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碳为目标,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该如何建设?

2023-11-15 11:49:34 字數 4282 閱讀 6516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绿色金融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推动可持续投资、环境改善计划、绿色技术发展和制度改革,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稳健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新时代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兴金融业务形式,绿色金融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新尝试,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省级跨区域绿色金融协调发展试点实现了绿色金融改革体制的重大创新。

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现了因地制宜的包容性绿色发展。

迎接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多数国家共识。《巴黎协定》出台至今已有195个国家签订,全球50多个国家已先后实现碳达峰。

相较于中国,国际社会在绿色金融领域起步更早,在宏观制度建设、绿色金融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众多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

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部分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已较为完善。如表3所示,各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战略性设计与行动。

如英国侧重于市场调节机制与激励政策,将推进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等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与税收调节、设立绿色**、投资银行等金融举措相结合,通过融资惠利鼓励绿色项目的成长。

欧盟则是将明确顶层设计规划放在首要位置,随后出台相应一系列建议性政策保障决策以及减排方案,勾勒出未来的发展路径和阶段性目标,激励企业及金融机构投身绿色金融转型实践,为实现碳中和指明了方向。

而美国**重点从司法角度出发,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充分强调相关主体的环境责任落实,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等国际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表3 部分发达国家绿色金融战略性设计与行动。

资料**: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金融、作者整理。

为加速经济社会系统低碳转型,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绿色债券工具,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市场资讯平台数据统计显示(见表4)。

2023年至今,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高速增长,2023年尤其迅猛,速率高达75%。截至2023年底,全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

认证气候债券累计发行量达2100亿美元,其中,美国、中国和法国成为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市场。

表4 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变化(2015—2023年)

数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

不同于我国对于绿色项目较为模糊的层次划分,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主要有两个明晰的绿色债券标准(见表5),为绿色金融发展的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5 绿色债券标准gbp和cbs

资料**:作者整理。

绿色产业往往具有风险高和回报低的特点。为此,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结合自身国家特色开展了多方面创新式绿色金融探索(见表6),助力绿色金融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同步实现。

表6 创新式绿色金融探索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金融机制及服务,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能耗节约型、资源清洁型产业,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助力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针对绿色金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应根据区域特色及发展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协调公共财政措施辅之以税收等调节方式。

提升高发展水平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帮扶作用,充分释放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潜能,通过不断帕累托改进达到整体最优效果。

同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及法规,从污染防控、新能源开发、碳金融市场建设、减排目标落实等角度出发,统筹一体化战略部署,立足国情,探索可持续金融发展路径。

在出台相关绿色金融制度方面,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优化:

首先,鼓励地方**、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学术研究团体等相关主体参与到绿色金融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加强各个机构间协同联动作用,提高制度系统性及精准化水平,其二,扩大金融产品及绿色项目的覆盖范畴,目前我国针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传统产品的制度较多,新兴产品及项目的规范化程度低,新兴市场发展缓慢。

应及时跟进市场动态,修订相关制度,扩展绿色金融体系覆盖面;其三,完善绿色金融整体运行机制,加强政策举措引导、激励措施推动以及监管机制约束。

其四,健全违规惩治机制,完善赔偿追责制度,保障实施质量。

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框架、绿色债券标准、碳交易规则等国际接轨,规范绿色金融业务,明晰绿色标准界定。

同时还可以有效吸纳国际资本流入,扩大我国交易市场规模及国际收支顺差,增强我国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应积极完善绿色金融定价体系、评级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和数据库系统,完善中介体系,提升市场规范程度。

止因系统或标准不完善造成投资者对高污染和绿色行业的风险认知偏差,流失绿色偏好资金。

此外,应将风险建模和管理纳入绿色金融体系之中,进行全面的环境压力测试,落实环境事故责任机制。

在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完善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降低数据信息壁垒,提升资产收益性和安全性。

针对我国目前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区域异质性及过程繁琐、标准不一等问题,应统筹各方,在全面认知我国市场定位的前提下,结合市场运行状况。

建立一个重公平、强信誉、高透明、齐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帮助投资者及时识别风险并为其定价。针对某些特殊行业,可在信息披露大框架下结合行业特质进行微调。

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严惩“两高一剩”企业“漂绿”行为,防止监管真空地带的出现。

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应严格遵照“负面清单”管理思路,完善重点领域“黑名单”管控。绿色金融机构在放贷后应实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敞口,完善预警机制。

在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借助科技力量,融合数字金融技术,实现绿色金融及碳产品的智慧赋能、量化评估和货币化衡量。

根据市场布局,本着由易至繁的原则,逐步打造原创性绿色金融工具及衍生品,提供更多的市场风险管理和套利工具,在项目市场、自愿排放市场和配额市场基础上建立基于碳排放的信用工具交易市场。

同时,应积极探索产品功能开发,改善配套机制欠缺和种类形式单一的现状,补齐短板,刺激绿色投资需求。产品创新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对于碳汇储备丰富的地区。

可通过开发碳排放现货、远期、**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碳汇**,以及将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份额等方式,探索绿色金融新实践,扩大碳融资渠道。

双碳愿景下,应大力推进绿色文化建设,引导群众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投资者及各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吸纳绿色资金入市,扩大市场规模。

同时,应努力优化绿色金融服务,鼓励多渠道差异化绿色融资,根据客户风险偏好、理财目标等需求,匹配合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创造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服务体验,增加受众面积,赋能绿色金融。

“双碳”目标下,如何拥抱绿色发展 绿色之问

锅炉嗡嗡作响,高温向外扩散。这是广州增城一家汽车厂商的公辅能源车间,从这里输出来的水 电 气,维系着整个生产车间的正常运转。公辅车间一般坐落在最不受关注的角落,相比生产车间数字化改造 焕然一新 的效果,公辅车间甚至有些 灰头土脸 蘑菇物联技术 的工程师们给设备装上传感器,再通过ai算法控制设备运行,...

顺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麦加芯彩助力风电产业发展

受益于碳达峰 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和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迅速提高,未来新增风电设备涂装需求与维护需求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双碳 目标对我国电力结构优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新能源在 双碳 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核心支撑的引领作用,风电等新能源的占比将得到提升。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

“双碳”目标下,纺织企业绿色供应链,如何保证无污染?

纺织企业绿色 链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纺织企业绿色 链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纺织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出口量逐年提升,企业综合能力也不断发展,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成为实现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研究表明,近年来纺织业碳排放量虽在逐年下降,但无法摆脱能量消耗大 能源依赖性强 碳排放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