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探析

2023-10-19 18:01:43 字數 7792 閱讀 1449

摘要:為了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文章首先闡述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然後解析了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的邏輯,接著論述了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最後提出了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大學生;必備品格;關鍵能力。

21 世紀以來,核心素養日趨上公升為全球範圍內教育領域變革的重要主題,國際組織與許多國家、地區相繼提出核心素養框架,作為教育發展與課程變革的目標導向 。目前,學術界關於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及核心素養框架體系仍存在較大分歧,影響和製約了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變革研究的深化發展。本文主要就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及框架體系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探析,提出了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路徑。關於核心素養的概念,國際經合組織界定為「使個人在 21 世紀能夠成功生活、能夠適應並促進社會進步的為數不多的關鍵素養」[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核心素養定義為「使個人過上想要的生活和適應社會執行環境所需的素養」[2] 。歐盟將核心素養定義為在知識社會中每個人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集合[3] 。

2016 年 9 月,「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專案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將核心素養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並且提出了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結構,即三大方面(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 與六大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

筆者認為,核心素養是指適應終身成長與社會發展需求,培育積澱的關於自身與環境的基本理念、反應模式與技術方法 。要想理解與認識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第一,核心素養培育的目的是能適應自身成長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好地認知理解自身與環境,更好地體驗工作與生活,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適應社會的人。

第二,核心素養內容的實質是關於自身與環境的觀念、模式與方法等 。核 心素養本質是服務應用於分析處理問題、處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主要是圍繞自身與環境的認知和互動過程培育形成,其內容實質則來自個體與環境兩個方面。

第三,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基本理念、反應模式與技術方法 。其中,基本理念是核心層,即個體關於自身與環 境的認知理念、價值理念、情感理念等;反應模式是中間層,包括個體的思維模式、情感模式、行為模式、習慣模式等;技術方法是應用層,主要是指分析處理問 題涉及的知識、技術、方法等,如圖 1 所示。

圖 1 核心素養內涵構成談到核心素養的本質內涵,就要釐清素質、素養與能力的邏輯關係 。從分析處理事情的角度來看,解決某類問題需要具備相應的能力,而能力的生成則是基於相應的素質與素養 。也就是說,能力的生成需要特定的素質與素養作支撐 。

素質是指個體綜合或某個方面的特性品質,其形成一方面來自個體先天有的稟賦,另一方面來自後天培育的素養[5] 。換句話講,素質是乙個人先天稟賦與後天素養綜合塑造形成,而素養則是經由後天教育訓練與實踐歷練所積澱。

同時,素質與素養是乙個人內在積澱的特質修養,投射應用於不同場景模式就會展現出不同方面的具體能力[6] 。譬如,乙個人的思維素養投射於分析處理問題上則表現為支撐決策能力,投射於學習生活方面則體現為學習能力 。因此,教育訓練的目標物件並非個體所需的具體能力,而是支撐能力生成發展的素質與素養。

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設計要立足分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需要,著眼於大學生成長發展與適應環境 形勢的綜合需求,即從分析處理問題、自身成長發展、 適應環境形勢三個邏輯維度,研究設計適應未來發展的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就個體分析處理問題的維度來看,從感知接收外部環境的資訊輸入到轉化形成決策反應的資訊輸出, 大學生需要具備分析判斷、籌畫決策、組織協調、貫徹執行及反饋調校等基本能力,而支撐這些能力的關鍵在於思維認知、信念意志、道德評判、情感管理及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素質與素養 。乙個人在認知 、信念、道德、情感、知識等方面的素養積澱主要取決於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教育影響與自身的實踐體悟 。因此, 從分析處理問題的維度來看,大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主要在於認知、信念、道德、情感、知識五個方面。

