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首功之將,郭子儀和李光弼誰更強?

2023-10-11 09:10:04 字數 3569 閱讀 8566

說起中唐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是當之無愧的前兩位,但兩者相比誰又更強一些呢?今天我們從八個方面對比一下:一、名氣地位雖然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十七史百將傳中的名將,但論名氣地位,郭子儀無疑更勝一籌。

郭子儀是史上完美人臣的代表,有「五福老人」之稱,不僅封王拜相,四朝元老,李亨尊稱其為「尚父」,還壽終正寢,享85歲高齡。康熙帝稱讚他:「自漢唐以來之勳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儀為首稱。

另外郭子儀還留有單騎退回紇、醉酒打金枝的典故,史書更是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在民間的聲望也是好得一塌糊塗。而反觀李光弼,晚年為宦官奸佞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自己更是因此愧恨成疾,鬱鬱而終,趙匡胤重議武廟名將,他就因此被踢出了武廟。

相比李光弼,郭子儀名氣地位更高,是當之無愧的中唐名將第一人。二、戰績如果論總的功績,郭子儀由於有「將師」、「定海神針」的加持,兩人基本持平,但若只論戰績,李光弼則更勝一籌。

郭子儀有四大功績:擁立肅宗繼位,穩定唐王室;收復河北、河東,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出鎮絳州,平定太原、絳州兵變;在涇陽單騎退回紇,擊潰吐蕃,穩定關中。李光弼的功績也有四大:鄴城之戰後唐軍實際上的主帥;收復常山郡、懷州,生擒安太清;太原之戰,以弱勝強大敗史思明;河陽之戰再敗史思明,保衛潼關。

李光弼相比郭子儀,經典之戰、關鍵之戰更多,比如太原之戰,就被後世兵家評為「守城藝術的極致」。此戰,李光弼妙招迭出,以不滿萬人弱卒,不但使史思明的十萬叛軍鎩羽而歸,損失7萬餘人,而且使安史之亂就此攻守易勢,可謂一戰封神。

再比如河陽之戰,李光弼以3萬朔方軍對史思明的10萬精銳,不僅斬首萬級,溺死萬人,而且誘降叛軍猛將高廷暉和李日越,使史思明**而歸。唐廷在鄴城之戰那場神風中的頹勢被李光弼一舉扳回。

因此,《新唐書》在品評名將戰功時,就將李光弼排在了郭子儀的前頭,稱其「戰功推為中興第一」。《舊唐書》說得更直接,稱即使是孫吳、韓白等名將比起他來也「或有愧德」。

在戰績方面,李光弼更勝一籌。三、謀略戰術在軍事謀略方面,郭子儀更注重戰略謀劃,能夠充分發揮手下將領的積極性,讓他們根據戰場形勢隨機應變,有點「舉重若輕」的味道。

而李光弼則在作戰時會有很周密、很詳盡的作戰計畫,明確每位將領的職責任務,在細節上摳得很死,有點「舉輕若重」的感覺。但是,在具體的戰術方面,李光弼所展現出的軍事素養要比郭子儀強得多。

比如在太原之戰中,李光弼就靈活運用了石炮、地道、火牛、心理戰等多種戰術。再比如河陽之戰中,李光弼果斷棄守已失去戰略地位的洛陽,駐守「三位一體」的河陽;料敵機先,用數百根鐵叉挫敗史思明的火攻之術,讓燕軍火船玩火**;特別是他施展的「母馬計」,用500匹母馬將史思明軍中的1000多匹塞北純種公馬「勾引」了過來,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在戰略戰術方面,李光弼更勝一籌。四、治軍能力從治軍風格看,郭子儀更得軍心。

他恩威並施,雖是武將出身,但也有今天部隊政委的一些特點,會做思想工作,也比較體恤部下。史書上提到軍士們對郭子儀是「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咸鼓舞涕位,喜其來而悲其晚也」等等,是實心實意敬服郭子儀,願意跟著他幹。

