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消費的影響,不應被忽視

2023-07-25 19:57:49 字數 5193 閱讀 3870

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當前經濟所面臨的困難挑戰,其中乙個主要因素是“國內需求不足”。

導致這個“內需不足”的原因,自然是很多的。

比方說,很多人都揹負房貸壓力,消費潛能比較容易被高房價透支,這個應該是主因之一。

再比如,教育成本過高,這個也是之前為何要“雙減”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過去這3年的疫情,再加上當前外部地緣環境的不安定,讓大家風險意識增強不少,所以對於消費更加謹慎,這個也可以體現在上半年存款資料增加。

央行資料顯示,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0.1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1.91萬億元。

還有最關鍵的,分配問題,刺激消費更關鍵還是提高廣大民眾的整體收入水平。

上面這些,都是存量因素。

還有疫情這個增量因素,一波又一波疫情的衝擊,也會某種程度影響人們的消費。

此外,每年出生人口大幅下降,也會對消費帶來很大影響。

內需不足”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疊加的結果,任何單一歸因的結論都是不靠譜的。

這也導致,要如何解決“內需不足”是乙個系統性工程,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只從某一方面著手就能解決,需要各方面同時發力才行。

其他原因的分析很多,我這篇文章主要分析疫情這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增量因素。

疫情對消費的影響,雖然不是主要因素,但很容易被人們遺忘。

而且作為增量因素,其影響不應該被忽視。

我之前也分析過美國為何會消費萎靡,就以美國舉例。

美國一季度gdp為何會大幅上調修正?從最開始的1.1%年率增長,上調到2%的年率增長。

原因是一季度美國的“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是大幅上調增長,成為美國一季度gdp貢獻最大的行業。

說白了,就是美國人看病、養病花的錢更多了,所以一季度gdp反而增長超預期。

那麼美國人看病、養病花的錢為何變多呢?

乙個原因是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雖然大部分症狀比較輕微,但總歸會有“小概率”的人群會出現症狀比較重,不得不花錢**。

而美國的醫療費用又極其昂貴,你只要需要住院,基本就得把錢包掏光,假如沒有商業保險,甚至可能因為住院而破產。

其次,美國佔總人口約7%比例的2400萬長新冠人群,他們雖然大部分也只是對生活有一些影響,還不需要**,但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是需要**。

紐約州保險**因為有給長新冠患者進行保險賠付,所以有這方面的調查研究。

紐約州保險**提供的資料是,普通人長新冠醫療費用約為每年9000美元。

美國2400萬的長新冠人群,其中按照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其中有200萬-400萬是嚴重到無法就業。

我們假設,其中有1000萬長新冠人群需要長期**,每人每年要花費9000美元**,就是每年可以增加90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支出。

這就難怪,美國一季度gdp,“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會貢獻度最大。

然後因為美國人看病、養病的錢,是算在個人消費支出裡,就被美國以“個人消費支出”強勁,來解釋一季度gdp增長。

但實際上,扣掉能源和醫療支出,美國當前的實際消費支出是十分萎靡,所以美國消費信心指數,現在只有疫情前的60%。

另外,美國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數是113萬人,這還沒有計算超額死亡人數。

這113萬人,雖然大部分是80歲以上的老人。

但很多人總把老人當做社會的“負資產”,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老人也有衣食住行,也會消費。

乙個老人,假如沒有感染新冠,本來可能可以多活5-10年,這5-10年的衣食住行消費積累起來也是乙個可觀的數字。

但現在這個老人因為感染新冠,提前5-10年死去,那麼這5-10年本來應該有的衣食住行消費,就會消失。

乙個老人對社會影響不大。

但像美國這樣,100萬的老人提前死亡呢?

會不會對巨集觀層面的消費資料,產生直接影響?

這是乙個很直接的答案。

更何況,美國公布的113萬人新冠死亡資料,是不包括超額死亡人數。

就以日本為例。

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等4月5日公布估算結果稱,2023年超額死亡人數最多約達11.3萬人,較最多約5萬人的2023年增加一倍。

日本去年總死亡人數是156萬人,這個超額死亡率是達到7.2%。

我去年底,也跟大家分析過日本的超額死亡資料。

我統計了2023年至今,日本每年死亡人數和超額死亡率,如下圖。

只有2023年、2023年、2023年是超額死亡率超過4%。

在2023年之前,日本連續9年的超額死亡率是基本維持在2%以內。

但2023年,日本超額死亡率是4.88%。

2023年,我計算的日本超額死亡率是8.97%。

我計算的超額死亡率,只是簡單把2023年的死亡人數,扣掉2023年死亡人數,用額外增加的死亡人數去計算。

日本2023年是比2023年多死了12.9萬人。

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去年的超額死亡人數是11.3萬人,這個應該是已經扣掉一些基於人口老齡化因素,自然增長的死亡人口後,已經“脫水”過的超額死亡人數。

而日本去年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數只有3.9萬人,遠低於超額死亡人數11.3萬人。

這說明,日本因為新冠疫情“直接和間接”導致的超額死亡人數,是遠高於日本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數。

這並非日本單獨現象,是全世界範圍內,各國基本都存在現象。

全世界範圍內,大量老人超額死亡,必然會帶來消費不足。

這些老人,本來可能還可以活個5-10年,現在超額死亡,那麼就會導致原本社會應該存在的一部分消費需求,憑空蒸發了。

即使老人的財產,由兒女繼承了。

但問題是,兒女的財產增加,並不能讓他們乙個人就吃兩份飯,就穿兩套衣服,並不會因為繼承的錢多了,就乙個人消費兩個人的錢。

而且像美國這樣,在高通脹、美聯儲激進加息共同疊加下,本來消費需求就比較萎靡,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群,還要額外把錢花在醫療上,自然會縮減非醫療開支,就會導致整體的實際消費需求,更加萎靡。

