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裡,華人為何「置身事外」?

2023-07-20 21:21:30 字數 6701 閱讀 7595

介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介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美國最高法案在上個月末做出歷史性判決,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平權行動招生政策違憲。該案件始於2023年由「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在波士頓聯邦地區法院對哈佛大學提起的訴訟,指控哈佛大學在本科招生中歧視亞裔美國人,違反了《平權法案》。哈佛大學於2023年和2023年先後兩次獲得勝訴,但原告堅持將案子打到了最高法院,該案終於塵埃落定,並極有可能對美國高校乃至職場的種族版圖產生深遠影響。《紐約客》記者jay caspian kang在五年時間裡跟蹤報道了上述案件,他指出了乙個關鍵問題:雖然亞裔美國人是訴訟的核心——更確切而言,平權行動招生政策的反對者中有不少華人的身影——但在法庭內外的公共討論中,他們卻奇怪地缺席了。無論是在法庭內還是在**報道中,亞裔原告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公平錄取組織」沒有讓亞裔學生出庭作證);為平權行動辯護的評論者幾乎從未正面回應亞裔學生是否真的在招生過程中面臨歧視,即使他們指責原告是一些被一位保守派法律活動家(指愛德華·布魯姆)欺騙的棋子。在**官傑克遜的29頁異議檔案中,「亞裔」只出現了三次,她詳細闡述了黑人的種族歧視歷史,卻沒有提及亞裔美國人經歷的種族歧視史,無論是19世紀被私刑處死的華人移民,還是《排華法案》,以及二戰期間遭到大規模監禁的日本移民。「如果乙個社會希望在正視歷史的基礎上做決策——我認可這一觀點——難道曾經被美國驅離的群體沒有權利與那些這麼做的群體區別開來麼?他們當下對歧視的主張難道不值得任何嚴肅對待麼?」kang寫道。

種族主義被定義為「白人」與「黑人」的問題——這種敘事框架在哈佛大學校史《真理:哈佛大學與美國經驗》中也有所體現。根據安德魯·施萊辛格(andrew schlesinger)在該書中的記述,這所在2023年由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大議會批准成立的大學於2023年秋季招收了首位黑人學生,哈佛在種族戰線上取得的種種進步主要由該校對黑人學生和猶太人學生的限制如何一步步解除確立。

真理:哈佛大學與美國經驗》

美] 安德魯·施萊辛格 著 謝秉強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年那麼亞裔——特別是華人——在美國種族主義的圖景中究竟位於哪個位置呢?他們是否真的是「優秀」的少數族裔,並能因此從種族主義強加於非裔群體的種種不公正中豁免,而今反倒因為反種族主義的「矯枉過正」而遭到利益受損呢?

美國歷史學家孔飛力(philip a. kuhn)的《他者中的華人》為我們理解上述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孔飛力指出,華人移民在全球各個移民社會的生存環境因統治國的特性而呈現出天壤之別。中國人最初抵達北美時,當地**正準備廢除奴隸制,「在美國,當地人對於奴隸制度的深惡痛絕,卻在對待中國移民的問題上起著奇怪的、具有諷刺意義的作用。」

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

美]孔飛力 著 李明歡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3年2023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訊息一經傳出,在短短一年內就有10萬新移民(絕大多數為男性)湧入加利福尼亞。當時,華人在加利福尼亞的總人口中約佔9%,在淘金熱的激烈競爭中,他們發現自己更容易遭受攻擊,公開的和私下的排華行動從未停止:華人被驅離尚未被開採的新採礦區,只能去那些白人已經開採過並且拋棄了的地區進行再度開採;當局確立了乙個又乙個法案,對華人課以歧視性稅收,剝奪他們的公民自由(包括出庭為不利於白人的事件作證的權力、參與陪審團的權力、投票和擁有土地的權力),華人在加利福尼亞的人身和財產都得不到任何保障。

2023年《排華法案》出台的決定性因素是白人工人日益上公升的敵意——它首先影響了加州的州政治,隨後蔓延到全國層面。孔飛力在書中寫道:

