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避免這些誤區

2023-09-05 01:07:56 字數 6505 閱讀 1618

如何科學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橫亙在病患家屬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醫師,老年一病區主任任莉分享了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五個要點,以及五個常見誤區。

普通家庭該如何識別和區分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與自然衰老現象?

任莉:無法準確區分自然衰老和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表現是很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延誤就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人們通常會認為記憶力逐漸下降是人類正常的衰老過程,但是,阿爾茨海默病和正常衰老在如下這些方面是有區別的。

首先,是記憶力的內容。提到衰老,很多人自然地認為記憶力會出現問題。但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記憶損害主要是情景記憶。例如患者可能記不住近期生活中的事情,如會忘記重要的約會,學習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識會比較困難。而正常衰老只表現為偶爾有記憶的障礙,比如說偶爾會忘記一些人名、一些時間等,但是經過提醒甚至不提醒,過一段時間自己也能會想起來。二者有質的區別。

其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可能在處理或規劃事情的時候存在困難,比如說日常理財或者是一些比較複雜的工作,原來能很好完成,但現在卻很困難,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難以完成。但是正常衰老的老人在這方面不會出現很明顯的問題,可能偶爾會有一些錯誤,但絕不會經常發生。

第三,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可能會有視空間功能的受損。比如沒有辦法分辨立體影象;對於一些物體的遠近關係難以判斷。而正常衰老的老人視空間功能多數是正常的。

第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判斷力下降會比較明顯。比如他(她)們會更容易輕信一些理財**,因為判斷力下降導致錢財受損。有很多老人正是因為發生了類似事件,來醫院就診才發現是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其實不是**有多高明,而是因為患者判斷力下降才容易上當受騙。正常的老人雖然偶爾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判斷力不會出現經常或持續性的下降。

第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更容易伴有情緒和性格的改變,即便在疾病的早期也會產生這種變化。有的家屬會說患者原本是非常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但感覺慢慢的像是變了乙個人,變得特別冷漠、自私,對親屬缺乏關心,或者是出現明顯的焦慮、抑鬱情緒。如果老人出現類似表現,同時又伴有記憶力減退,可能就需要考慮是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了。雖然正常老年人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與特定事件相關的情緒變化,但是性格的保持還是比較穩定的,不會突然轉變。

第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可能會表現出傾向於遠離社會、與世隔絕的樣子,家屬可以明顯感覺到患者不能夠融入大家進行交流,會主動的疏離。甚至如果患者離開了乙個自認為安全的舒適區,就會很煩躁,很緊張。而正常衰老的老年人只會在厭倦或勞累的時候,才有這樣的表現,社交能力是能保持比較良好的狀態的。

此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言語功能方面也會存在明顯問題,有時不能準確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無法融入交談。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患者說話怎麼像卡殼一樣。正常的老年人並不會這樣。

綜上所述,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和正常的衰老是有區別的,家裡的老人一旦出現了以上這些情況,家屬若無法自行判斷的話,一定要到專業的診療機構對病人進行診斷。

家屬應該如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科學照護?

任莉:首先家屬一定要對這個疾病有很好的了解,掌握相關知識。一旦診斷阿爾茨海默病,先與醫生進行充分溝通。家屬需要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疾病的特點是什麼,對病人全病程中的照顧需要注意些什麼,包括藥物和非藥物**,如果家屬能把這些都了解得很清楚,那對患者的護理將起到很大幫助。

其次,在整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照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確保患者按時服藥。有很多家屬會認為,阿爾茨海默病不能夠逆轉,只會慢慢加重,所以**和不**結果都一樣。這是乙個錯誤的觀念,一定要保證患者按時服藥,同時還要記錄患者在整個服藥期間出現的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以及不舒服的現象,等下次就診的時候與醫生及時溝通,包括在服藥過程中觀察到的患者好轉或惡化等情況。

第三,因為很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會同時伴有其他軀體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肺部的疾病,如慢阻肺等,對於這一類伴有軀體疾病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我們建議對軀體疾病不能放鬆警惕,要予以足夠的關注。我曾有一位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家裡人覺得他就是老小孩,每天晚上允許他吃十多塊的蜂蜜蛋糕,這導致他血糖一直很高。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家屬對患者其他疾病的輕視心態,其他疾病的控制也是需要家屬密切關注的,良好的生活質量是建立在乙個良好的軀體狀況下的。

第四,家屬在照料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過程中,還需要一些溝通技巧。比如說,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溝通交流的時候,言語一定要簡短,不要用過長或複雜的句子,以免患者無法理解。而且有時候需要家屬直呼患者的名字,不要礙於客氣,稱呼張老李老,患者很有可能不清楚你在叫誰。在整個交流過程中,家屬需要與患者保持目光對視,不要逃離患者的目光,並且要確定患者在交流過程當中,注意力能夠保持集中。如果患者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先暫停交流,尋找原因,比如說是不是由於周圍環境太嘈雜、人太多,或者有些事物更容易吸引患者的注意力等等。

