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第十七集 秦國崛起

2023-08-08 18:12:00 字數 4838 閱讀 9843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戰國是乙個天崩地坼的時代,東周瓦解,群雄逐鹿,戰事不斷,諸侯兼併,弱肉強食。異常險惡的局勢,使各諸侯國常常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強者並非總是強者,弱者也可以通過有效的變法成為強者。

秦國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這是乙個國家由弱變強的奇蹟。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數百年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時,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集權大國得以建立,自此,中國以乙個長期整合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西元前9世紀末,嬴姓族長非子因擅長養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為附庸。在金甘肅東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從此稱作秦。

西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從鎬京遷都洛邑有功,被封為諸侯,賜予今陝西岐山至豐水之間的土地,秦國從此正式機身於東周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實只給秦襄公一張空頭支票,此時的秦國封地實際上處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經過幾代人的浴血奮戰,才奪回這塊土地。

此後,在西戎的包圍下,秦國艱難地尋求著生存與發展,也就是這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個性,秦國獨特的發展史和封閉落後的狀態,使一向以文明開化自居的中原各國,長期以來一直不把秦視為同類,而看成蠻夷之國。

秦穆公於西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稱,在百里傒、騫叔等賢臣的輔佐下,秦國在對其東部強大的鄰國,晉國的外交與軍事上,取得一系列勝利,第一次將疆域東擴至黃河以西,秦穆公還成功地將系統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敗西戎。

乙個國家真正的強盛,不能僅靠乙個強勢的君主,要想徹底擺脫落後的局面,秦國更需要先進的制度和法律。

秦穆公去世後的三百年裡,秦國曾一度陷入混亂之中,經歷了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代亂政,國力衰弱。而此時,中國社會正經歷了一場劇烈的大變革,各諸侯國紛紛開始變法,從早期宗法分封制國家,向**集權官僚制國家轉型。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

魏國率先由李悝推行變法,發展農業生產,並在各國法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經》。

秦國內部卻千瘡百孔,長期內亂和落後的體制,導致農業凋敝,經濟蕭條,王權鬥爭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亂,拖沓成風,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威信。秦國民風雖然彪悍,但百姓熱衷於私斗,不願為國作戰。

西元前5世紀初,魏國從秦國手裡奪回河西之地。

西元前362年,志向遠大的年輕君主,秦孝公即位。

他立誓要復穆公之故地,奪回河西之地,改變諸侯卑秦的局面。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遠大,能夠通盤考慮並執行有力的賢才,能夠對秦國實行全面的改革,於是,秦孝公頒布了一道求賢令,一位生在衛國的青年商鞅前來。

商鞅,原名公孫鞅,出身衛國公族,也被稱為衛鞅,後來因秦孝公將尚邑封給他,才被稱為商鞅或商君。

商鞅自幼喜歡刑名之學,他來到最早實行變法的魏國,學習《法經》,希望能大展巨集圖,但是,事與願違,他並沒有得到魏王的青睞,當商鞅聽到秦孝公的求賢令後,毅然攜帶《法經》來到秦國。

商鞅以霸道為核心的強國之術深深吸引了秦孝公,即通過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強國之路。

任何改革,都會遭到傳統勢力和保守勢力的質疑和阻撓,舊貴族的甘龍和杜摯堅決反對變法。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源於西周,成熟於秦,如今,這種以唱腔高昂激越,曲風剛勁急促著稱的藝術,仍在陝西各地盛行。

商鞅變法歷時十餘年,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

商鞅強調,以法治國,將獎懲機制貫徹到法令的各個方面,為了使秦國迅速強大,商鞅將舉國之力集中到農業和軍事上,實行強有力的農戰結合的戰略。

古老的器皿,儘管形態、時代、材質各異,卻都做工精巧,它們有乙個統一的名字,爵。

爵,是古代的一種飲酒器,形狀像雀,古代貴族祭祀宗廟時要向先祖獻上美酒,爵,因此成為貴族專用之物,也成為身份的象徵,用以排列貴族、士人地位的高下。

商鞅將秦國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整齊為二十等級,重新制定爵位的獲取、公升降、繼承等原則。

基本精神是: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即軍工作為賞爵的唯一根據,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者,無論出身,均以根據斬首的數量賜予爵位,戰敗時,則削奪爵級。

2023年,在湖北省江陵市張家山,荊州博物館在整理三個西漢初年的墓葬時,發現大量竹簡。

發現西漢初年呂后時期的法律文書《二年律令》,有完整的名田宅律文,雖是漢初的法律,由於漢承秦制,可以確定其基本精神承自商鞅變法。間接佐證了《商君書》的真實性。

商鞅變法前,秦與其他國家一樣,實行貴族土地等級占有制,采邑主將土地按戶分配給農民耕種,定期輪換,農民對於土地沒有任何權力,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商鞅以二十等爵位制為基礎,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實行名田製。

名,意為把土地登記在自己名下,以示占有。

新法規定,庶民以上者均可以根據身份占有數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繼承,從而將土地佔有權擴充套件至普通的農民。允許通過開荒、轉讓、買賣等方式,自行獲得限額內的土地,以解決授田不足的問題。