「早在19世紀60年代,排華騷動就已經在城市工業領域產生,特別是在如同捲菸、製鞋類的輕工業領域,以及那些半熟練工作崗位,排斥華人工人的現象尤為嚴重。在這些領域,華人主要是與下層白人勞動大眾發生直接競爭,事實證明,華人參與工作機會競爭而引發的矛盾,甚至比當年華人因為參與淘金而引發的白人的敵意,還更加嚴重。」

2023年《排華法案》出台(**wikipedia)孔飛力認為,白人反對華人有若干原因。首先,白人勞工階級存在身份焦慮。北美社會的種族鄙視鏈在白人群體內部實際上也存在——在所有白人移民族群中,愛爾蘭人因其另類的生活方式和天主教信仰而備受歧視和虐待。在美國東部地區,愛爾蘭人發現自己與那些獲得自由的、或者從南方出逃的黑人一樣位於社會階梯的末端,他們的策略不是聯合黑人共同抗爭,而是將黑人作為難得的工作機會的競爭者加以反對攻擊。同樣的心態也出現在了白人勞工階級對華人的態度中。

其次,白人對華人的排斥也與他們對奴隸制的仇恨和恐懼有關。在《排華法案》出台之前,華人移民常常因其特殊的社會組織方式被指認為「苦力」或「奴隸」,華人移民的遷徙過程被認為與奴隸販運相差無幾。比如2023年加州議會提出,華人移民無一例外都受制於其雇主,如果不能盡快解救他們,那麼准許使用準奴隸的「苦力制」將蔓延全國。

而實際上,華人移民是通過契約勞工制移民美國的——他們與某雇主簽訂契約,承諾在抵達後為其工作一定年份,以償還雇主為其預付的遠洋路費。這種契約制在17-18世紀美洲殖民初期階段實際上司空見慣,絕大多數早期離開英國來到美洲的移民都無法支付漂洋過海的船費,通過契約制才得以成行。直到非洲奴隸制開始超越並最終取代了契約制,「自願」移民與「非自願」移民之間的界限才越來越與種族界限重合。在白人勞動者之中,「自由勞動者」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殖民地法律也不再允許任何「以強迫勞役償還債務」的現象存在。華人移民的遷徙與工作方式,也因而顯得越來越陌生。

奴隸制」的汙名還與美國普遍存在的對待非白人的種族歧視態度有關。對黑人的敵視從施行奴隸制的南方州蔓延到西北地區,主要是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和伊利諾斯州。2023年,俄亥俄州率先通過了《黑人法》,隨後該法在所有新建立的西部各州都獲得通過。《黑人法》排斥所有非洲人,無論他們是奴隸還是自由人,規定在當地定居的黑人沒有投票權,也不能出庭作證,不能與白人女性通婚。對於大多數白人定居者而言,與對黑人發自內心的仇視與恐懼相比,他們對奴隸制的厭惡只能排在第二。加州的白人移民不少來自中西部各州,帶來了這種種族主義意識,嚮往維持乙個純粹由白人組成的社會。因此,在他們關於驅逐華人的提案中,諸多措辭用語與《黑人法》如出一轍。

種族隔離車廂(**library of congress)2023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在10年內禁止華人勞工進入美國(不包括商人、教師、學生、旅行者和外交人員),並禁止所有華人移民入籍美國。它不僅是美國第一部大範圍限制移民的法案,還是第一部根據種族和社會階級限制移民群體的法案。對華人的結構性排斥一直持續到2023年《排華法案》的廢除(儘管如此,當時僅僅給予華人每年105人的移民配額),排華行動從那時開始才慢慢有所收斂。202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哈特-塞勒法案》,取消了民族**限額體制,給予每個國家2萬個移民配額(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地區和中國台灣地區每年各享有2萬配額)。另外,法案允許美國公民的「直系親屬」(包括配偶、未婚子女及父母)通過家庭團聚條款移民。孔飛力指出,中國的新移民給原先的美國華人社會帶來了重大變化。在這些來自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以及2023年之後大幅增加的中國大陸新移民中,不少人是專業人士、技術人才,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具備投資能力。其中,25歲以上年齡群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高於美國全社會的同一比例,「提公升」了華人社會的總體水平。

