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最殘忍一幕,讀懂已不再少年

2023-08-27 21:58:29 字數 4760 閱讀 4970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部西遊,一路走一路不同的心情。

就像吳承恩在《西遊記》的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小時候把西遊記當喜劇看,長大後才讀出它的悲劇色彩。

這塵世最擅長磨平疏狂者的傲骨,斬滅叛世者的孤狂。

再離經放縱的人都被生活磨平了稜角,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這,就是“成長”。

從前只知緊箍咒,如今方懂成長難

孫悟空是女媧補天石經百世蘊靈育的石猴,生性瀟灑任**自由。

後來孫悟空拜在菩提老祖的門下,乙個筋頭雲能飛出十萬八千里,拔一根汗毛就能七十二變,乙隻金箍棒更是所向披靡。

這天再也壓不住我,這地再也困不住我。”

年少輕狂時,總以為藐視規則是一種霸氣。

此時花果山美猴王已經不能滿足悟空的膨脹,他霸氣喊出那句震驚天庭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孫悟空自負有通天本領,大多數神仙早已不是他的對手,稍有不滿便闖地府、鬧龍宮。

然而玉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請他到天庭做官。

直到蟠桃宴,孫悟空才知道“齊天大聖”不過是個幌子,天生反骨的他像乙個賭氣孩子大鬧天宮試圖為自己正名。

可即便他獨戰天庭,看似打得十萬天兵天將丟盔卸甲,最後才發現自己竟然連如來佛祖的手掌心都逃不出,落得個被壓在五行山下的下場。

人生在世,步步皆是迷局。

五行山的金木水火土,寓意是人世間所有的規矩。

春夏秋冬五百載,滄海早已變桑田,孫悟空飲銅汁、吞鐵膽才終於明白:

自由的代價,就是歸順他人。

所以五百年後唐僧揭了六字真言,孫悟空甘願剃了胎發,戴上金箍。

緊箍咒,就是修剪悟空最有利的**。

生性自由的他,終於還是回到了俗世規矩裡。

縱使孫悟空神通廣大,但手無縛雞之力的唐僧幾句咒語便可將他治得服服帖帖,那一刻他的戾氣便已經被去了一半,半身也已經歸順了天庭。

孫悟空成佛後,《西遊記》中這樣描寫:

“此時行者穩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靜。”

那個上躥下跳、最無拘無束的美猴王在九九八十一難中,早已看透這世間規則不過是天庭的彈指一揮。

所以孫悟空再也沒有回到花果山和猴兒們共樂天真,而是跟著唐僧回了東土大唐普度眾生,成為無悲無喜的 “鬥戰神佛”。

小時候大都喜歡看孫悟空手裡的金箍棒,長大後才注意到他頭上的緊箍咒。

其實人人都像孫悟空,最初是乙隻年少勇猛的潑猴,之後慢慢被生活束縛,活成另乙個自己。

曾經看有人這樣評論:

西遊就是很悲壯的故事,它是關於一群人在路上想尋找失去理想的故事。”

從前的孤傲狂放,不過是未經歷過現實殘酷的一腔孤勇。

就像當年的熱血少年,經過“成長”的緊箍咒束縛過,如今卻淹沒在人海中,每天按部就班地過完一天又一天。

這就是最真實的生活。

年少只知行俠勇,中年才懂現實慫

二郎神楊戩一出場,吳承恩有過這樣的一段描寫:

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短短幾句,不難看出他的鋒芒。

楊戩母親原是玉帝的親妹妹,因為和凡人結合犯了天規,便被玉帝親手壓在桃山之下思過。

楊戩的童年是在被天庭追殺中度過,雖有神仙血統,卻從未享受過天潢貴冑的榮耀。

楊戩雖是半人半仙,但從師玉鼎真人後,從肉身修煉成聖,不僅玩轉**玄功,也是天庭裡唯一乙個打敗齊天大聖的神仙。

楊戩一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便是隻身一人劈山救母反抗無情腐朽的天條。

即便威嚴如天庭,他也敢放出狠話:“只聽調,不聽宣。”

這時的楊戩,可謂是乙個頂天立地的孤膽英雄。

可二郎神雖然標榜“聽調不聽宣”,然而玉帝一道詔書下來,他還是歡歡喜喜接旨去戰孫悟空。

戰勝後又小心翼翼到天宮領賞:“待我請了賞,討了功,回來同樂。”

從未受過重用的二郎神,對於玉帝的讚賞竟然受寵若驚,就像從未吃過糖的孩子,給一點甜就以為是全部的愛。

楊戩就這樣接受了玉帝的招安,後來妹妹下凡愛上凡人儒生,為了面子,他也是學著玉帝把三聖母壓在華山腳下。

楊戩最終也變成了他所痛恨的舅舅模樣,成為了“二郎顯聖真君”

當年斧劈桃山,叫板天規的霸氣模樣,如今早已不復存在。

年少只知行俠勇,中年才懂現實慫。

虛幻的神話故事中,隱藏的就是乙個真實的世俗世界。

哪個人不被生活劈成兩個自己:

