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因何忧国忧民?

2023-11-29 05:55:10 字數 1291 閱讀 5333

杜甫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君与国原本难以割裂。早年杜甫曾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来比喻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如同葵菜和豆叶天性向阳,不能改变。但是杜甫决不是愚忠,出于对昏君庸主的失望,他曾以极其不恭的语气讥刺肃宗信任宦官,惧怕张皇后:“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他对于唐代宗的昏庸更是愤慨:“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批评皇帝不能起用贤人,恩泽虽多,百姓的灾难却更深重。可见,当君主的行为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杜甫是将爱国和忧民置于首位的。

西安杜公祠内的杜甫画像。

盛唐文人普遍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杜甫从盛唐的时代潮流中,汲取了进取积极的精神,很早就以宰辅自许,以天下为己任:“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屡屡歌咏凤凰:“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凰台》)凤凰象征国家的太平祥瑞,诗人愿意用自己的心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为国家中兴、解救苍生,诗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杜公祠内碑廊。

虽然杜甫一生潦倒,但始终执着于关怀现实政治,思考关于国家命运的大问题。例如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塞芦子》、《悲青坂》等诗篇,为自己不能在战乱中向朝廷献上良策而无限忧虑。在《北征》中,他分析了朝廷向回纥借兵必然会带来的隐患。在《宿花石戍》中,他焦虑地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流落到夔州时,他还借《寄柏学士》诗,请求在位的**们以百姓的安居为念:“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成都杜甫草堂之少陵草堂碑。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现实,可见杜甫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杜甫身处乱世,战争和流亡所带来的惨况,强烈震撼他的心灵。因此,在他许多诗里,表达了对战争残害生命的愤怒和谴责。《悲陈陶》一诗记述了公元756年宰相房琯在陈陶斜的一场败仗。诗里描绘了血流成泽、尸横遍野的场面,指出无数生命仅因主将的失误,便如此轻易地毁于一旦。这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唐军惨败、叛军气焰正盛的形势,而且以典型的画面突现了战争的残酷。杜甫的心从未因熟视丧乱而变得麻木,他的痛切悲苦之词,使千载以后的读者,仍能为他那充满人道精神的仁爱之心感愤流涕!

时光之悲与国家之忧 杜甫 登高 诗意解读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 登高 诗篇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与国家动荡的沉痛思考。其中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句诗,更是表达了他深沉的悲伤与感慨。时光匆匆,如同奔腾的江河,带走了青春的容颜,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杜甫用 万里悲秋常作客 描绘了这幅时光流逝的图景。悲秋,自古以来便是诗人抒发哀伤之...

杜聿明 忧国忧家,一生坎坷

杜聿明 忧国忧家,一生坎坷。年月日,中国失去了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杜聿明,享年岁。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的忧国忧家之情永远让人铭记。杜聿明,陕西米脂人,年出生,年轻时聪颖过人,毕业于榆林中学后,与同乡曹秀清成亲,开始了将近年的美满婚姻。曹秀清在他的支持下接受新思想教育,而杜聿明则进入黄埔军校,成...

蒋介石 忧国忧民的离故乡的心

蒋介石,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统一了 的国家,领导国民 进行了漫长的抗战,但也最终沦为失败的代表,流亡台湾。然而,在他坚守的台湾岁月中,内心对故乡的思恋从未减弱。蒋介石是一个念旧的人,他的思念之情表现在各个方面,从食物到衣着,甚至家居用品。对于他来说,这些物品不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对故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