這一事實提醒我們注意,包括華人移民在內的亞裔美國人內部存在顯著的移民代際和社會經濟背景差異。相對而言,新移民在乙個種族主義被批判反思的時代落地生根,他們的個人成功與社會經濟地位的群體性提公升更容易被認為是個人奮鬥的結果,更少考慮到制度性制約可能對有色人種的生存狀態產生的種種影響。美國歷史學家李漪蓮(erika lee)認為,平權行動的爭論揭示了華裔美國人的內部**:在種族和大學招生問題上變得政治化的不少為第一代中國移民,他們在政治傾向上更加保守;然而大多數亞裔美國人,包括老一輩的華裔美國人,都支援平權行動。

回顧排華運動的歷史,還有乙個耐人尋味的事實值得注意。孔飛力指出,排華運動的巔峰時期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也是美國經濟蕭條的時代。當時在美國東部和中西部工業城市,工會組織蓬勃發展,反抗大資本家的罷工運動此起彼伏。「這一時期仇視華人的排華運動,與當時資本家們普遍加重了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密切相關,鐵路公司的情況尤其嚴重,」孔飛力寫道,「在加州,所謂『華人問題』與工人失業、工資下滑、破壞罷工,以及工人階級的諸多不滿和抱怨相關聯,故而也就賦予了『反苦力主義』以令人尊敬的而且實際上更是英雄主義的表象。」

無論是修建鐵路還是墾荒耕種,當時大多數華人從事的是那些白人不願意做的艱苦工作,華人吃苦耐勞且能接受低廉的薪資,對資本家而言是再合宜不過的勞工。在製造業領域,不少華人進入捲菸和製衣行業工作,因為那些在與美東大企業競爭中處於弱勢的企業特別需要降低勞動力成本,因此就很願意僱傭華人勞工。農業和漁業也有華人活躍的身影,一些華人向白人大農場主租賃土地,再通過兄弟會關係去僱傭與自己說同一種方言的老鄉,從事農業種植。2023年前後,在加州農業地區定居勞作的華人已達數千人。

華人招募華工的方式和他們對低工資工作的接受,讓白人工人深感威脅。資本主義制度通過大批引入華人勞工而壓低工資,激化了白人工人與華工的矛盾,這與仇外心理、對「奴隸制」的社會焦慮感交織在一起,共同引發了排華運動。孔飛力指出,「排華運動是由多個方面的引擎共同發動的,但是,所有這些引擎的動力都源於根深蒂固的種族仇視,源於他們深埋在心中的狹隘的部族主義。當他們缺乏安全感時,當他們在經濟上產生恐懼時,就把弱勢群體當成了替罪羊。」

工人群體內部的彼此攻訐是精英階層樂見的結果。正如女性主義學者、紐約州霍夫斯特拉大學榮休教授西爾維婭·費代里奇(silvia federici)在《凱列班與女巫》中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歐洲統治階級占有和調動規模空前龐大的廉價勞動力,為了讓勞動力順從資本主義的制度安排,統治階級將勞動者「分而治之」,讓對處於等級下方的勞動者的剝削自然化,「(原始積累)也是工人階級內部差異和分化的積累。藉此,建立在性別、『種族』和年齡基礎上的等級制度成為階級統治和現代無產階級形成的構成因素。」

凱列班與女巫》

意]西爾維婭·費代里奇 著 龔瑨 譯。

後浪·上海三聯書店 2023而今,工人群體內部最顯著的等級制由教育水平決定。「技能性」勞動者(有大學學位的勞動者)與「非技能性」勞動者(沒有大學學位的勞動者)的差距不斷拉大。行為基因學家、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分校臨床心理學教授嘉芙蓮·佩奇·哈登(kathryn paige harden)注意到,在當今的美國,乙個人是「富人」還是「窮人」,越來越取決於是否擁有大學學位。在過去的四十年裡,處於頂端的0.1%的美國人的收入增長了400%以上,但2023年代以來,沒有大學學歷的美國男性的實際工資沒有增長。

