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經理論是中醫經方“退化”的禍首嗎?

2023-08-09 22:53:05 字數 2221 閱讀 1255

中醫從宋朝以後,出現了可怕的分水嶺。金朝出了個很有名的醫家叫張元素,字潔古。在前朝臟腑理論(即五臟派理論)和經絡學說發展的基礎上,最後確立了歸經理論。

所謂歸經理論,為每一味藥物編一種分類法,叫做「歸經」,就是「這一味藥吃了會走心,這味藥吃了會入脾,哪味藥吃了會入肝……」幫藥物做這樣的分類之後,用藥,從五臟派的角度來講,好像就很方便了。我心陽虛應該吃那幾味藥,心肝陰實應該吃那幾味藥,都幫你歸類好了,就很方便。

歸經理論的臨床意義:

掌握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首先,指導醫生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而選擇用藥。如熱證有肺熱、肝熱等不同,治肺熱咳喘,即選歸肺經而善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等;治肝熱或肝火證,即選歸肝經而善肝火的龍膽草、夏枯草等。其次,指導醫生根據臟腑經絡病變的傳變規律選擇用藥,不要根據臟腑經絡之間的生理關係和疾病傳變規律,選擇歸它經的藥與之相配進行**。如咳嗽痰喘,**時就不能只選用歸肺經的藥,若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歸肺經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與歸肝經能清熱涼肝的表黛同用,使肝肺兩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虛者,又當以歸肺經的止咳化痰藥與歸脾經的健脾藥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我們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場景是:

醫生手搭在你的脈上,心裡想著:「唔嗯……心脈有點兒火,加兩錢黃連;肝有點陰虛,加三錢白芍、五分牡丹皮;腎脈蠻弱的,加一錢熟地黃;血分有些熱,加三錢生地黃;氣分虛而有溼痰,加兩錢參鬚、五分半夏、兩錢蒼朮……」把脈術都堪稱穩健,一帖藥二三十味運筆如飛就這樣子開出來。以理論來講,都對,合情合理!但到底功效多少因人而異。這是所謂時方派的操作思路。

但,失去了更高指導原理的「歸經理論」,卻變成了張元素之後的中醫世界的「主流」,以歸經理論來研發的方劑,也就是在日本被稱為「後世方」的「時方」。

有一種觀點認為 這種在張元素之後被變成單純化、平板化的中醫醫術,以乙個歷史的觀察而言,它造成了中醫的退化。

經方派的醫生怎麼開方子呢?

基本邏輯:方證相應說。

方證相應說首見於《傷寒論》:“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藥王孫思邈遵循張仲景這一原則,在《千金翼方》中對《傷寒論》採取了“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整理方法。宋代傷寒家朱肱對方證相應說作了更明確的闡述,他將方證簡稱為藥證,認為藥證者,藥方前有證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並指出須是將病對藥,將藥合病,乃可服之。

由於許多疾病的**是不斷變化的,如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都是變異的,古代醫家也發現了這種特點,他們無法去抓變化不定的病原體,而是立足於人體,將其在疾病中的“所發”與相對應的藥物結合起來,形成了許多方證,這就是古人處理複雜疾病的模式。

徐靈胎總結出整個《傷寒論》的靈魂:“蓋方之治病有定,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隨其病之千變萬化而應用不爽。”這裡的“方之治病有定”,就是方證相應。

方證相應,是中醫使用經方的原則,是中國原創的思維方式,也是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所在。

因此,醫生很多時候根據病患的一兩個症狀結合舌象的歸類感覺,就能知道要用什麼方子為基礎方來**。

再根據各種兼症情況,進行加減化裁處方。

比如,黃煌教授說,“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這也是我們用經方的原則。這個經驗對我很有啟發,後來我就專門在臨床上觀察,像膽石症、膽囊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他們臨床表現不一,有的是“燒心”,有的是腹脹,有的是吐酸水,但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心下按之滿痛”,用大柴胡湯效果要比“嗎丁啉”好得多,它就是乙個天然的胃腸動力機,促進腸蠕動,把實邪積聚排出去病就好了。

你看,經方使用起來是多麼神奇,比那些只知道用時方給病人診病的效率也高得多!

大家知道,圍棋小白和高手的乙個重要區別就是定式的掌握程度。喜歡圍棋的都知道,要下好圍棋就得記一些諸如小目定式、高目定式、星定式、三三定式、大斜定式、目外定式等等,這些大的定式下面又詳細分為尖、夾、壓、託,飛等基本型,基本型後面有不同的變型等等。

同理,中醫經方和圍棋定式有相似之處。都是各自領域幾千年的智慧型結晶,都是行之有效,屢驗屢效的。

為什麼我們不去直接採用經方呢,而在現在臨床診斷的倉促的幾分鐘,幾十分鐘偏要自己處方呢?能有經方**效果嗎?顯然是遠不夠的。

決不是說時方都無用。好用的方子還是很多的。但是,顯不出力道的方子,卻也很多。

也可以說,現在市面上的中醫,大多數都是「時方派」。很多醫生以歸經理論開藥自負,但是效果差強人意,這些時方派的醫生陷入歸經理論的狹隘層次中,看不到中醫大系統的精髓。不明白辨證論治的尖端就是辨方證。(胡希恕語)

黃煌教授說,中醫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醫生)變成了隨心所欲,任意處方,而且是瞬間就可以開方。你就是活一百歲,做八十年醫生臨床,你的經驗有幾千年的中醫經方豐富有效嗎?這都是中醫教育惹的禍,它給畫了乙個圈,放著祖國凝聚幾千年智慧型的中醫經方不好好發掘繼承,去鼓勵醫生任意處方,而不問治病救人效果幾何?真是可悲可嘆啊!

長安去是歸,上馬肯沾衣

長安,那是一座夢幻般的城市,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城之一。無數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印記,它彷彿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魅力,讓人心生嚮往。我曾有幸去過那裡,被它的美麗景色所吸引,留下的記憶永遠鐫刻在心中。長安的景色如詩如畫,讓 連忘返。沐浴在夕陽餘暉中的長安城,古樸而寧靜。沿著石板路走過去,古色古香的...

基金經理純粹是人傻錢多

經理純粹就是人傻錢多,旱澇保收,這種模式完全是有問題的。投資者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交給 經理進行管理,希望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然而,有些 經理似乎並沒有為投資者創造足夠的價值。一些 經理不論市場情況如何都能保持收益穩定,這讓人難以置信。無論是在牛市還是熊市中,他們總能找到 機會 賺取高額利潤。這引發了...

簪組非無累,園林未是歸

直到夕陽西下,我依然將心靈漫步在無邊的園林之中。這是清代文學家袁枚的一句名言,它比喻了人生的追求和抉擇,就如同在浩瀚的園林中尋覓自己的歸宿。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常感受到這種 簪組非無累,園林未是歸 的疲憊與掙扎呢?簪組非無累,園林未是歸。這句話代表了現代人的一種心境。簪組,指的是華麗的頭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