從個體自身成長髮展的維度來看,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是擁有科學高效的心智系統,從而能對未來發展目標進行合理規劃安排並對外部環境刺激做出準確反應 。而心智系統主要包括思想、信念、道德、情感、 知識五個模組,心智成長的關鍵在於思想、信念、道德、 情感、知識等方面的培育和改變。乙個人要想擁有科學高效的心智系統,關鍵在於實現思想、信念、道德、情感、知識等方面的學習成長與素養積澱。因此,從自身成長發展的維度來看,大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思想、信念、道德、情感、知識五個方面。從個體適應環境形勢的維度來看,大學生要想適應未來社會環境並在工作生活中表現良好,就需要認同和遵守工作生活環境的文化氛圍與制度要求,同時能與他人進行良性的溝通互動並能相互協作以完成共同的任務目標。為更好地適應環境形勢與社會發展需求,大學生需要通過教育學習與生活實踐,培養鍛鍊團隊意識、創新意識、溝通素養、協作素養等綜合素養 。 因此,從適應環境形勢的維度來看,除了上述思想、信念、道德、情感、知識五個方面,大學生還要培養實踐創新、溝通互動、團隊協作等綜合素養。具體來說,當前主要從六個方面衡量心智系統的科學程度,可以概括為大學生核心素養「5+1」框架體 系, 包括 6 項核心素養與 25 項關鍵素養, 即認知素養、信念素養、道德素養、情感素養、知識素養和綜合素養。其中,認知素養是心智主體,信念素養是心智核心,道德素養是價值評判,情感素養是狀態調節,知識素養是模型資料,綜合素養是融合整合。1.資訊素養 。適應社會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趨勢,具備蒐集資訊、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意識與 技能, 能夠運用資訊分析處理工具篩選有效資訊、生成有用情報。

2.思維素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與人生發展需求, 具備獨立思考、理性思考的素養與敢於挑戰、懷疑批判的精神,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分析、解決問題。

3.反思素養。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與自我成長需求, 具備自我反思、反省的意識與素養,能夠適時總結反思自身的不足,實現自我改進、自我發展。1.世界觀素養 。適應世界發展演進與人生發展需求,具備科學辯證的世界觀、方**,能夠合理認知世界、認知社會、認知生活,能夠客觀理性看待社會發展 變化。

2.人生觀素養 。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與人生發展需求,具備科學系統的人生觀、方**,能夠綜合認知社會、認知人生、認知生活,能夠正確對待人生發展問題。

3.價值觀素養 。適應環境調整變化與成長發展需求,具備科學理性的價值理念與價值觀,能夠客**待社會、看待人生、看待生活,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4.人格素養。適應環境調整變化與成長發展需求, 具備健康健全的自我認知與人格修養,能夠客觀辯證地看待自我、看待生活,能夠正確對待自我成長與人生發展問題。

5.審美素養。適應生活環境變化與人生幸福追求, 具備正確的審美意識與價值取向,能夠感知發現與欣賞評價生活中的美,能夠拓展昇華生活中的美。1.道德品質素養 。適應社會生活秩序與自我發展 需求,具備良好的道德觀念與道德品質,能夠正確看 待社會生活中的現象,能夠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溝 通互動問題。

2.道德養成素養 。適應社會生活秩序與自我發展 需求,具備良好的道德觀念與道德習慣,能夠遵守社會公德與生活私德,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與習慣。

3.法治素養。適應現代法治建設與人生發展需求, 具備良好的法治意識與法治觀念,能夠自覺遵守社會 法律法規,並運用法治素養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1.情感管理素養 。適應社會人際交往與自我成長 需求,具備健康的情感觀念與情感體驗,能夠妥善處 理不同型別的情感關係,能夠積極應對情感關係中的 問題和矛盾。

2.情緒調控素養 。適應環境調整變化與自我成長 需求,具備良好的情緒整合與情緒調控能力,能夠積極 調控自身的情緒感受,保持相對平和的心情狀態。

3.人際共情素養 。適應社會人際交往與人生發展 需求,具備良好的人際共情意識與共情素養,能夠較 好地理解他人的心情狀態,考慮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4.家國情懷素養 。適應國家民族發展與自我成長 需求,具備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樸素情懷,能夠自覺 捍衛國家與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能夠積極投身國家社 會的建設發展。

5.健康心態素養 。適應環境調整變化與自身成長 需求,具備健康良好的心態素養,具有一定的抗挫抗 壓能力,能夠積極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挑戰,適時 調整自己的心情狀態。1.理論知識素養 。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與人生發展 需求, 具備一定的人文知識素養與專業知識素養,能 夠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分析處理問題。