第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中設施的配置上可以進行改造,如可以把家具換成圓角,或者貼上防撞條,這樣可以防止意外傷害。可以在衛生間設定一些醒目的標識、顏色,用來提示患者,給患者明確的指向。這些做法對患者的日常護理很有幫助。

類似技巧非常多,如果家屬需要知道這些技巧,可以求助記憶門診或者專業的醫生。醫生一般會對家屬進行科普宣傳。

隨著病情發展,阿爾茨海默病各階段照護分別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任莉:因為阿爾茨海默病是乙個連續的病程,所以各個階段的分期並不是那麼明顯,或者說各階段沒有明確的分界線。

痴呆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實際上是貫穿了疾病全病程中。在早期,家屬需要關注如何規律服藥,進行良好的干預;到了中晚期可能家屬更側重於患者的生活護理,就像剛才所說的,保證患者的安全,防止出現意外。實際上阿爾茨海默病全病程中,家屬都需要做好藥物管理,**藥物遵囑應用,不能隨意停服。

家屬在照護中有哪些常見的誤區?不當的照護方式會給患者**帶來怎樣的影響?

任莉:第一,很多家屬持有“痴呆無救,服藥無用”的觀點,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目前認為一旦診斷,首先要合理使用抗痴呆藥物。

第二,家屬對病人過於關注,照顧過於仔細,任何事情都代勞,這也是錯誤的。家屬要盡量讓患者保持一定的日常生活能力,比如說自己吃飯、穿衣,洗漱,家屬可以輔助,但一定要鼓勵患者自己完成。家屬要讓患者盡量保持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是因為心疼患者,連餵飯、穿衣都代勞。家屬以為自己照顧很全面,但實際不利於患者病情控制。

第三,有的家屬很“孝順”,認為老人病了,兒女就一定要好好照顧他,經常改造居住環境,或者有的家屬認為自己年輕時虧欠了父母,沒帶他們旅遊休閒,一定要在老人晚年的時候給補回來,於是會頻繁得變換居住環境。這樣做對痴呆患者其實是不利的,患者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會很緊張,也會對認知功能有不利影響,所以這樣做也是不對的。

第四,門診不少患者家屬會因為患者的精神症狀或異常行為,而產生各種衝突。這些家屬試圖通過爭吵將其說服。遇到這種情況,家屬應該避開衝突。如果患者反覆說被偷盜財物了,家屬不應該跟他辯論究竟有沒有被偷,而是應該轉變一下技巧,對患者說些別的事情或帶他去做其他事情,緩和患者的情緒。與患者針鋒相對的爭吵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頻繁的人員變動也是需要家屬注意。我們知道痴呆患者是很難照料的,很多家屬會覺得力不從心,也會頻繁更換保姆,這樣對患者是不利的。而且保姆代替不了親人的陪伴,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建議痴呆患者家屬,最好是有患者熟悉的人能夠長時間的陪伴,保姆進行輔助,這樣效果會比較好。這個也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家中有一位成員被診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之後,照護人很容易成為第二個病人。您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在緩解家屬心理壓力方面,醫院會給予適當的幫助嗎?

任莉:是的,我也看到相應報道了,文章指出痴呆患者的照料者比非痴呆患者的照料者發生痴呆的風險高6倍,而且可能男性會比女性更突出,可能的原因來自於照護者情緒和壓力的整體變化。痴呆患者的照料者承擔了很多壓力,整體睡眠時間、情緒變化,應對壓力遠超非痴呆患者照料者。長期的睡眠不足,處於壓抑的環境中,與患者難以像社會中其他人一樣進行交流,而且每天要花費十二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去照顧患者,整體的壓力值極高,都會導致罹患痴呆的風險明顯增高。

北京安定醫院建立了痴呆患者和家屬、醫生之間的**聯盟,不能單打獨鬥——醫生只負責**、患者聽天由命、家屬只負責照料——這是不可行的。一定要形成比較穩固的閉環,只有環環相扣,才能給予患者和家屬良好的支援。痴呆患者家屬發生情緒問題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為在照顧患者過程中,家屬自己焦慮抑鬱情緒也是比較突出的,尤其是患者在出現明顯的精神行為症狀,晚上又不睡覺的時候。

面對這種狀況,醫務工作者要通過科普宣教讓家屬充分了解疾病。同時給予病人個性化的精準**。如果家屬出現情緒的問題,醫生要及時進行干預,可以給予家屬心理護理、心理**、心理諮詢等。如果家屬出現明顯的焦慮抑鬱,已經達到了診斷標準的話,就需要給予抗抑鬱、抗焦慮的藥物**。

北京安定醫院在家屬心理輔導和照顧培訓上有沒有一些指導和幫助,具體的有哪些做法?

