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美銀行風險事件對金融監管和競爭格局的影響

2023-10-19 18:21:44 字數 3918 閱讀 1663

今年歐美市場接連出現銀行風險事件。面對危機,監管機構快速回應,無論是對倒閉銀行的**處置,還是可能推出的長期監管改革,都將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也引發了人們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和銀行業監管安排的重新檢視和深刻反思。

過去幾個月以及在倫敦的金融服務業領導峰會上,來自全球大型銀行、保險、資管公司的董事、高管以及監管人士和行業專家**了這些事件對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監管監督和競爭格局的影響,討論主要圍繞以下兩個主題展開:

一、危機雖然得到控制,但風險猶存。

二、監管力度或將加大,但規模不及上次全球金融危機後改革。

與會者認為,今年歐美市場接連出現銀行風險事件均源於最基本的風險,如利率上公升、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客戶集中度過高以及對存款融資的過度依賴等,但其倒閉速度之快也突顯了數字銀行遭到快速擠兌時的風險更大。

儘管銀行接連倒閉的影響基本得到了控制,避免了更廣泛的蔓延,但銀行體系顯現出來的一些風險具有潛在的系統性,也引發了人們對大型銀行經營韌性的質疑。

1)美國區域性銀行面臨較大壓力,或將走向最終整合

與會者指出,銀行體系的某些組成部分(特別是美國的區域性銀行)仍可能出現風險。美國區域性銀行的問題表明美國的銀行體系存在弱點,區域性銀行的業務模式面臨挑戰。一位與會者表示:「在過去的15年裡,人們一直認為歐洲銀行比美國銀行脆弱,因為美國銀行的撥備更充分,資本也更充足,而歐洲銀行的資本狀況相對較差。也許現在情況正在反轉,美國的銀行體系遠弱於歐洲,銀行遭遇數位化擠兌的風險普遍存在。」另一位與會者表示,或許最糟糕的情況可能還沒有到來。許多區域性銀行無法適應不斷**的監管成本,也不具備充足的資本,不能像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那樣承擔這些成本。這些銀行需要從人才、資料和技術的角度進行公升級。

其他與會者表示:「總體而言,危機已經在美國區域性銀行層面得到控制。」但考慮到會計準則影響,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錶可能隱藏著重大風險,例如,資產負債錯配問題、債券投資組合和大部分未保險存款存在的未實現損失、商業房地產的風險敞口過高等。與會者認為,這些問題迫使區域性銀行面臨兩種選擇:補充資本或併購整合。但資本市場不景氣或給銀行融資帶來困難,因此併購整合很有可能發生。

2)銀行遭遇數位化擠兌的風險普遍存在

一家銀行在數小時內流失400多億美元存款,讓人們意識到零售存款並不如想象的那麼穩定。與會者認為,科技從兩方面增加了銀行遭受擠兌的風險:一是客戶更容易快速轉移存款;二是由於社交**和網際網絡的存在,謠言和炒作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快。一些與會者警告說,這種狀況可能會被用作**,誰也不能保證某些激進分子或其他不良分子不會以此製造混亂。這似乎比網路攻擊更容易,因為能直接接觸到投資者、儲戶和公眾。」技術的應用和速度的提公升在銀行業隨處可見。」在這種情況下,另一位峰會與會者**,在銀行倒閉帶來的所有問題中,存款提取率可能會產生「最持久和最廣泛的影響」。

作為應對,有的與會者建議採用資產交易和清算機構的閘門機制,監管機構可以在危機時減緩或阻止取款。但也有與會者警告稱:「央行在宣布銀行暫停取款之前必須謹慎,需仔細考量叫停取款後會出現哪些系統性問題,是否會引起恐慌並傳播。」一些人士預計,作為回應,監管機構將調整壓力測試和流動性要求。

另外,在政策出臺之前,金融機構需自行管理這類風險。一位與會董事表示:「又回到了韌性問題上,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制定計畫或如何在基礎設施中建立對衝或管理風險的能力,以應對這種緊急情況。」一項建議是,制定快速反應的溝通策略:「一家銀行必須能夠在幾分鐘內快速部署,在溝通中及時掌握資金流入和流出的資訊。」

二、監管力度或將加大,但規模不及全球金融危機後改革

儘管2007-2023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持續多年強化金融監管安排,但近年來監管方向卻有所放鬆,直到今年美國和歐洲接連出現銀行倒閉情況。因此,與會者預計未來會推出一系列監管改革,以加大金融監管力度,特別是針對美國區域性銀行。乙個跡象就是,今年7月,美聯儲主管金融監管的副主席michael barr提議,強化資產規模在1000億美元及以上銀行的資本水平。但與會者普遍認為,這些改革的規模不會達到全球金融危機後改革的水平。

關於最近幾個月所反映出的全球金融危機監管應對措施的有效性,仍存在一些爭議。有與會者認為,恢復與處置方案並沒有按計畫發揮作用。但其他人不這樣看,認為今年危機的管理和控制情況恰恰證明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監管框架有效。