上大學——特別是上精英大學——帶來的「技能溢價」是如此關鍵,足以讓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拼勁全力將孩子送進大學校門。我們有理由認為,反平權行動的這部分亞裔美國人是經濟不安全感激發了某種狹隘的部族主義,把黑人與拉丁裔當作替罪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種族與憲法研究學者ian haney lópez認為,在乙個白人相對黑人享受巨大特權的等級制社會裡,「我在等級制的哪個位置」是所有人都暗自思忖的問題,而通常情況下,所有人都會希望自己不在底部。這問題對來自歐洲以外的移民來說尤為棘手,他們往往需要為了融入美國付出更多努力。

非歐洲血統的人認為,『我就要靠近膚色線中白人的那一端』,這種人並非罕見。」在lópez看來,這正是愛德華·布魯姆所利用的心態,通過販賣靠近白人與權力的承諾,位於政治光譜右端的一部分亞裔美國人正在變得極端化,「他告訴他們——『嘿,亞裔美國人,你們也看到了黑人和棕人要求的公正與融入(equity and inclusion)是對你們的威脅。與種族融合的白人反對者、與對平等(equality)心存懷疑的白人聯合起來吧。」

2023年3月21日,美國華盛頓特區,亞裔美國人社群的成員和支持者參加「反仇恨亞裔**活動」。李漪蓮指出,21世紀的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處於一種非常矛盾的地位:他們在經濟、學術和政治上取得了巨大進步,卻仍然容易受到全球經濟變化和政治鬥爭的影響;他們從新的權力和特權地位中獲益,但也依然是仇恨犯罪和微侵犯(microaggressions)的受害者。「模範少數族裔」敘事美化了亞裔的生活經驗,讓部分亞裔忘記了,「9·11」事件如何讓一些亞裔美國人從「模範少數族裔」轉變為「可疑危險的移民威脅」;新冠大流行的爆發又如何激發了針對亞裔的仇恨言論和暴力事件。美國對亞裔美國人的包容性依然無比脆弱,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值得反思的是,在種族主義問題中「置身事外」將使華人陷入怎樣的困境。

參考資料:

美】安德魯·施萊辛格。《真理:哈佛大學與美國經驗》.上海譯文出版社。2023.

美】嘉芙蓮·佩奇·哈登。《基因彩票:運氣、平等與補償性公正》.遼寧人民出版社。2023.

美】李漪蓮。《亞裔美國的創生》.中信出版集團。2019.

美】孔飛力。《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why the champions of affirmative action had to le**e asian americans behind", the new yorker, june 30, 2023.

affirmative action myths divided people of color」, npr, july 2, 2023.

獵巫」從未遠離:厭女是如何成為一項社會工程的?》,介面文化。

為什麼川普的「移民新政」是《排華法案》的一再迴響?》,介面文化。

英超聯賽“反對種族主義”下跪儀式本賽季繼續

英超聯賽 反對種族主義 下跪儀式本賽季繼續 英超聯賽 epl 球員決定繼續下賽季某些比賽前的下跪儀式,以示反對種族歧視。英國廣播公司等9 道稱,英超各隊隊長同意在2023 2024賽季繼續進行下跪儀式。據此,從12日在蘭開夏郡turf moor舉行的伯恩利對陣曼徹斯特的比賽開始,英超球員將在開賽和閉...

南非種族隔離問題的起源與現狀

南非有三個首都,靠近好望角的開普敦 代表著南非立法權。這座城市有個奇怪的現象,中間有座牆,這座牆把城市一分為二。東面是以黑人為主的貧民窟,西面是以白人為主的豪華別墅,兩者距離只有幾公尺,但兩邊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白人區的自來水供給 網際網路覆蓋都遠遠超過黑人區。如果我們在地圖上用不同顏色的點代表不...

社會主義的美國世界第一,資本主義的美國迅速崩裂

曾經的美國是準社會主義,二戰後,美蘇冷戰開始,共產主義運動席捲全球,美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發展也非常迅猛,美國資產階級為了防止被革命,美國開始搞準社會主義。美蘇冷戰時期,美國 工會力量強大,美國對富人徵收重稅,企業稅50 以上,遺產稅80 40年代到60年代,美國個稅最高達94 企業不能轉移到國外,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