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不想生子,牽連各業,連鎖效應已起!

2023-08-09 21:33:02 字數 2378 閱讀 7782

近年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婦產科倒閉,奶粉滯銷,幼兒園缺少招生等等。

到了2023年,我國的出生率已經降到了1.09,在全球千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墊底。今年出生的嬰兒數量僅有956萬,首次跌破1000萬大關,也是第一次出現負增長。

這一訊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呼籲:要加大力度促進我國的生育!

但是,許多人可能認為,不生育對身體的影響,需要十幾年才能顯現出來,這樣想未免太樂觀了。

事實上,不到十年,甚至不到五年,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

婦產科編制減少。

據報道,上海市某區某醫院,以前每年的接生量是34000例,而今年的接生量只有25000例,比去年減少了10000例。

北京東城區的母嬰服務中心,在最輝煌時期,每年可以接生2000名嬰兒,而去年一整年,只接生了260名嬰兒。

隨著懷孕婦女的減少,空閒的病床也變得無用了,有些醫院甚至開始縮減婦產科的規模。

2023年,全國婦產科病床總數為44.29萬張,比2023年減少了221000張,大量的醫生和**被調離到其他部門,而那些還在學習婦產科的醫生們,一畢業就面臨失業。

乳品市場低迷。

隨著兒童數量的減少,對牛奶的需求也隨之下降。

乳品公司的業績未能達到預期,引發了資本市場的動盪。

從去年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超過七成的乳製品公司收入下滑,一些大型乳製品公司的利潤率降到了-340%,兩大乳製品公司的股價更是直接腰斬,業內一片哀鴻遍野。

一些商家急於清理庫存,一瓶原價450元的高檔牛奶,在網上賣到了160元一瓶,跌幅高達64%。

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牛奶公司,如今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榮耀,他們只能感嘆:當這個世界拋棄了他們時,他們連告別的機會都沒有。

教育領域也受衝擊。

在2023年,全國托兒所數量從2023年以來首次下降了5610所,與此同時,全國小學數量從去年的149100所減少到了5162所。

隨著學校數量的減少,幼教和小學教師的失業人數也越來越多。他們很難找到其他適合自己的職業。

從2023年起,新生兒人數急劇下降。到2023年時已經降到了1200萬。而今年新生兒人數僅有956萬,再加上未來兩年的低出生率,很多幼兒園和小學都面臨著無法招生的困境。

以深圳的茵維特幼稚園為例,它六月份才公布招收學生的訊息,並信心滿滿地表示聘請了外籍教師,但七月份就突然宣布,它將不再招收學生,也不再繼續辦學。

除了一二線城市外,成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入學申請數量還不到總名額的十分之一。

不過,人數少也有一點好處,以前,上幼兒園不僅要看戶口,還要看房子,還要看社保,還要看父母的工作和收入,而現在,已經不需要看年齡了,只要有小孩,就可以去。

此外,許多與兒童有關的行業也將受到影響,例如教育培訓,兒童服裝玩具等等。

逆轉生育?這就是人口問題的惡果,種下的種子,總會有收穫的一天,沒有回頭路可走。

在網路上,有人提出了“逆週期生小孩”的理念,其邏輯非常簡單:因為社會資源的總量是乙個確定的數字,所以當參與分配的兒童變得更少時,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考試和就業機會。

雖然這個觀點很有道理,但他們似乎忽略了乙個問題:為什麼出生率會下降。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房子,沒有收入,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也是他們不願意要孩子的原因。

另外,據育媧人民公司的調查,在2023年,我國0-17歲兒童的撫養費用是485000元。與gdp相比,我國的撫養費用已經超過了南韓,位居全球第二。

所以,在談論未來能否獲得更多社會資源之前,首先要做好自己孩子的撫養工作。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時間,就沒有資格去討論未來的事情。

生育能力的下滑是乙個無法逆轉的趨勢。沒有人能夠阻止這場滑坡。

這個世界的潮流只能作為乙個參考。乙個人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他自己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