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2023-10-16 23:15:06 字數 8810 閱讀 1617

金秋十月,長安街上,「和平發展」和「幸福之路」花壇絢爛奪目。志同道合的發展夥伴齊聚北京,共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約,共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大計,共繪國家互利共贏、人民相知相親、文明互學互鑒的絲路時代畫卷。

這將是一次回望過往、總結經驗的盛會。共建「一帶一路」走過10年,給世界帶來引人注目的深刻變化,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這項造福共建國家人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正能量的偉大事業,在各方共商共建共享中展現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

這將是一次登高望遠、共創未來的盛會。打造世界工程、世紀工程,需要目光長遠、久久為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文明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站在新起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夥伴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人間正道,將凝聚起應對時代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

一)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類社會永恆主題。

2023年金秋,**主席西赴哈薩克、南下印度尼西亞,分別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此問世。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鐫刻下改變世界發展軌跡的深刻印記,書寫了這個時代最激動人心的合作故事。

時間維度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步伐不斷邁進,進展成效舉世矚目,展現國際經濟合作急需的行動力。

乙個個重要節點,標註共建「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發展歷程。從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到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從發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到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共建「一帶一路」的巨集偉藍圖日益清晰;從召開3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到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到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階別**會議、「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階別會議等,共建「一帶一路」的合力不斷凝聚;從中共十九大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國際和區域組織等有關檔案,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對全球發展的影響力持續增強。

空間維度上,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國際影響日益提公升,展現國際經濟合作急需的凝聚力。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信念,綿延萬里不絕;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傳承千年不息。沿著這條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陽光大道,合作共贏的美好故事不斷延伸。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最初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擁有109個成員,覆蓋全球人口的81%和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5%。中歐班列鋪展執行線路80多條,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10年實踐充分表明,共建「一帶一路」是乙個開放包容的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品。

合作維度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方式日益豐富,展現國際經濟合作急需的創新力。

**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猶如一輛全新的有軌電車,以合作的方式真誠邀請世界各國『上車』。」有國外**如此形象地描述該倡議所体現的共同發展特點。從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到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不斷完善合作理念、拓展合作領域。蒙內鐵路、匈塞鐵路、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助力共建國家駛上發展快車道,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南非德阿風電專案、哈薩克卡普恰蓋100兆瓦光伏電站等清潔、高效、質優的綠色能源專案點亮共建國家未來發展之路,菌草、雜交水稻、魯班工坊等減貧、農業技術、職業教育領域民生專案,有效提高共建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共建「一帶一路」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專案,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打造了乙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

被行動證明的語言是最有力的語言。」10年發展充分說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長遠眼光和全球視野規劃並推進合作,「一帶一路」這條造福世界的「發展帶」、惠及人類的「幸福路」變得更加繁榮、更加寬廣。

二)毫不誇張地說,這10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改變了世界。」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指出。

理解共建「一帶一路」是如何改變世界的,必須將其置於時代變革和全球發展的整體脈絡中加以審視。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際,正值國際金融危機深層影響不斷顯現,國際社會面臨尋找新增長點、開啟新的世界經濟增長週期的共同任務。儘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新的增長動能不斷積聚,各國利益深度融合,但世界經濟增長基礎不牢,**和投資低迷,經濟全球化遇到波折,發展不平衡加劇。戰亂和衝突、恐怖主義、難民移民大規模流動等問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突出。

如何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動能,如何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如何實現更加平衡包容的發展?一系列事關全球發展的重大命題擺在國際社會面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國際社會以合作應對時代挑戰、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充滿東方智慧的方案。

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共享發展成果,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發展共同體。」*主席指出。中國在與各方一起謀劃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時,始終聚焦解決經濟增長和平衡問題。

共建「一帶一路」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通過發展戰略對接,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動能。世界銀行2023年6月專門發表研究報告,提出「『一帶一路』經濟學」概念。支援其研究結論的是這樣一組資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可使3200萬人擺脫日均生活費低於3.2美元的中度貧困狀態,使全球**增加6.2%,全球收入增加2.9%。

近年來,世界經濟又遭遇新冠疫情、通脹高企、地緣衝突加劇等一系列挑戰,尋找復甦動能的任務更顯緊迫。關鍵時刻,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展現團結合作帶來的發展韌性。2023年發布的第四次「一帶一路」國家央行年度調查結果顯示,87%的受訪央行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專案有助於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

發展是世界各國的權利,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但近年來的現實是,全球發展鴻溝不斷擴大,發展不平衡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

