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史研究需要交流互鑒的長遠目光

2023-10-19 19:11:46 字數 1291 閱讀 1306

慈善公益報(周秋光)古語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中國慈善史研究亦是如此,閉門造車容易走向自娛自樂的學術死胡同,交流互鑒方能開啟通往遠方的學術新世界。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慈善史研究雖然早已走出學術研究的荒漠期,應時順勢發展成為乙個持續性的學術熱點議題,進而在史料整理、研究內容、理論構建、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但總體而言,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譬如,交流互鑒的不足就是乙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對於歷史長河之中的中國慈善史事,不同區域、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往往有著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的敘說與評論,極易出現各說各話的中國慈善史書寫方式。正因如此,我們需要一種交流互鑒的自覺,通過切磋碰撞的方式,達到取長補短並化為己用的效果,推動中國慈善史研究走向新的階段。

如何將交流互鑒的眼光運用到今後中國慈善史研究之中,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著手跟進。

一是中外學界交流互鑒,即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吸收借鑑海外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寬慈善史的研究範圍與敘事方式,改進國內慈善史研究重史事而輕理論的情況。此舉也是對外講好中國慈善史話與宣傳國內慈善史研究成果的重要機會,同樣是海內外學界了解和推進全球範圍內慈善史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是不同學科交流互鑒,即主動對話其他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借用社會學、管理學、法學、哲學等學科關於慈善研究的方法、視角和內容,彌補慈善史研究面臨的方法單一與理論缺位等問題。這一做法對於其他學科視野下的慈善理論研究而言,同樣有著至為關鍵的作用。畢竟歷史學視野下的慈善研究具有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件和資料,這正是向來以理論闡釋和模型建構著稱的社會科學所急切需要的實證材料。

三是不同年齡段學者交流互鑒,即支援前輩與後學圍繞中國慈善史議題展開平等交流,互相吸收對方長處並客觀指出彼此不足。這是打破學術研究年齡壁壘與思維壁壘的重要方法,也是實現學術人才梯次更換和研究成果在揚棄中前行的必然路徑,尤其對於處在資訊化時代的研究者而言,這一做法有著更加迫切的現實需求。

近期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的中國慈善史學術研討會基本達到前述三個交流互鑒的要求。翻閱入選此次會議的**,可知除了中國學者**之外,還有來自日本與南韓學者提交的**,這為我們了解日韓學界中國慈善史研究提供了諸多便利。與此同時,此次會議**雖以傳統史學文稿為主,也有作者提交了涉及宗教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學科或交叉學科**,促使大家能夠從不同學科視角多層面理解中國慈善史發展歷程。此外,此次會議與會作者,除了學界知名學者,也有一批青年教師和博碩研究生參與其中,這為前輩與後學之間的學術交流碰撞提供了乙個良好平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學術研究因交流互鑒而變得繽紛多彩,也因交流互鑒而能夠取長補短,凸顯出學術研究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華慈善總會專家委員、湖南師範大學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長、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導)

追逐海洋夢想 促進交流互鑒

本文 人民 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閉幕 追逐海洋夢想 促進交流互鑒。本報記者 劉曉宇。人民 2023年10月19日 第 18 版 潮湧閩江畔,門納萬千客。10月12日至15日,由福建省 工業和資訊化部 交通運輸部聯合主辦的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航海領域專家學者 ...

以文化盛典促文明交流互鑒

文化思想的提出,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 和科學行動指南。面對新的文化使命,上海有什麼樣的新氣象新作為?今天正式開幕的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給出了精彩生動的回答。闊別四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歸來仍是名團名家雲集的盛典,演出和展覽匯聚當代世界的藝術精粹,這裡依然是吸引全世界...

推動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對話

北京 客戶端 作者 袁振龍。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 文明只有在流動 開放和交流中才能不斷傳播和發展。所謂 文明隔閡 主要是指不同文明間互不來往,互不相通,互不了解。過去五百年,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現代化認知裡,現代化被等同於西方化。在西方話語敘事之下,世界上各主權國家只要出現政治動盪 經濟落後和文明不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