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新时代中国调研行 黄河篇 草原增绿 牧民增收

2023-11-15 14:35:17 字數 1560 閱讀 8368

初冬时节,甘肃玛曲的广袤草原宁静而祥和。遥望远处,雪山连绵不断,在湛蓝的天空中勾勒出一道银色的边缘。黄河,在这里掉头向西北,创造了绵延数百公里的壮丽弯曲。在玛曲县的草原上,马场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旦增久美正忙着喂养牦牛。

这个养殖基地内设施齐备,拥有现代化的牛棚、育肥间、恒温水槽等设备。旦增久美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待出栏的牦牛。下个月,我准备再购入一批牦牛,等到年底,等到市场**好的时候出栏,能够卖个好价钱。”

玛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它的名字在藏语中意为“黄河”。玛曲在黄河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占地560多万亩的玛曲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沼泽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

旦增久美来自玛曲县赛祥村,他的家族世代放牧。他回忆道:“以前,每家每户都养牛羊,而且大多数村民的草场都位于湿地保护区内。传统的放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草场质量下降,牛羊生长缓慢,而且无法以好***

玛曲县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当地曾面临草原沙化和退化、草畜不平衡等问题。

多年来,甘肃省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玛曲县已经累计核减了110多万个羊单位的超载牲畜,实施了禁牧休牧、恢复草畜平衡的草场面积达到了1280多万亩,累计支付了超过45亿元的草原生态奖补资金。

玛曲县通过轮牧、休牧等方式推行草畜平衡,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探索了高原畜牧的新业态。玛曲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东知布介绍说,玛曲县重点打造了半舍饲现代化养殖的“万头牦牛”和“万只藏羊”养殖基地,推行了“半舍饲”和“补饲”的科学养殖模式,引导牧民改变传统的低产放牧方式。

东知布说:“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对草原的破坏较小,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牛羊集**栏导致***的问题,实现了草原的增绿和牧民的增收。”

旦增久美的养殖基地是玛曲县第一家采用半舍饲养殖方式的牦牛养殖企业。这个养殖基地由**出资建设,拥有现代化设施,可以容纳近万头牦牛进行冬春的半舍饲养,夏秋时期进行放牧。这个养殖企业还带动了当地的4个家庭牧场和2家合作社采用相同的养殖模式。

旦增久美说:“现代化的养殖方式不仅有益于生态修复,还提高了牦牛的繁殖率。过去,一头牦牛需要2到3年才能繁殖一次,而现在每年都能繁殖。”

在养殖基地附近,有一家牧民合作社,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博士后景小平和他的团队正在为牦牛投喂精确配比的饲料。从今年7月开始,这个团队一直驻扎在草原,优化饲料配方和养殖技术,以降低养殖成本。他们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为玛曲的合作社、牧民和养殖场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

为了确保牧民在减少牲畜数量的同时不会减少收入,玛曲县筹措了超过150万元的奖励资金,引导养殖户逐步改变出栏方式,实现全年均衡出栏,以持续巩固草畜平衡的成果。目前,已经发放了43万元的奖励资金。与此同时,借助畜产品龙头企业,玛曲县通过订单销售等方式,开拓线上线下市场,拓宽了牛羊肉的销售渠道。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有助于草原的恢复,还提高了牧民的收入。现代化养殖方式为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收获了积极的经济效益。玛曲县的草原逐渐绿了起来,牧民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这一切都为乡村振兴蓄积了动力,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 黄河篇丨黄河大桥见证黄河之变

新华社银川月日电 题 黄河大桥见证黄河之变。新华社记者刘海。从年叶盛黄河大桥建成,到宁夏中卫下河沿黄河公路特大桥即将通车,多年间,多座黄河大桥结束了人们只能靠船渡河的历史,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路网更加畅通 交通节点连接更加紧密。即将于年内通车的中卫下河沿黄河公路特大桥。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供图 大...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 黄河篇 黄河岸畔“绿能”涌动

地处我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的甘肃省兰州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黄河上游的重工业基地,黄河干流兰州段绵延多公里,多万群众依水而居,许一泓清水入河,守护黄河安澜,兰州责任重大。曾几何时,兰州产业结构偏重,以石油炼化 烟草 冶金等为主的 油烟经济 一家独大。近年来,当地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 黄河篇丨黄河岸畔“绿能”涌动

新华社兰州月日电 题 黄河岸畔 绿能 涌动。新华社记者王铭禹。地处我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的甘肃省兰州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黄河上游的重工业基地,黄河干流兰州段绵延多公里,多万群众依水而居,许一泓清水入河,守护黄河安澜,兰州责任重大。曾几何时,兰州产业结构偏重,以石油炼化 烟草 冶金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