共建「一帶一路」釋放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力,促進了全球平衡、協調、包容發展。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現代化鐵路、第一座工業園……共建「一帶一路」幫助不少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推進工業化程序,也幫助不少國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電力緊缺、人才不足等難題。有外國學者指出,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南方國家創造發展機遇,改變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前景;也有外國學者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強大聲音,不僅通過言語,而且通過行動。

長久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大潮中「被遺忘的角落」。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必須變革傳統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樹立一種公平、普惠的全球性發展新理念。共建「一帶一路」立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推進陸上、海上、空中、網上互聯互通,建設高質量、可持續、抗風險、**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幫助更多國家更好融入全球**鏈、產業鏈、價值鏈,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有效方案。

對許多國家來說,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機遇是前所未有的。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讓世界最大內陸國家哈薩克在找到「出海口」後備受鼓舞,讓克羅埃西亞民眾在佩列沙茨大橋通車當天以跑步和划船比賽、交響樂和合唱演出、盛大煙火表演等進行慶祝,讓馬達加斯加**拉喬利納在出席5a國道改造專案通車儀式時與民眾共同高呼「再見吧,泥濘!」…

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是新型經濟全球化,也是新型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德國前**、國際貨幣**組織前總裁霍斯特·科勒評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恰逢其時,是更好的經濟全球化標桿。吉爾吉斯斯坦前**阿卡耶夫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是國際關係和世界**的新模式,將使全球化變得公平而且富有人性。

只有結滿果實的大樹才會引人注意。」共建「一帶一路」10年實踐成果證明,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三)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美好追求。攜手打造和平發展的大格局,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使命擔當。

共建「一帶一路」有和平發展的深沉追求。

古絲綢之路的開拓,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傳承著古絲綢之路和平合作的基因,並在實踐中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從根本上解決永久和平和普遍安全問題。

中國作為發起方,積極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推動各方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構建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發展推動和平。

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和平與發展相互依存,維護世界和平必須促進共同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牢牢攥緊「發展」這把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對接發展戰略、實施促進聯動發展的專案,讓共同發展的夢想照進現實。蓋亞那前**唐納德·拉莫塔爾感慨,如果我們認為全球大部分衝突和爭議都源於貧窮和不公平,那麼就應該把共建「一帶一路」視為乙個促進共同繁榮與世界和平的倡議。

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合作促進和平。

合作還是孤立,團結還是**,拉手還是鬆手,人類社會面臨重大抉擇。從歷史上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很容易成為**戰、冷戰甚至熱戰的催化劑。只有堅持團結合作,維護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才能促進持久和平。

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行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面的私家小路。共建「一帶一路」不排除、也不針對任何一方,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也不搞基於意識形態標準劃界的小團體,更不搞軍事同盟。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無論什麼樣的政治體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發展階段,只要有共同發展的意願都可以參與其中。各方以開放包容為導向,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共同推進全方位、立體化、網路狀的大聯通格局,探索開創共贏、共擔、共治的合作新模式,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共建「一帶一路」回應的是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願望,點亮的是世界共享繁榮的朗朗星空。10年砥礪前行,「一帶一路」日益成為承載著生機與夢想的和平之路。

四)世界文明的魅力在於多姿多彩,人類進步的要義在於互學互鑒。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見證了沿線國家在互通有無中實現發展繁榮,在取長補短中綻放燦爛文明。面對當今世界的各種挑戰,各國更應該從絲綢之路的歷史中汲取智慧,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既要促進共同發展,也要促進民心相通。」*主席強調。民心相通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真正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共建國家民眾中形成乙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共建國家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旅遊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促進政黨、青年、社會組織、智庫、婦女、地方交流協同並進,推動形成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文明共榮發展態勢,實現了通民心、達民意、惠民生。

10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大道上,文化的播撒日益頻繁,文明的對話日益深入,人民之間的友誼日益加深。泰國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力促共建國家民心相通,隨著一系列涵蓋各領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機制與平台落到實處,一條新時代的文明之路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民心相通,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彙聚。

中國企業運營管理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使其扭虧為盈、重新煥發勃勃生機,並為當地1萬多人創造了就業。希臘總理公尺佐塔基斯表示,事實證明,比雷埃夫斯港專案是互惠互利的,有力促進了希臘經濟復甦和社會發展,符合希臘國家和人民利益,得到了希臘人民的支援。希方也從中深刻體會到「朋友」一詞的真正含義。

民心相通,在共建「一帶一路」成果中公升華。

寮國中老友好農冰村小學教學樓二層牆上,懸掛著該校師生2023年來華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分論壇的證件。在民心相通分論壇上,該校時任校長將學校師生寫給***主席的信和贈送給***主席的畫冊《我們的絲路故事》一起交給中方工作人員。58幅精挑細選的學生畫作,講述了共建「一帶一路」給學校、家鄉和地區帶來的變化。**主席在給該校全體師生的回信中表示:「歡迎你們早日乘上中老鐵路列車來到北京。」如今,中老鐵路上列車飛馳,坐著火車來中國已不再是夢想。

