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句《道德经》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2023-11-03 10:53:04 字數 1082 閱讀 8679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出自《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这一章讲的是《道德经》对刑法的意见。共有两句,今天这一句讲的是设立刑法的前提以及目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那么以死刑来威胁有什么用呢?正常人都是怕死的,但是在两种情况下正常人也会变得不怕死。第一种,活下去比死还痛苦。很多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人就是长期感到精神上的极度痛苦而主动求死。第二种,死了比活下去的价值更大,例如为了维护信仰去死就值得。也就是说,当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的时候,设立死刑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如何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呢?比如,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愉快。就不会因为痛苦而求死。《道德经》的信仰是道。如果天下人都悟道修德,统治者用道来治理,一切按照规律而运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为了维护道而牺牲自己呢?这就引出了下一句。

若使民常(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如果能让老百姓都能畏惧死亡,也就是说如果大道得已弘扬,老百姓生活幸福,那么正常人自然就都会畏惧死亡了。到了那个时候,如果还有为奇者。奇的意思是诡异不正,为奇者,就是不走正路走邪路的人。我把这些为奇者“执而杀之”。执字的古字形像用刑具将一个人的双手铐住。本义就是捕捉、捉拿。我将这些为非作歹的人捉拿归案,明正典刑。其他人哪个还敢胡作非为呢?

道德经》认为,在建立死刑这样严酷的法律之前,需要先实现良好的治理,让普通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刑法才会有威慑力。然而无论多么祥和的社会,都会存在一些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的存在就是对他人的威胁。刑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惩处这些人,同时威慑普通人。

这就是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

每天一句《道德经》圣人被褐而怀玉。

每天一句《道德经》知不知 尚矣 不知知 病也。

每天一句《道德经》知不知 尚矣 不知知 病也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出自 道德经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 尚的本义是高,古时与上下的上通用。所以尚的本义是最高境界。知不知,历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也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第二种解释,知道,却以为自己不知道。应该采取哪个解释为好呢?需要对照下一...

每天一句《道德经》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出自 道德经 第七十三章。勇和敢都有有勇气,有胆量的意思。但勇更偏重于勇气,敢更偏重于胆量。勇字有两种写法,第一种下面是力,代表力量。说文解字 有云 勇,气也。气就是贯穿于天地之间和人体内的能量,代表力量。第二种...

民国大师,一人一句经典!

大师,一人一句经典 杨绛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钱钟书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徐志摩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