2.實踐經驗素養 。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與人生發展 需求,具備一定的學習、生活與工作經驗,能夠準確判 斷遇到的問題型別模式,並運用經驗方法輔助分析處理問題。

3.操作技能素養 。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與人生發展 需求,具備一定的生活技能與專業技能,能夠運用所 學技能處理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

4.藝術素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與自我發展需求, 具備一定的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等,能夠運用藝術 素養發現生活中的美與和諧,營造美好生活氛圍。1.身體素養。適應環境調整變化與自身成長需求, 具備健康的體質體魄,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充沛的精力開展學習和工作。

2.學習素養。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與人生發展需求, 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與素養, 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根據工作、生活需要學習新知識 、新方法、新技 能,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3.實踐素養。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與人生發展需求, 具備行動落實的實踐素養,能夠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能夠在具體實踐中深化轉化、歷練成長。

4.溝通素養。適應社會人際交往與人生發展需求, 具備傾聽表達的溝通素養,能夠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 感受,能夠圍繞任務目標達成基本共識。

5.協作素養。適應社會發展趨勢與人生發展需求, 具備團隊合作的協作素養,能夠按照角色分工完成所 屬任務,能夠積極協助團隊達成共同目標。核心素養培育工作應圍繞大學生心智成長主軸線,統籌協作、各有側重,其中,通識教育重點解決人文素養、價值導向等問題,專業教學重點解決專業素養、思維方法等問題,第二課堂重點解決認知拓展、實踐轉化等問題,心理建設重點解決心態塑造、情感調適等問題,生活管理重點解決習慣養成、人際溝通等問題,從多個方面形成育人合力,綜合推動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工作科學健康發展。通識教育主要開設人文科學基礎 、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等公共課程,目的在於培育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公民,重點解決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價值導向等問題[7]。通識教育主要通過思想類、歷史類、 社會類、藝術類等課程教學,提公升大學生的人文基礎素養,打牢綜合能力素質基礎,避免人格心理的失衡與知識結構的偏科 。其中,思想類教育主要開設中國古代思想、中國近現代思想、西方哲學思想、世界宗教思想、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學習汲取世界先進思想文化,重點提公升大學生的認知素養與信念素養;歷史類教育主要開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歷史、世界歷史等方面的課程, 借鑑汲取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 重點提公升大學生的歷史素養與人文素養;社會類教育主要開設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面的課程,了解掌握人類社會的特點規律,重點提公升大學生 的認知素養與社會素養;藝術類教育主要開設**基礎、美術基礎、舞蹈基礎、影視基礎等方面的課程,學習掌握藝術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大學生的審美素養與藝術素養。

專業教學主要開設專業基礎類、專業方向類、專業選修類等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精神,重點解決大學生的專業素養、思維方法等問題 。專業教學主要通過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培訓、專業實踐教學等方式,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專業思維方法,提公升大學生的專業素養。

其中,專業知識學習主要通過專業課程教學進行,學習掌握專業學科知識, 並結合課程思政塑造職業精神與價值觀念, 重點提公升大學生的專業認知素養與塑造價值精神;專業技能培養主要通過專業技能培訓進行,訓練掌握專業操作方法,重點提公升大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專業實踐教學主要通過專業實驗與專業實踐進行,學習體驗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具體運用方法,重點提公升大學 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第二課堂指著眼於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成長需求,利用課外時間,組織開發的系列專題沙龍、讀書會、演講比賽、專案實踐等素質教育類活動[8] 。第二課堂通常結合社團實踐活動,通過創意活動激發心智潛能,通過團隊協作增進集體觀念,培養大學生的認知素養、信念素養、道德素養、情感素養、知識素養與綜合素養。

其中,認知素養拓展主要通過資訊處理類、思維方法類、歷史文化類等主題活動進行;信念素養拓展主要通過人格修養類、核心價值觀類、傳統文化類、 青年勵志類等主題活動進行;道德素養拓展主要通過道德修養類、班風教育類、習慣養成類、規章制度類等主題活動進行;情感素養拓展主要通過情感教育類、 情緒調適類、人際關係類、家國情懷類等主題活動進行;知識素養拓展主要通過學術報告類、讀書沙龍類、 知識競賽類、技能培訓類等主題活動進行;綜合素養拓展主要通過學習養成類、演講辯論類、公益服務類、 社會實踐類、團隊競賽類等主題活動進行。