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相通的。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以實際行動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踐行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夯實基礎。

五)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這一鴻篇巨制,進一步激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討論和思考。

為什麼中國能夠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這樣巨集偉的倡議?為什麼中國能夠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許多國際人士不斷追問。

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思考。2023年3月,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深刻的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主席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扎根中國深厚歷史文化土壤,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世界觀、「義利並舉、以義為先」的義利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建設乙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搭建實踐平台、開闢實現路徑。

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堅定追求。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為了發展自己,增強自身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也是為了造福世界,壯大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正義力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是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是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是中國道路和經驗的成功。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本原因是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期待、得到人民支援擁護的成功發展道路。中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21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經濟比重提公升到18%,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道路的成功,堅定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走符合本國國情道路的決心;中國的發展成就,提振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信心。共建「一帶一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借鑑中國發展經驗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有這樣一位成功的鄰居,如果我們不向它學習,那就好像在麥田裡卻挨餓一樣。」塔吉克**國家行政學院院長加夫爾佐達表示。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是中國堅持開放發展的成功。乙個國家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而開放促進乙個國家強盛。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共建國家的合唱,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共建「一帶一路」這條陽光大道越走越寬廣。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打破僵局、突破瓶頸、創新發展,讓世人看到唯有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才能給各國人民帶來福祉。西班牙前首相薩帕特羅指出:「共建『一帶一路』秉持的是一種跨越國界、超越零和思維、開放包容的發展觀,這恰恰是當下全球急需的發展理念。」

世界需要中國,中國的發展很可能成為塑造世界秩序的契機,使世界變得更加公正和可持續。世界其他國家如何接納中國,或許會書寫歷史的新篇章,很可能有助於建設乙個新的、即將到來的自由世界。」孟加拉國《達卡論壇報》不久前發表文章指出。

六)中國式現代化,國際社會解讀今日中國的關鍵詞。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行,將讓國際人士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基於自身國情、又借鑑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經驗將不斷為共建國家提供借鑑。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乙個國家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複製貼上」。

中國式現代化成功實踐讓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認識到,現代化道路沒有固定模式,每個國家都應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正如甘比亞外長坦加拉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激勵,它證明了各國都能有獨特可行的選擇來尋求自身發展。

近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同中國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的意願不斷上公升,「要想富,先修路」「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等中國發展經驗在一些共建國家漸成社會共識,中國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經驗正日漸為共建國家所重視。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村減貧計畫專案顧問坎波斯表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可以與其他國家分享自身經驗,在全球減貧事業中發揮建設性示範作用。

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機遇不斷為共建國家所共享。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逐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將超過8億。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促進**暢通,將為共建國家分享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機遇提供便利。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致力於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中國將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通過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各種方式,同各方一道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致力於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專案將積極履行環保責任,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增添正能量。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主席指出:「實現沿線國家共同發展,讓民眾過上好日子是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目標,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實實在在惠及共建國家人民。展望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將始終致力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造福共建國家人民。

歷史總是伴隨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向前發展的。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前方是坦途還是荊棘,我們都要弘揚夥伴精神,不忘合作初心,堅定不移前進。」

10年耕耘,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作為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乙個10年只是序章。

把握歷史主動,沿著歷史揭示的正確方向繼續前行,共建「一帶一路」必將更好地融通中國夢和世界夢,實現各國人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對和平安寧的期盼、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測度與對比分析

一 引言。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 一帶一路 沿線地區正在身體力行走綠色發展之路。自倡議提出八年以來,沿線國家表現出強烈的綠色 低碳 可持續發展需求,展現了較大的低碳發展潛力。同時,沿線國家積極探索綠色合作之路,在 2021 年6月召開的 一帶一路 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階別會議上,各方達成共識,...

「一帶一路 」倡議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惠及全球數十億民眾

導讀。10年來,一帶一路 倡議為全球綠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未來將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主要力量。將於10月17日至18日舉行的第三屆 一帶一路 倡議論壇正是推進這一議程的重要機會。加快綠色轉型需要世界各國加強互信,共同努力,需要明確而具體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加強專業機構和體制機制建設。一帶一路 倡議...

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經驗與啟示

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的文明之光始終熠熠生輝。2013年,總書記提出了共建 一帶一路 倡議,喚起了歷史記憶,賦予古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十年來,參與其中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越來越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越來越深度參與共建 一帶一路 深入總結共建 一帶一路 十年取得的重要經驗與啟示,對於進一步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