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 火坑

2023-10-30 01:05:18 字數 1837 閱讀 7146

在南方,通常将烧柴火的坑称为“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称“火铺”。火塘则是在房屋**或某个角落挖一个小坑,是在房内用土铺成的约1平方米面积。以前,火塘裏立有三块石头,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都改用铁三脚架。燃料为木柴四周用砖石等材料砌成低矮的墙体,终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而灶膛(柴灶)是在灶台上用砖石等材料砌成的一个坑,烧大锅子,同火坑是有所区别的。

在湘西南边陲,越城岭山脉西北部,雪峰山脉东南部结下了座座一脉相连的小山峰,这些山峰不高,海拔不过三四百米,这比起珠穆朗玛峰,简直没有值得我任何骄傲的理由。然而,山下一带那里有常催我灵感爆发,激我热血沸腾的风土人情,那里有我梦牵魂绕的火坑。

家家有柴灶,户户有火坑。走进我们山村任何一户人家,你都可以看到一个个黑色的柴灶,一口口用来盛灰烬的火坑。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柴灶是用石灰、岩浆泥和砖石打成的,而火坑四周以青石和三根大木头做框儿砌成,内安置一个铁三脚架构成火坑。

湘西南的冬天是严寒的,一阵阵如刃的北风在田野里肆虐,那些躬耕的山里人冻得浑身发抖。可是,只要一回到家里,只要往火坑旁的长凳上一坐,身儿、心儿就立即感到暖洋洋的,仿佛一个踏雪归来的孩子赴进了母亲的怀里……

在北方打工的伙伴们说:“出门在外,想的便是坐在家中的火坑边,喝一碗又热又辣的酸菜汤。

一个火坑,就是一个家。在湘西南人眼里,火坑里的火乃家火,火儿不断,人丁兴旺。它演绎着湘西南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在我的童年,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加之差不多每年都要遇上涝旱灾,因此我家火坑每日只生两次火,即早餐煮红薯,中餐做掺有红薯的稀饭。一到晚上,我与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坐在火坑边,肚子饿得“咕噜”地叫……

有时,母亲看我们饿得实在挺不住了,便从翌日的早餐里匀出一根红薯,埋进火坑,待红薯煨熟后再分给我俩。于是,每到傍晚时分,我俩便早早地坐在火坑边,等待着那半节香甜的红薯……有一次,弟弟贪心,多吃了我的份儿,于是我与他扭打起来了。

结果他不小心,一只手插进火坑里,顿时烫得他的手儿冒出一个个水泡来……看着"哇哇"尖叫声,母亲走过来狠狠地给了我一记耳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村上最难做人的就是母亲这样的女主人啊!

如今,湘西南人经过快四十年的田土责任承包,已过上了殷实富足的日子。昔日一天两餐的拮据生活已成为历史。如今,家家户户的火坑上都装上了烘烤架,架上一年四季挂满了肉块和鱼儿……

三十的火儿,初一的灰。"这是一句古老的俗语。我成年后的一个大年三十,我终于读懂了这句俗语。这除夕一天,火坑里的火从早晨生好后,母亲便守在火塘边,不断地往灶口添柴;尤其到了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着年饭,喝着酒儿,嗑着瓜子……

那火苗在火坑里"噗噗"地响着,欢笑着,仿佛在祝贺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火、甜美而幸福。到了夜半三更,当我们兄弟姐妹即将**睡觉时,母亲便用锯木灰和树叶将火坑盖住,将烟囱拉开,于是火坑里的明火变成了烟缕,沿着烟筒飞到屋外去了。

这时,火坑的火儿依旧未熄,一直燃到正月初一早晨。黎明时分,火坑里的灰烬已堆得满满的,按当地习俗,初一的灰是不能扫地出门的,于是母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灶口和火坑的灰弄到灶旁的旮旯里,那灰儿堆得越高,母亲就感到越高兴,因为在她看来,灰儿象征着过去的日子。在她心里,过去的一年,日子过得多么红火哩!

作者/黄少)

end)

乡土散文 凉粉挑子(散文)

暑热那几天,突然记起童年时走在乡间的凉粉挑子。那个时候,乡间走村窜户售卖的挑子本来就少,一副凉粉挑子,几十年都没走出我的心田。凉粉,是用绿豆 碗豆或狗食豆做的。这些原料在乡间有的是。只不过不同豆子做出来的凉粉品相各有千秋。绿豆粉筋道呈莹莹的绿,一刀下去,像是切开一砣温润的玉 碗豆粉则呈乳白色,割一块...

乡土记忆散文 扁担

只要是在乡村,无论哪个地方的乡村,扁担都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搭档。在农村住得久了,扁担就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它不仅仅是以一种工具而存在。有了扁担,就有了水,有了水,才有了生活。扁担除了可以挑水吃,同样也可以浇菜 浇庄稼。当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扁担在农人的手中显得格外醒目,它由一根坚韧且富有弹性...

乡土记忆散文 沂蒙山炒鸡

小时候,一年到头吃不到肉。但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却总少不了一道经典美味 炒鸡。中国有句老话 无鸡不成席,尤其是炒鸡,是我国最传统的乡土美味。当时记得很清楚,那炒鸡的独特香味,总是远远地就能嗅到,让人垂涎欲滴,那是我童年记忆最香的味道。吃鸡,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也有信仰的成分在里面,所以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