕的。

陳振安用鐵鍬從石頭中挖了一條縫,在縫隙下,放了乙個小碗,等待不知何時會滴下的水珠,乙個上午的時間,竟接滿了一碗水。緊接著,他又將棉花沾上罐頭裡的油點燃,把水加熱,給重傷員服用。

一碗水,放在平日價值不大,但在上甘嶺坑道內,它意味著活下去,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

特種兵」坑道裡氧氣不足,很多時候,連點燃一盞小小煤油燈都是奢侈。

沒有充足光線,如何知道傷員**負傷了?對於這個問題,朱俊賢給出的答案是「靠摸」。

朱俊賢是23軍69師207團通訊連的一名衛生員,談起在坑道內作戰的經歷,首先從老人回憶裡翻滾出來的是「調動其他感官」。

必須找到彈孔,才能有效止血。」接受採訪時,老人突然撐起了原本倚在桌邊的手,開始演示子彈可能帶來的貫穿傷——屈臂狀態下,一顆子彈會射穿手腕,最後停留在大臂上。

一次,隊裡的戰友頻繁拉肚子,還伴有低燒,為了盡快判斷病情,朱俊賢只得從排洩物入手。「我先用鼻子聞,然後用手去搓糞便,發現裡面有膿狀物。」基於過往的經驗,他判斷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痢疾,便對症下藥,控制住了病情。

對於衛生員來說,看著陸陸續續從前線運至坑道的傷員卻無法及時救治,是一件心焦的事情。而壓在他們身上的,除了缺水之外,是缺藥、缺醫療物資構成的另外兩座「大山」。

當這些困難落到衛生員陳振安肩上時,新的可能性又出現了。

缺止血棉,他就把穿在身上的棉衣脫下,摳出裡面填充的棉花給傷員們用。繃帶不足,他便和戰友們一起頂著炮火,從被擊斃的美軍空降兵身上撿降落傘。傘繩、揹帶、罩網,這些敵軍手中助力進攻的裝備,成了坑道裡特殊的救人工具。

一名衛生員承擔起了很多後勤工作,事實上,陳振安早就超越了乙個衛生員的身份,更像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特種兵」。

後來,**慘烈,坑道裡的戰友越來越少。戰鬥進行到最激烈時,陳振安也想加入戰鬥,但坑道內的傷員們一致要求留下他,因為他在後方救治傷員,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樣作為衛生員,朱俊賢這樣定義自己的角色,「衛生員不僅是救人,也要懂怎麼放炮,衝鋒槍、手榴彈、輕機槍,我都能打,挖坑道,挖交通壕也要參加。」

一位軍醫因自己的和平理想拒絕攜帶**上戰場,卻在戰火硝煙中救下了75位戰友,這是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情節,而宮紹山對此的評價是,「我們戰士的事蹟拍出來,一定比他還要豐富得多。」

2023年,原創話劇《上甘嶺》在上海首演,更多平凡志願軍的故事,從那個遙遠的戰場走了出來。

話劇《上甘嶺》劇照。

為什麼要寸土必爭,因為在戰場上的每一步退讓,反映在談判桌上,就成了敵軍的籌碼。」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李任執導了此劇,為了盡可能還原最真實的歷史場景,他和主創團隊花費大量時間,浸泡在文字資料與親歷者的訪談錄中。

李任注意到,後期由於補給和補充兵員不足,「已經不再區分是什麼兵種,幾乎所有人都要拿槍衝上第一線戰場。」這些人,可能是一名文書,一名炊事兵,又或是一名衛生員,總之,在戰場,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特種兵」。

以苦為樂」老兵朱俊賢更想強調的是積極的一面:「坑道裡確實有很苦的一面,吃不到蔬菜,很多人患上夜盲症,但戰士們的情緒其實很高漲。」

坑道裡的生活總是單一的,朱俊賢記得,很多時候,戰士們會從各個方向湧到一塊兒,圍坐在一起,暢想未來。

有人說,將來有機會,要做英雄,做鋼鐵戰士。另一人說,我要像黃繼光、楊根思一樣,拿起炸藥包,衝進敵營。還有更多的憧憬,是關於那個勝利的未來。

我當時說,勝利之後,我們一起去北京,我要買一輛自行車,騎到北京去。有乙個內蒙古的戰士說,我們離北京近,要騎到北京給***送乳酪。旁邊乙個四川的戰士說,那我要帶上臘肉,送給***至今,朱俊賢仍能回憶起這些細枝末節,那是屬於戰場苦中作樂的時刻。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坑道內喝尿液的「絕境」,也能被戰士們戲稱為喝「光榮茶」。而這樣的場景一直從真實戰場,延伸到了話劇舞台。