律文規定,沒有爵位的公卒、士伍、庶人,可占有1頃田,1宅,二十等爵位第一級爵公士,可占有1.5頃田,1.5宅,爵位越高佔田宅數量越多。至第十九級關內侯,可佔田95頃,95宅,是普通庶人的95倍。

農業的迅速發展,使秦國的富強不再是紙上談兵,為了增加國家收入,商鞅開始徵收戶口稅,強制實行小家庭制。規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餘兒子成家後必須分家,單獨立戶,否則加倍增收戶稅。至此,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成為中國家庭的基本模式。

漢書·食貨志》中大儒董仲舒有一段記載:至秦則不然,商鞅改帝王之制,廢井田開阡陌,民得買賣。

農業是富國之本,軍事則是強國之道,採取最嚴厲的獎罰機制以及殘酷的刑法。

秦人因長期與戎人雜處,個性好勇鬥狠,私斗成風,私斗破壞了社會的穩定,造成嚴重內耗,商鞅下令嚴禁私斗,違者根據情節予以處罰。秦人幾百年來鄙陋的粗習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商鞅面對的是整個秦國社會的強大阻力。

商鞅變法三年後,變法的成效初步顯現,史載,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斗,鄉邑大治。

咸陽,位於渭水和灃水交匯之處,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東西交通的重要通衢,孝公十二年,將國都從渭水上游的櫟(yuè)陽遷到咸陽,並以遷都為契機,啟動了第二次變法。

此時,商鞅已被封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良造,傳統的分封制正迅速向郡縣制轉變,商鞅將原本分散的小鄉、邑、聚等自然聚落,按照大致相當的規模編制在一起,設立地方行政組織,縣。全國共設定31個縣,縣設縣令,掌管一縣行政,縣尉掌管軍事,縣製,使分封制下分散的權力高度集中於秦國**,有利於秦國將全部力量匯聚在一起,從而在戰國爭雄中脫穎而出。

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秦法。

商鞅方公升,測量容積的乙個器皿,容積的計算方法:十六寸又五分之一寸,是立方寸的乙個容積。

標準化的制度,使秦國的官僚機制高效地運轉,秦國已經是全民皆兵,迅速成為戰國中最有戰鬥力的虎狼之師。

孝公八年,商鞅親率秦軍攻打魏國,大獲全勝,斬首七千。

孝公十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國,獲得勝利。

孝公二十一年,齊國、魏國在馬陵交戰,魏十萬大軍覆滅,將軍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

這是商鞅等待了二十多年的最佳時機,更是秦國被魏國奪取河西之地,四十餘年後洗去恥辱、爭雄天下的最佳機會。

商鞅馬上向秦孝公建議,秦魏兩國勢不兩立,此時攻打魏國,魏國必然無力抵抗,向東遷徙,秦國就可以佔據黃河天險,東向以製諸侯。

秦孝公派商鞅率軍出擊,一舉擊潰魏軍,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魏惠王擔心秦國再次來襲,被迫將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

著名思想家荀子評價齊、魏、秦三**隊的戰鬥力,他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造就這樣一支驍勇善戰、銳不可當的軍隊的正是賞厚而信、刑重而必的商鞅新法。

2023年考古出土了大量寫有文字的竹簡,內容以法律文書為主,關於商鞅以《法經》為藍本,為秦國制定盜、賊、囚、捕、雜、具六篇的記載,表明商鞅在六篇之外還制定了許多關於行政、民法方面的法律。

商鞅建立的法律制度中最具特色,也最為後人所詬病的是告訐(jié)連坐制,一人犯法,其親屬、鄰里、上下級必須檢舉揭發,否則被一同治罪。為此,編制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什伍制。

西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太子駟即位,號惠文王。惠文王身邊迅速聚集了一批倒商勢力,聯名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

不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秦軍殺死,惠文王命人將商鞅的屍體運至咸陽,實行了最殘酷的刑法,車裂。

西元前221年,在商鞅變法138年後,憑藉商鞅所創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強大秦軍,秦始皇完成了蕩平諸侯,統一中國的偉業,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中國通史:第十五集 戰國七雄。

中國通史:第十二集 春秋爭霸。

中國通史 古代史

中國通史 從古至今的華夏文明之旅。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傳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而中國通史,則是一部跨越千年的鴻篇巨著,它記錄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朝代的更替 人物的興衰以及文化的傳承。在本文中,我們將沿著中國通史的軌跡,領略中華大地的輝煌歷史與文化。新手扶...

中國通史 第十六集 諸子百家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有乙個時期至關重要,西元前500年左右,東西方群星璀璨,孔子 釋迦牟 m 尼 蘇格拉底均在這個時期誕生,中國 印度 希臘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終形成。這個時代是人的發現和覺醒的時代,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稱其為軸心時代。孔子 孟子 老子 莊子 墨子 荀子 韓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

中國通史 第十五集 戰國七雄

2500年前,中華文明走到了乙個史無前例的轉折點。春秋末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威地位,早已喪失殆盡,各諸侯國之間大大加快了以強並弱的步伐,進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紛紛進行變法改制,追求採用富國強兵之策,並先後稱王,意圖兼併天下,平一宇內。中國版圖上,眾多諸侯國爭相稱霸的格局,向七雄並立一決雌雄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