心理建設是青年成長的重要課題,是心智系統建構完善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心智狀態與人生幸福的關鍵因子[9] 。心理建設針對大學生的個性特點,重點解決大學生心態調適、意志強化、情感情緒調控等問題,進而提公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情志調控能力。其中,心理自我調節依託大學生自身實施,主要解決自我心態調適、 情感情緒調節等問題,疏導化解不良心態與負面情緒;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傳授心理學基本知識, 要求大學生學習掌握心理調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心理主題班會主要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 適時進行專題教育,以便化解並防范心理問題及潛在風險;心理團輔活動圍繞某項心理技能進行團體培訓輔導, 要求大學生學習掌握某項心理知識技能, 提公升相應方面的心理 素養;心理諮詢主要針對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少數群 體,著重從思想和情感上及時溝通解惑與疏導化解,防 止心理問題進一步公升級惡化。生活管理是高校大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生活與校園秩序的重要保障 。從集體角度來看,生活管理是為了確保健康安全的校園秩序;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看,生活管理主要旨在解決習慣養成、人際溝通、團體協作等問題,並著重培養良好的習慣品格、 較高的人際交往及環境適應能力 。

其中,主題班會主要針對校園學習生活中的共性問題,幫助大學生及時掌握學習生活規則方法及相關要求,防範在學習生活中形成不良傾向;日常管理主要確保校園學習生活的正常秩序,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集體活動主要是組織參與活動或完成共同任務,以此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協作意識,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歸屬感與榮譽感;獎懲實施主要是組織落實評功評獎或 處罰決定,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規則意識,並形成正確的風氣引領與價值導向[10]。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生成的根本要素, 是其適應終身成長與未來發展的關鍵依託, 也是高等教育需聚焦的主體物件。釐清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對於深化認識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探索實踐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路徑,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與現實意義。參考文獻:

1] 楊惠要。核心素養的譜系學考察:基於 oecd 的分析與反思[j]. 比 較教育研究,2019,41(2):53-59.[2] 張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核心素養研究及其啟示[j].教育導刊, 2015(7):93-96.[3] 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17-23.[4] 周洪宇。核心素養的中國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論」和「常能論」[j].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1-10,116.[5] 崔允漷。素養:乙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概念[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6(1):3-5.[6] 高欣,郭燕斌。優勢視角理念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建設方面的運用[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25-26.[7] 胡定榮。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核心素養[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6):61-78.[8] 張存庫, 田小平, 陳梅,等。基於第二課堂建設的大學生素質教育 探索與實踐[j]. 中國高教研究,2007(10):90-91.[9] 孫康寧,傅水根,梁延德,等。**工程實踐教育中的問題、對策及 通識教育屬性[j]. 中國大學教學,2011(9):17-20.[10] 張華 .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j].華東師 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7-9.作者:任德欣,馬成勝,郭雅茹 (西京學院,陝西 西安,710123)

**自;《西部素質教育》

大學生財經素養,採用何種研究方法,結果如何

已有研究提出財經素養是財經知識 財經能力和財經價值觀三者綜合體的觀點。為考察大學生財經素養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採用財經知識問卷 理性決策風格量表和跨期決策任務 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對 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大一至大三年級的財經素養水平隨年級呈上公升趨勢,而大四年級的財經素養卻明顯低於大三年級 男性...

小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體育學科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促進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的發展,還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自信 合作 創新 責任 公平等。這些核心素養是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他們適應社會和未來的必備條件。要有效地培養小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要明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和構成。身體素...

「脆皮大學生」走紅,當代大學生究竟是怎麼了?

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日益下降,這一問題近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最近,乙個詞條 脆皮大學生 在網路上迅速走紅,描述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意外傷害事件。脆皮大學生 這一稱號主要是針對那些容易受傷的大學生群體,他們似乎成了意外傷害和疾病的重災區。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朱曉敏在 文體用品與科技 期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