1)全球監管協調範圍有限

與會者認為,危機後監管改革安排並未得到普遍執行,且今年全球監管協調的支援更是少於2023年危機後。一位與會者表示,現在的情況是應對措施回歸到國家層面,以維護本國納稅人的利益。銀行監管兩極分化嚴重,巴塞爾資本協議尚未得到普遍採用。一些國家承諾遵守國際準則,但另一些國家則沒有。

不過,與會者預計,未來會推出一些監管措施,主要包括:

► 更嚴格的流動性要求。一些與會者認為,高質量流動資產的定義可能會發生變化。其他人則表示,鑑於解決數字銀行擠兌風險的選擇有限,監管機構可能的唯一選擇就是提高流動性要求來緩衝潛在的取款壓力。

► 更嚴苛的壓力測試。與會者預計更多的銀行將需接受壓力測試,且測試將包括新的、更極端的情景。一位與會者**:在資本方面,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情景和更嚴苛的壓力測試,包括快速取款壓力測試。」

► 事實上的全額存款保護。與會者還對未來存款擔保的限制(或缺乏限制)表示關注。有與會者稱:「真正應對這些風險的唯一出路是擁有100%存款擔保。」部分與會者預計,**最終將介入以保護所有儲戶,並向銀行收取費用。然而,一位與會者認為,**可能不會以公開透明的方式介入,「在美國,無限存款擔保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

► 應對不斷上公升的影子銀行風險。與會者擔心,擴大銀行監管只會增加監管之外的類銀行活動數量。一位與會者指出,上一輪改革的乙個後果是「影子銀行業務數量已經遠遠超越商業銀行」。另一位與會者表示:「過去幾年,我們在類銀行市場遭遇了諸多挑戰。問題在於廣度和深度。這是乙個龐大而多樣的領域。如何保持對這一領域的有效監控,譬如,大宗商品市場?」

2)恢復與處置計畫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但起到了一定作用

2023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後恢復與處置計畫程序在近期的危機中首次受到真正考驗。一些與會者批評這些計畫被擱置一邊的事實,監管機構和政策製定機構對每一家倒閉的銀行都採取了不同的處置措施。

一位與會者指出,這些不同處置措施的決策尚不明晰,所以「沒有證據表明危機後恢復與處置計畫程序不起作用」。另一位與會者指出:「處置方案本就不像飛行員檢查單一樣清晰明確。我們認為應仔細考慮,而不是照本宣科。」一些與會者還指出了制定這些計畫所帶來的附加收益,如法律實體的簡化和確定以及更明晰的治理架構等。

3)危機為銀行風險管理和監控積累經驗

除了討論潛在的監管變化,與會者還指出了未來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

► 關注基本風險問題。與會者建議,銀行需重新審視集中度等核心風險,且不可過度依賴各類風險模型。

► 考慮其他可能性。一位與會者斷言:「以往壓力測試中假設的流動性風險情景已不存在,我們曾假設30天內會損失20%的存款,而現在這30天的假設已被現實狀況打破。」與會者認為有必要「不斷擴大情景規劃」,增加與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先進技術相關的變數。一位與會者坦言,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通常不夠極端,模型基於來自低利率、低波動性環境的資料。但市場波動性可能會突破我們的預期。銀行必須知道流動資產在**,以及在真實環境比風險情景更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從**獲得流動性。」

► 進行有效監管。一位與會者指出:「這次危機的核心原因是治理不善和風險管理不善。對於監管機構來說,解決問題的工具至關重要,因為這不是乙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另一位與會者表示:「監管機構目前關注風險管理,確保模型經過適當審查,未被操縱。」一位與會者認為,「監管機構將傾向於『先開槍,後發問』」,一旦有潛在問題出現馬上干預。但其他人則質疑他們在實踐中如何做到這一點。與會者表示,監管機構面臨的挑戰是挖掘風險資料,並進行前瞻性判斷。挑戰不在於識別風險,而在於如何應對風險。監管機構能提供的最大幫助或是延遲危機發生,而金融機構則需要解決其商業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本文是為提供一般資訊的用途所撰寫,並非旨在成為可依賴的會計、稅務、法律或其他專業意見。請向您的顧問獲取具體意見。

全球債務風險增加,金融監管需警惕

財經之變有錢 編輯 財經之變有錢 本文字數約1270字。閱讀時長約2.5min 全球債務風險的不斷積聚成為當今金融領域的乙個關鍵問題。隨著全球債務規模的快速增長,人們越來越關注其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加強監管措施,及時發現和化解債務風險,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根據國際組織...

央行 金融監管總局 做好金融支援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

央行 為深入貫徹 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共 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 常務會議要求,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監管總局近日聯合印發 關於做好金融支援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通知 以下簡稱 通知 對加大重點領域信貸投放 提公升災後恢復重建信貸服務效率 積極發揮保險風險分散功能 多渠...

如何處理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係?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乙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金融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金融服務的重要力量,但與此同時,金融監管的目標是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保護投資者利益。因此,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係成為乙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並非對立關係,而是相互促進的關係。金融創新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