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 追忆我的奶奶

2023-11-02 13:35:03 字數 3150 閱讀 9073

我的奶奶2023年(**六年)出生在山西静乐丰润镇,李姓大户人家。

奶奶去世迄今16年了,但我对她老人家至今印象深刻。

和蔼可亲慈祥的面容,用一根簪子将发髻盘在脑后,棕色头巾围盖的帽子,智齿(嗓牙)的全部脱落使本来干瘦的小脸向内明显凹陷,藏蓝色的长大襟上衣,被封建残余夹裹(逼迫)的三寸金莲支撑着大概一米六五的瘦弱身躯。

最特别的是那双很小很小的脚,用一条白色的织布一圈一圈地裹起来。再把裤腿用黑布带缠紧扎好,缠起的裤腿和不到三寸的弓鞋是奶奶的标配,走起路来颤颤巍巍。

这一切都是沧桑岁月和世俗尘埃所赐。多少年之后,我的记忆还定格在奶奶的这一形象里。

奶奶是个受过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老人。

除了和家人、邻里关系处得十分和谐外,奶奶还经常教导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孩子们:

做人做事都要讲良心,一定要修好,爱护生命。要积德行善,凡事都有因果报应,不要做坏事。

奶奶的谆谆教诲,我至今仍铭记于心。

奶奶是个孝顺淳朴的好儿媳。

听奶奶讲,她十五六岁嫁入我们杨家。先辈在后板岔村干沟开荒种田起步,后来杨家是马坊镇当地很有名的“财主”人家,与她们李家相比可称为门当户对。

曾祖母生有爷爷一个儿子。奶奶过门后,伺候婆婆的活儿自然而然就落到奶奶的肩上。这也是那个时代好多大户人家儿媳妇的“专利”,我们杨家也不例外。

每天除了为一大家人(当时除了本家的人外,还有常年雇佣的长工10人左右)生火做饭、织布洗衣和烧茶倒水等生活起居服务外,作为新媳妇儿的她,还要承担对婆婆起居的照顾,奶奶就这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守着儿媳妇的本分,与婆婆和睦相处。

奶奶是个善良贤惠的好妻子。

她和爷爷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非常有缘。奶奶的小名叫“辫子”,过门后爷爷给起了“正规”的大名叫李慧。

解放后爷爷的身份被划为“地主”,他们在村里好像低人一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非常低调。

父亲五岁那一年,因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的到来,大姑被送邻村亲戚家暂时寄养,其余一家人全被村公房看守员关押在马坊镇村王红孩家的一间黑暗的西房里,禁止出门。

一天只给吃一个带皮土豆,晚上只能在地上铺一些莜麦秸秆草枕着石头睡一会。从此过着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苦难日子。

后来,爷爷凭着自己的聪慧好学当了教师,常年外出,所以家里的生活琐事、抚养子女等重担,无疑只能落在善良贤惠的“小脚”奶奶肩上。

在那个极度困难的年月,尽管物资极其匮乏,粮食十分短缺,生活异常艰难,奶奶还是想着法子让一家九口人填饱了肚子。奶奶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是可想而知的。

奶奶做饭的手艺特别出众,能把有限的食材做到极致。饭菜虽然简单,却能做到有滋辣味。

奶奶,您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然而,您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依然清晰地印记脑海,往事历历在目。

儿时的记忆里,奶奶是个讲究人儿。

和农村别的老人不一样,奶奶爱干净,她总是头发一丝不乱,衣着整整洁洁。虽着粗布旧衣,却收拾得利利落落,啥时候看见她,都是清清爽爽一老人。

奶奶也不像别的老人那样爱唠叨,她总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言,直到八十多岁也是如此。

那是2023年,我要结婚了,奶奶和母亲为我做准备结婚的被褥。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梳棉花的机器,做棉衣、被褥用的棉花主要靠手撕。

撕棉花是一项漫长的、枯燥乏味且细致的脏活儿,虽然不算重体力,但奶奶一坐就是半天。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地忙碌着,期间偶尔停下来,抽一支烟或半支烟歇一会儿。