而李光弼治軍嚴明,軍令如山,一旦有人違反,不管有何情由,都按軍規嚴格處罰。比較典型的一例就是殺張用濟的那次。

雖然郭子儀更得軍心,但並不能說明他的治軍方式就比李光弼高,這就好比李廣和霍去病的區別。正如霍去病所說,打仗講的是賞罰分明,這樣士兵才有作戰的動力。

在治軍能力方面,兩人不相上下。五、個人武力在個人武力方面,郭子儀要略勝一籌。

史載,郭子儀從小就武勇過人,「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雖然只被封了個從九品的左衛長史,但他的等級是「異等」,也就是特等,可見考官對他個人武力的讚嘆。

而李光弼雖然武力值也不錯,他是契丹人,少年即入軍旅,擅長騎射,多次隨父衝鋒陷陣。

但是為帥後的李光弼重在督戰,很少像郭子儀那樣親入敵陣做正面搏殺。

而士兵無疑更喜歡英勇的將軍,所以郭子儀在軍中的威望李光弼就算打再多的勝仗也是比不上的。在個人武力方面,郭子儀稍勝一籌。

六、為人處世從為人處世看,郭子儀的「情商」要高過李光弼甚多,所以結局也比他好的多。郭子儀不戀兵權,他一生三起三落,也曾遭到朝廷的猜忌和讒言,但每次被人誣告擁兵自重,他都是立馬交割兵權,一人不帶的回京覆命。

有一次甚至自解兵權,要求留在京中任職。而當朝廷一旦有難,讓其復出,他也毫無怨言,馬上去赴任,而且從不提條件。

另外,郭子儀謙遜大度,有容人之量,從不仗勢壓人,而且還經常替別人考慮。史載,郭子儀「每見客,姬侍滿前,乃聞盧杞至,悉屏去。

因為盧杞長得醜,怕姬妾們嘲笑他,就非常貼心的屏退姬妾。就算是對待仇人,郭子儀也能一笑了之。

他父親的墳墓被魚朝恩派人損毀,為了大局他以一句「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輕輕帶過,連魚朝恩都被他的大度感動了,以後不再找他麻煩。

正是憑藉高情商,郭子儀得到了各色人等的敬重、喜愛,真正做到了「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而李光弼個人的智商上可以超過他,但情商卻不如郭子儀,這也是他無法進入朝堂的原因。在為人處世方面,郭子儀更勝一籌。

七、兵書戰策雖然郭子儀沒有留下兵書戰策,但是他在朝廷發表的奏章中展現了自己的見解。而李光弼則留下了幾本兵書,比如《將律》、《統軍靈轄秘策》以及《李臨淮兵法》等。

從這一點看,李光弼在兵書戰策方面更勝一籌。

八、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兩人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可以從「醉打金枝」這一典故中看出一二。

郭子儀歷仕四朝,到了德宗李適登基時,直接尊郭子儀為「尚父」,這是與諸葛亮同等的待遇。而李光弼雖然李亨評價他:「為廟堂之寶臣,成軍國之重任。

但在評定平亂功臣時,卻只將他列為功臣第二等的次等。需要你是將你捧上天,不需要時才是真實的地位。

彙總來說,郭子儀在名氣地位、為人處世、個人武力、君王心中地位方面領先,李光弼則在戰績、戰略戰術、兵書戰策方面技高一籌,功績和治軍方麵兩人不相上下。

「安史之亂」平定的爆發與平定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爆發於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玄宗天寶年間,也被稱為天寶治亂。該事件由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位節度使領導的叛亂所引發。這場叛亂震驚了整個國家,導致了長達八年的戰亂和政治動盪。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唐朝內部的政治腐敗和社會矛盾的加劇。在唐朝晚期,宦官勢力日益壯大,越來越...

安史之亂是咋亂的?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

安史之亂到底有多可怕

安史之亂到底有多可怕?史上最血腥的叛亂?哈佛大學的史學教授史蒂芬平克曾用乙個圖表統計了歷史上 人口比例最高的18次戰爭,結果竟然驚訝地發現,如果按照全世界人口比例換算,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不是人們印象中的一戰和二戰,反而是乙個在全球範圍內鮮有人知的安史之亂。七年戰亂讓唐朝戰爭死亡人口高達3600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