除此之外,因為照顧他人或帶病工作而造成的經濟影響,也不應該被忽視。

從微觀層面舉例一下。

比如,很多老人感染後,需要人照顧,中年人就需要請假照顧老人,並且一旦碰到這種情況,中年人勢必會縮減日常消費。

這種情況的比例雖然不大,但由於新冠傳染性太強,在龐大感染基數下,再小比例也會疊加出乙個龐大人群。

所以,不管是疫情帶來的超額死亡人數,還是因為疫情帶來的“小概率”人群感染時的**費用,還是“小概率”人群的長新冠人群的**費用。

都會從巨集觀層面,從客觀結果,去影響巨集觀經濟資料,去影響消費資料。

這些客觀影響,並不會因為人們的無視而消失。

強調一下,我並不是說,導致當前消費萎靡,完全只因為疫情影響。

開頭我就說了,導致當前消費萎靡的因素很多,疫情影響只是其中之一。

我這裡只是說,疫情對消費萎靡的影響,是當前比較容易被人忽視的,這會帶來問題。

假如我們無視了疫情影響,忽略了這麼重要乙個影響權重,很容易讓我們構建的經濟模型裡,缺失了關鍵引數,那麼我們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很可能就會給出錯誤偏方。

過去這一年多,西方經濟學家已經普遍出現這個問題。

因為忽視了疫情影響,所以西方經濟學家,乙個個搞不懂美國就業市場為何會如此異常繁榮,為何美國的服務業通脹會如此頑固。

我們要解決問題,首先得知道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不然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有人可能會說,即使知道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也不可能走回老路。

確實,放開是沒有回頭箭,現階段我們自然是不可能走回老路。

但我覺得,我們並不是只有兩個極端化選擇。

並不是只能拼命防、或者無視。

我們是可以有很多中間態的選擇。

比方說,加強民眾健康知識的科普,引導民眾正確了解新冠的實際影響和危害,讓民眾既不對新冠恐慌,也不對新冠無視。

比方說,加強公共衛生管理,培養民眾戴口罩的良好衛生習慣。

可以在疫情高峰期,適當推出帶有時效性的口罩令,因為一般疫情高峰期也就持續兩個月時間。

有針對性的口罩令,可以大幅降低病毒傳播速度。

還可以有條件在一些密集公共場所去配置空氣淨化器,像香港就已經在這麼做。

這些都是中間態選項,但很多人是比較極端化思維,一看別人呼籲重視疫情,就馬上扣帽子說這是在呼籲封控。

但實際上,呼籲重視疫情,更多只是說在放開的大前提下,去盡可能降低疫情對社會的整體傷害。

至於某些人說,完全不防,放任感染對經濟影響最小,這種看法,已經在日美等國身上被證偽。

更何況像日本也不是完全不防。

放任感染,只會導致新冠對我們所有人整體健康長期傷害,這會從巨集觀層面增加我們醫療支出,自然會擠占非醫療領域支出,導致實際消費更加萎靡。

這個已經是美國正在體現的問題。

完全不防,和過度去防,都是不可取的兩個極端。

我們更多還是要去摸索,如何在保持正常生活下,去合理防護的方法,去尋找中間態。

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共同難題。

假如我們盡快摸索出合理應對方法,才能確保競爭優勢。

但現在社會層面普遍存在“新冠ptsd”,人們都不大願意談及“新冠”兩個字,現實裡是靜悄悄過峰,網路上很多人一看“新冠”兩個字就有應激反應,馬上有很強烈的攻擊傾向。

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現在連出門戴口罩都要被人歧視,遭受非議,這實際上是在加大人們依靠自己去保護自己健康的成本和壓力。

現在都說“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但我們社會也應該創造有利於人們自我保護健康的氛圍。

這些都是可以存在的中間態選項,並非只有嚴防死守和躺平,這兩條極端出路。

我們也可以在保持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通過加強公共衛生管理,去盡可能降低疫情對我們健康的影響,這從巨集觀層面,也會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頂著壓力,去呼籲社會重視疫情的實際影響,這是為了幫助大家保護自己健康,也是為我們經濟好。

有一些讀者不理解,還總是留言問我“為什麼不放過疫情”。

我只想說,並不是我不放過疫情,是新冠疫情沒放過我們。

我們還是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是星話大白,歡迎點讚支援。

疫情對植物神經紊亂患者有什麼影響

新冠病毒並不只是單單攻擊我們的呼吸道,它好像是會找人體弱點進行攻擊,當你的身體越虛弱,陽了以後就會更虛弱,它能摧散了人的元氣,破壞人的精氣神,好像是為了專門摧毀人類而設計的一樣。很多人在轉陰後都變得懶洋洋的,愛賴床,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無精打采的。好像身體被掏空了一樣,人變虛弱了,沒有原來的精氣神...

如何應對消極的工作環境?

應對消極的工作環境可以幫助你保持積極的心態和高效的工作狀態。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應對消極的工作環境 保持專業 無論工作環境如何,始終保持專業和職業道德。遵守公司規定,盡職盡責,不受消極情緒的影響。尋找支援 與同事建立積極的關係,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支援 鼓勵和分享經驗,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設定...

如何應對消極的思維和情緒?

應對消極的思維和情緒是提高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一環。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應對消極的思維和情緒 自我覺察 意識到自己的消極思維和情緒,並接受它們的存在。不要抵抗或否定,而是嘗試理解它們的 和影響。重新評估 審視消極思維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問問自己是否有證據支援這種消極思維,或者是否有其他更積極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