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鉴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023-11-26 22:45:04 字數 1237 閱讀 1256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末期。安禄山“渔阳鞞鼓”敲响的前夜。也就是盛唐时代最后的时刻。在皇帝李隆基、权相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贵的眼中,强大的唐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危机即将爆发,而这种危机就是他们一手造成的。这首诗所阐释的,就是危机的内生原因之一。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困居于长安十年,在他的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他的心中仍然怀有天下苍生。

诗的前四句,像口诀,像窍门,说的是一个基层官兵都知道的常识。作战队伍要强悍,士兵 要勇敢,要开动脑筋,扬长避短,用强弓,射长箭,射取战马,擒拿首领,这样就可以克敌制胜。这显然是前线士兵在历次战斗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唐军将士正意气风发,骑着骏马,手挽硬弓,挥舞尖利的兵器,横跃战场,奋勇杀敌。显示的是百战强兵的智慧和军威。

那么作战取胜的目的是什么呢?

杜甫认为,强大的军队是为了保卫***卫国戍边不是为了滥砍滥杀。战争的目的是阻止战争,都应该以制止敌人侵略为目的。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穷兵黩武作为强大的象征。

杜甫的观念超越了时代,直到现在仍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纵观全诗,杜甫并不是反对战争,反对杀伤,他反对的是没有克制的战争,反对的是权贵们因为好大喜功随意发动战争,反对的是滥杀、**

然而,杜甫的这种观念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他们只看到了战争带来的荣耀和利益,却忽视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无疑是一种悲剧。

写下这首诗后不久,大唐盛世戛然而止,大唐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已经预见到了一切,以他的诗笔大声疾呼,可惜在当时却没有人重视他的意见。

之后杜甫因为战火而四处漂泊,妻离子散,穷困潦倒。

杜甫的这首诗虽然讨论的是战争取胜之道,但是内里却透露着杜甫心系天下苍生的仁厚。

而这种仁心存在于杜甫的诗篇之中,正是打动我们读者的地方。

唐诗品鉴《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从小学时就背熟的一首唐诗。唐代河中府的一处高阜上有一座鹳雀楼,这座三层高楼自古以来便是登临胜地。唐代诗人纷纷在此题咏,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而 登鹳雀楼 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首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仿佛看到了一轮红日缓缓沉入连绵起伏的群山...

解析“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的意义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出自中国古代的典故 战国策 齐策四 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孙膑的故事。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强调了在面对问题或挑战时,应该抓住最重要的关键点先行解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次战斗中,齐国遭到敌军的偷袭,孙膑提出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的战略原则。并立即实施,成功擒获了敌军...

唐诗品鉴 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朝诗人孟浩然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李白 杜甫这样的唐诗大家是他的好友。做过 的张九龄很赏识他。但是孟浩然一生也没有做过官。因此他的诗主要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春晓 就是这样的一首小诗。一开始读的时候让人觉得平淡无奇,但是反复诵读,就又会觉得诗中别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