乙個在白天艱難地撿著地上的六便士,乙個在黑夜孤獨地望著白月光。

初生牛犢不怕虎,欲與天公試比高

哪吒的特殊出生方式,就注定他不是乙個普通人。

他的元神是女媧補天的靈珠子,只是借了凡人的肚皮,懷胎三年才降生在陳塘關總兵李靖家裡。

這個本就反叛的小哪吒出生後又拜了太乙真人為師,不僅學會了手眼通天、三頭六臂的本領,還得到了乾坤圈和混天綾兩件法寶。

所以他童年很是瀟灑恣意,無所不能,更是無人敢惹。

那一年天下大旱,陳塘關百姓誠心獻上貢品向東海龍王求雨不得時,哪吒便大鬧東海只為打破這種不公平的“潛規則”。

年少輕狂的哪吒用混天綾把海水攪得翻騰,擾得東海龍宮**不安。

因為看不慣壞人作惡,他便打死了龍王派來的夜叉,又活活打死龍宮三太子,還抽了龍筋給父親做腰帶。

這時的哪吒敢於同惡勢力做鬥爭,完全不計較後果。

龍王豈能受此大辱,四海龍王齊聚欲水淹陳塘關,那日的烏雲翻滾、濁浪滔天直直逼向乙個孩童。

這件事情最終還是被天庭降旨問罪,哪吒為了不連累父母便揮劍自刎,將自己剔得血肉模糊,只剩下一副小小的骨骼,後來又將一根根骨頭拔除,直到身形崩散。

這一人做事一人當的膽識,豈是幾歲小孩能輕易做到的。

然而前半生天生反骨的哪吒,後半生卻選擇歸順了天庭。

削肉剔骨後,如來用蓮花藕給哪吒重塑身體,他才得以復活。

然而復活之後的哪吒早已沒有了之前的反骨,他“面如傅粉,唇似塗朱”,卻再也沒有屬於自己掌控的三魂六魄。

有詩這樣記錄:

“兩朵蓮花現化身,靈珠二世出凡塵。歷代聖人為第一,史官遺筆萬年新。”

哪吒用自刎換來了復仇後的片刻自由,然而重生之後再無哪吒,最終他還是淪為了天庭的工具。

哪吒就這樣滅了反骨,成為了玉帝座前的一員悍將。

此時的哪吒再也不管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懂奉命去收服孫悟空,去大戰青牛精、老鼠精,凡是大小糾紛他都是衝在前頭的“先鋒官”。

前半生嫉惡如仇的小哪吒,後半生塑了蓮身成為了體制的捍衛者,從此無怒無嗔,安心做他的三太子。

我們很多人,都曾是那個不被理解的肆意叛逆少年。

年輕時初生牛犢般不怕虎,喜歡用稜角四處衝撞這個世界,才能體現自己是“孤膽英雄”。

後來一邊哭泣一邊屈服,才學會了成年人的模樣。

電影《**帝國》中有這樣一句台詞:“生活,就是妥協。”

兵荒馬亂的生活中,我們小心謹慎地生活著,從叛逆的熱血少年漸漸活成乙個不斷勸自己妥協的成年人。

妥協,早已成為成年人的保護色。

因為每乙個成年人的改變,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一部西天取經史,也是一部成長蛻變史。

西遊記中最殘忍的一幕,就是那些曾經都用最悲壯方式反抗天庭的人,最後都歸順了權威,成為滿天諸佛中的一員。

三個蓋世英雄,終還是敵不過漫天神佛的規矩,最後都他們被磨平了鋒芒,乙個成佛、乙個成仙、乙個成聖。

任你有通天本領,都敵不過“長大”二字。

年少不懂西遊記,讀懂已是中年人。

長大後的我們,終將要學會去做乙個不動聲色的大人,默默與生活戰鬥。

或許每乙個人,都會成長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電影《熔爐》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成長不過是修剪自己“叛逆”的羽翼,直到能夠適應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

人生就是這樣一列無法倒退的列車,縱然長大的過程有些掃興,但以後的路一定要盡興。

願你能出走半生,歸來仍少年。

只是炮灰?西遊記最出圈的女妖精,卻只是個棋子!

在 西遊記 原著中,妖精中的女性形象是非常常見的,她們不僅有著花容月貌,而且還擁有豐富的知識和背景。相比那些只追求長生不老的男性妖怪,這些女妖精們對唐僧的目的更令人深思。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以白骨夫人為首,主要是因為聽信了 長生不老 的謠言,希望能夠改變命運。另一類是以杏仙為首,主要是因為唐僧尚未...

讀《西遊記》,感慨一下「有人埋」的觀念

西遊記 第五十六回 猴子打死兩個強盜,然後師徒四人借宿楊姓人家。楊老倌兒說起兒子不肖,專好打家劫舍。猴子說這等不良不肖之人,連累父母,我給你滅了去。楊老者不同意,理由是得留著他好給我下葬啊。楊老者也是可憐,為了死後有人埋,寧可忍受不肖子孫的種種非人行徑。以前曾經感慨中世紀歐洲的教義裡,人活著就是為了...

《西遊記》 揭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瑰寶

在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中,沒有哪一部作品能像 西遊記 那樣,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哲學思想。這部由吳承恩所著的經典 以寓言的形式,讓人們看到了三教合一的文化魅力。樂享週末分享吧 儒家思想在 西遊記 中的體現主要表現在人物性格和社會道德上。如唐僧的堅韌不拔 孫悟空的機智勇敢 豬八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