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思想是对中国社会的棒喝?

2023-11-29 05:55:10 字數 1211 閱讀 7595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九百多篇杂文当中,其中既包括社会思想,也包括文艺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等,其触角几乎遍及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闪光的思想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救救孩子”是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发出的震聋发聩的声音。鲁迅认为,在旧中国,穷人的孩子挣扎在死亡线上。阔人的孩子养尊处优,娇声娇气。中流家庭对孩子或者任其跋扈,或者终日呵斥──这样的家长,只不过是製造孩子的机器,而不能称其为人之父母。鲁迅指出,新时代合格的父母,应该以无我的爱为后起新人而牺牲,给孩子以理解和指导,使他们具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鲁迅设计绘製的《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早年有一篇关于面子问题的谈话,题为《面子及闸钱》。后来又写了一篇《说面子》,收入《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好面子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有外国人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但在中国,所谓有没有面子,跟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伦理观念及所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因此“有面子”或“丢面子”往往因人而异。鲁迅认为要面子是好的,但如果仰慕虚荣,不敢正视现实,使“面子”成为一种善于变法的“圆机活法”,“要面子”跟“不要脸”就会混同起来。比如有一个绅士四大人呵斥站在他门前的小瘪三滚开。小瘪三反以此为荣,四处向人夸耀,说:“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私塾里背对先生背书的学童。

2023年,鲁迅在《坟‧看镜有感》一文中,提出了要以汉唐气魄,放开度量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见解。后期,鲁迅针对中国一向奉行的闭关主义,更鲜明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所谓“拿来”,首先要求放开度量,放出眼光,积极引进,其目的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2023年8月,27岁的鲁迅在《河南》月刊第7号发表了文言**《文化偏至论》。文章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大意是:在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中要稳操胜券,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好。他当时认为,“立人”的重要途径是“尊个性而张精神”。“尊个性”就是要尊重不同人的人格和价值,既发扬自己的个性,又同样尊重独立特行的他人的个性。这是我们民族获取永不枯竭的创造力的根本保证。“张精神”就是不要因物欲蒙蔽而熄灭了内心追求真理的光芒。

鲁迅与现代社会 思想的传承与教育的挑战

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作品成为多代人的共同记忆。然而,在世纪的今天,中国已崭露头角,进步神速,似乎越来越多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从而催生了 去鲁迅化 的潮流。这引发了广泛的争论,让我们深入 这一话题。当代大师的看法。对于鲁迅的 粉丝 来说,他仍然是伟大的...

鲁迅与闰土 友情 社会与思想的交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古训深刻地表现了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乡愁。即便是大文豪鲁迅,他也不例外。回到故乡绍兴后,鲁迅面对儿时的伙伴闰土,内心涌起了复杂的情感。为何鲁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尽管他已经功成名就,这个问题涉及到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性的原因。金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鲁迅心怀着纯...

文学的未来 鲁迅与现代社会的对话

在这个商品化的世界里,文学是否也应该成为一种消费品,随市场需求变动而随意删减改动?去鲁迅化 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鲁迅的作品在教科书中逐渐减少,引发了对文学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随着时间推移,鲁迅的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比例逐渐减少,政治性的杂文和带有阶级性内容的文章相继被剔除。这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去鲁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