炊事員老馬喝下一杯『光榮茶』,為整個隊伍解決缺水問題提供了乙個出口。在最困難的時候喝尿,應該是乙個苦戲,但觀眾看完都樂了。」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巨集是話劇《上甘嶺》的編劇,也是為劇中「老馬」這個角色注入靈魂的人,在他眼中「以苦為樂」的精神已經刻入了部隊的基因,是志願軍戰士最偉大的情懷,而展現此種精神的場景,也是整部劇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今看起來,似乎更像是一種生在骨子裡的樂觀,化作一股力量,帶著戰士們在精神上從絕境突圍。

2023年11月25日,美軍在這場爭奪中,失去了這個他們稱之為「三角山」的地帶,重新被打回談判桌前。而衛生員陳振安的戰果是,救治了375名傷員。後來,傷員們自己不去請功,卻一致都要給他請功,最終陳振安被授予了特等功臣二級模範榮譽稱號。

像我們這個年齡沒有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也是通過一些文藝作品感染了我們,現在希望通過這種文藝作品的傳承,讓下一代也能夠了解這段歷史。」黃巨集從小在部隊文工團長大,而團裡的前輩幾乎都踏上過那片戰場,那些從戰場上湧現出的事蹟,伴著他成長,如今也成為了他筆下的故事,當情節終於落到紙上時,他感到「如釋重負」。

話劇《上甘嶺》海報。

這是第一次,上甘嶺戰役以舞台劇的形式被再度重現,這些源自戰場的鮮活人物,落到舞台上的「12號坑道」裡就成了炊事員老馬,唯一的女衛生員林蘭。

話劇《上甘嶺》劇照。老馬扮演者黃巨集(中),林蘭扮演者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獲得者黃兆函(右一)

他們在20歲左右的年紀,選擇為國捐軀,兌現了自己的誓言和承諾,用最痛苦的代價換來了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所以他們必須被記住,忘記等於背叛,這就是這部劇的意義。」導演李任希望,這部劇發揮乙個橋梁的作用,讓年輕一代知曉這個國家從何而來,今後又將向何處去,他稱之為「為了忘卻的紀念」。

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之際,國家大劇院即將於8月1日再度上演話劇《上甘嶺》。同時,另一部圍繞志願軍戰士展開的大型話劇《英雄兒女》也將在這個月末拉開序幕,重回70年前,那些炮火連天的晝夜,那些關於堅守與信念的故事。

你想成為特種兵嗎?特種兵需要哪些特質呢?

你想成為特種兵嗎?想了解特種兵的選拔標準嗎?今天來告訴你!特種兵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需要滿足一系列的條件。1 在體能和技能方面。特種兵需要身強體壯,具備優秀的體能和耐力,他們通常會進行長時間和高強度的訓練,因此必須能夠承受身體上的壓力和挑戰。同時要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強烈的適應能力,以短時間內應對各種...

「存款特種兵」跨境狂飆

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我們不僅看到利率差所帶來的超額收益,更要看到可能產生的損失。目前內地居民赴港開戶也並不容易。如排隊時間長 預約周期長 拿卡時間長 相關資質審核未能通過。開戶中介 也應運而生,專門為內地客戶提供香港開戶業務。某深圳服務商提供辦卡一條龍 辦理中銀香港和渣打銀行銀行卡的 在3500元...

歐洲特種兵竟遭遇如此下場!

意外和命運往往難以 對於三位歐洲特種兵來說,他們的美國之行注定將以悲劇的方式結束。這篇文章將為您詳細敘述這一事件,揭示事件的背後和影響。這起悲劇發生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市的一次軍事訓練之後,三名荷蘭特種兵在尋求娛樂的時候遭遇了不幸。然而,命運似乎對他們不利,因為在8月27日凌晨,他們成為了一場 事件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