奶奶身上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会给家人和邻居治眼睛(舔眼)。

比如眼睛里进异物或小飞虫啥的,她舀半瓢子凉水漱口后,用手把眼皮挤开,舌尖伸入眼睛,几经周折后,眼睛异物出来就可以睁开眼睛,真是“手到病除”。每次她总是那么做,乐此不疲。

奶奶经常会从自己常年用小锁头紧锁的箱子里拿出一点好吃的让我品尝,有干硬的月饼、罐头、蛋糕,有时也会有满身皱褶的梨等水果,在青黄不接时也会有几块冰糖。

我忘不了,八几年过年的时候,她把钱包(其实就是用几个旧手绢一层层包起来的一些零钱)从里面的衣兜里翻出来,然后给了我一元压岁钱。

还记得小时候不听话,因琐事经常挨母亲的打,小脚奶奶就会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全力相救于我,奶奶就是我儿时的“保护伞”。

奶奶的一生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她靠一己之力养大了四个子女,又用满腔爱心带大了孙辈。她用品行赢得了家人的尊敬,收获了村里人的爱戴。奶奶是我人生中力量的源泉,何其有幸我有这样一位奶奶,让我的童年快乐无忧。

奶奶是个勤劳节俭的好母亲,勤俭持家是奶奶一贯的生活作风。

爷爷于2023年去世以后,奶奶基本上长期在县城二姑家生活,到每年秋收季节回来叔叔家,力所能及地帮着做些家务活儿。

奶奶九十岁那年(2023年),不慎在二姑家地板上摔倒,导致大腿骨骨折,从此长卧病榻,直到农历2023年9月13日5时离开了我们,也算寿终正寝了。

此生遗憾的是,因忙于工作未能回老家送老人家最后一程,未能参加奶奶的葬礼。

所以我现在想起奶奶的一些事情,就会思绪万千,就像看到了秋天。秋天的静穆,秋天的干涩和秋天的呻吟……

她对我最大的影响也是两个词——慈悲和善良。

借用龚自珍的一句诗来形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敬给我的奶奶,敬给天下所有人的奶奶。

奶奶的一生平平淡淡、实实在在。虽然没有过大富大贵,但也经历了儿孙满堂,享受了天伦之乐。她像一只蚕,为我们家吐着绵绵的细丝;更像一盏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这个家,也照亮了孙儿孙女们成长的路,为我们家族默默地放射出全部的光芒!

我们将恒久地感谢和怀念您。

草于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end——#乡土散文#

作者简介

杨书立,男,山西静乐人,化学工程师。就职于青海某盐湖行业,从事盐湖化工研究、氯化钾生产和管理工作,成果获公司优秀科研项目奖,曾在省市刊物发表多篇科研**。也是文学爱好者,已在纸媒《中国五矿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五矿盐湖之窗》内刊、网络***发表诗歌、散文、杂文八十余篇。

本文编辑

他乡读书人。

声明: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乡土记忆散文 扁担

只要是在乡村,无论哪个地方的乡村,扁担都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搭档。在农村住得久了,扁担就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它不仅仅是以一种工具而存在。有了扁担,就有了水,有了水,才有了生活。扁担除了可以挑水吃,同样也可以浇菜 浇庄稼。当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扁担在农人的手中显得格外醒目,它由一根坚韧且富有弹性...

乡土记忆散文 农家饭

小的时候,并不喜欢吃农家饭,因为饭菜太粗,也不好吃。但后来长大了,上了学,得知自己出生于农村,不吃也要吃了。农家饭做法很简单,炒菜只用最基本的佐料,酱油也是县里酿造公司生产的那种大桶酱油,盐是大疙瘩盐,像现在的冰糖一样。到现在,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拿着瓶子去打酱油,拿着盐袋子买盐的趣事。农家饭虽然不好吃...

乡土记忆散文 玩炮子的孩子

年代初期,每逢过年,炮子就成了农村孩子必不可少的玩意。炮子很便宜,一毛钱一百个,炮子很小很圆,还不如小纽扣大。男孩子喜欢炮子,一砸一个响。但炮子是危险品,经常引发着火事故。卖炮子的是一层一层放置的,一层约有一千多个,卖的时候需要剪开,一般以一百个为单位 村里的经销点都卖炮子,炮子虽然危险,但是热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