任莉:首先,北京安定醫院***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宣傳,多關注類似的科普***對痴呆患者的家屬是十分有幫助的。其次,每年9月21日是阿爾茨海默病日,此外重陽節等節日,我們都會開展義診諮詢活動,平時也會下沉到社群,跟周圍社群做互動,進行宣傳科普。第三,醫院設有bpsd護理小組,bpsd是痴呆伴發的精神和行為症狀,bpsd護理小組會針對患者進行專業護理,包括住院以及門診患者,有這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向他們尋求專業的護理知識。第四,醫院也引進了社會工作者,形成關於痴呆患者多方面的、全病程的**護理管理體系。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手段有效的整合醫療資源,讓家屬及患者得到最大幫助。

目前我們國家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以醫療照護為主,還是以生活照護為主?哪種照護方式更有利於減緩認知退化以及降低精神行為症狀?目前有哪些新興的照護方式您覺得是值得推廣的?

任莉:有研究顯示我國96%的痴呆患者都是居家由子女或者親屬進行照顧,沒有系統的護理。這樣的模式限於給患者提供日常吃喝拉撒的照顧,沒有精確的護理。

當前,我國養老模式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群輔助,同時著力發展醫療機構或者養老機構。但這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例如家庭護理人員缺乏專業護理知識;因為場地受限,社群難以承接大量患者。現在有很多社群開展了託老服務,白天家屬需要上班,家中老人可以送到社群服務廳、服務室或者是一些托老機構,進行活動,一些機構還會安排老人的飲食。但是往往不願意接收痴呆患者。痴呆患者還是難以走出家門,缺乏相應的專業照料機構,而且社群對這方面的護理知識也並不完善。

很多地方發展了一些養老或照顧機構,但是這些機構也難以接收中、重度或者伴有精神行為症狀的痴呆患者。這些患者很難得到有效照護,很大程度源於專業人才的缺乏。

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建立起家庭照顧、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聯動這樣乙個模式。家庭的照料者有一定的醫療知識,如果家庭照顧有困難,可以求助醫院或機構。我們病房是接收痴呆患者的,包括具有精神行為障礙、心理障礙的患者都是可以接收的。如果患者出現了情緒變化,出現疾病急劇變化或是病情較重時,家屬可以把患者送來住院。經過醫院短期的**,患者的精神行為得到控制以後,後續可以在相應機構進行**訓練。如果病情穩定,情緒、行為得以改善,再回歸家庭。我認為這是乙個比較好的模式——家庭、醫療機構、養老機構、**機構等的聯動,其實是比較好的模式。醫院的承接能力畢竟有限,有很多痴呆患者覺得醫院條件很好不想離開,無形中也會擠占其他痴呆患者的醫療資源。

面對醫療資源不足,人才缺乏的現狀,在照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方面,您認為國家和社會目前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任莉:第一,需要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教育體系,增加民眾對於相關疾病的認識,讓大家都了解這種疾病。

第二,需要建立專業的照顧體系,比如說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支援,包括專業從事痴呆照護的社會工作者的引進和培養。

第三,需要轉變民眾的觀念,減少病恥感。有很多人不能聽“痴呆”兩個字,很多家屬不能接受自己家人得了痴呆,認為這是乙個很恥辱的疾病。這是不對的。我們需要減少病恥感,知道這是很常見的疾病,我們需要積極面對和**。

第四,痴呆患者照料及醫療費用支出相對較大,對於部分特殊人群,如經濟困難群體,因為費用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照顧,甚至是藥物**。對這部分的困難人群可以考慮制定相關政策予以相應補助。

最後,我們還需要培養專業人才,減少醫療水平的地域差異。通過提公升各地的醫療水平,減少對於大城市大醫院的依賴,降低患者就醫難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痴呆患者及其家屬會有很大幫助。

記者:李賢娜)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謹記10個訊號和「1個黃金治療時間」!

繼幾天國貨狂歡後,網際網絡彷彿沒有記憶一樣,李某琦直播間昨晚依舊千萬 短時間的 便宜 讓他們忘卻了網際網絡的定價邏輯,忘了為什麼李某琦直播間 最便宜 也忘了不佔這短時間的便宜也許能迎來長時間的便宜。佔便宜 讓李某琦的 觀眾 主動忘記 而有些人,卻會一直承受著 被動忘記 的痛苦,他們就是 阿爾茨海默病 患...

網路謠言粉碎機 預防阿爾茨海默病,5種食物要少吃

阿爾茨海默病 9月21日是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會導致中老年人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它就好比腦海中的 橡皮擦 會將記憶一點點擦除。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變得愈加常見,病例也出現年輕化的趨勢。雖然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有定論,但越來越多...

濃縮咖啡顯示出消滅阿爾茨海默病病原體的可能性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濃縮咖啡中的成分,包括咖啡因,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濃縮咖啡是用高壓熱水沖泡的細磨咖啡,眾所周知用作星巴克咖啡飲料 拿鐵咖啡和其他飲料 包括濃縮咖啡馬提尼 的基礎。許多研究已經報道了飲用咖啡對健康的各種益處,包括對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作用。專家們仍在試圖找出導致阿爾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