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健康丨抑郁症,伸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魔爪”

2023-11-01 15:43:28 字數 2102 閱讀 5556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大家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青浦区融**与青浦区卫健委将联合打造一档面向广大青浦市民的卫生健康方面的访谈类节目。以访谈问答解疑的形式向青浦市民普及一些健康小知识、常见病的预防**护理等知识。通过专家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病例,进行详细解读,让市民关心的健康知识,在这档节目中得到解答。本期健康嘉宾:汪晓晖。

1、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什么样的?

与**抑郁不同,儿童青少年抑郁出现更为隐蔽,发生风险更高,是**的4-5倍,而且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加上孩子们自我觉察力低,容易被忽视。儿童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易怒,但儿童也可能表现出更像成年人的症状:悲伤、嗜睡、对曾经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和退缩、睡眠模式紊乱、感觉毫无价值或内疚,以及从事自我毁灭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自杀和自伤行为,青少年尤其如此。其他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愤怒,并经常表现为行动。

父母通常不知道他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抑郁,孩子也不总是让父母知道他们情绪低落;家长发现孩子患病,大多数从孩子宣布不上学开始。对于孩子情绪低落、易怒、无助无价值感、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和饮食障碍等躯体症状,家长往往缺少警觉和觉察;对于孩子出现作息不规律、沉迷手机、厌学、“懒惰”等表现,甚至有一部分家长会认为是孩子的行为问题,认为孩子“太作了”“太脆弱了”,少有家长接受并及时予以提供就医的。

另外,孩子们可能也会隐瞒这些信息,因为他们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让父母觉得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而感到难过。

2、如果父母抑郁,孩子也会抑郁吗?

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有抑郁症家族史(尤其是父母)会在某些方面使孩子面临抑郁症的风险,比如遗传易感性;抑郁症也会使父母无法以神经发育、安全感和自我意识所需的方式与孩子接触。此外,抑郁的父母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将他们消极的世界观或消极的解读方式传递给孩子。有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家庭出现抑郁的孩子,可能并不是生物性因素决定的,可能父母的积极情绪的社会化反应,可以降低抑郁发生的风险。

3、为什么孩子会抑郁?

由于儿童的大部分需求都依赖于父母,儿童抑郁的一个重要**是家庭中持续的动荡或严重的家庭逆境,如贫困、虐待或忽视,是显著的不良童年经历,它可以重置儿童的压力反应,因此即使是轻微的不安也会引发抑郁。失去父母或亲密的照顾者是儿童抑郁的另一个**,就像青少年失去重要的关系一样。

欺凌是一种虐待形式,会导致受害者抑郁。最近国内一项对青少年抑郁原因做调查时发现,遭受侵害是排在最前面的,包含身体和言语侵害。

发展和学习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并为抑郁铺路。儿童时期自由玩耍的减少是导致抑郁的另一个原因,它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重要**。现在我们孩子缺少团队活动,因为误解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含义,孩子们从学龄前就开始在不同的学习班转场,没有自由玩耍和属于自己的空间,失去学习的快乐。

在青少年中,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交**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女孩而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示他们感到孤独;他们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网络联系,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更少的时间与家长、朋友面对面交流。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人际交往的能力,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紧张,慢慢出现社交困难。

4、帮助抑郁症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以快速有效的行动为目标。亲子沟通的质量和家庭环境的基调都很重要。如果家庭中存在紧张关系,寻求解决和减少它们,必要时有些父母需要进行婚姻**。

1.让孩子知道你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他们并不孤单,当他们想说话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倾听的意愿。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感受,给感受起名字并加以区分,比如悲伤和孤独。了解别人的感受是采取补救措施的先决条件。这里家长必须注意的是切忌用一些大道理来替**解,这样往往会会把孩子想要沟通的大门关上。

2.父母也可以帮助发现并让孩子意识到消极的自我对话,这种自我对话会引发情绪的螺旋式下降。抑郁症的孩子碰到困难时,他往往会因为负性自动思维引发不快情绪,比如:同学经过自己时没有和自己说话,他就会想到“因为我不好,所以他不喜欢我”,出现了失落、孤独的情绪。平时我们帮助孩子要发现这样的消极思维,并且帮助孩子通过事实进行检验,事实上同学因为背书没注意到他,逐渐找到合适的替代思维等等。

3.合理的运动,比如和孩子一起散步或骑自行车有特殊的价值:它不仅可以对抗嗜睡,还可以为培养亲子关系提供机会,而且户外活动本身是有益的,可以让孩子暴露在阳光下,这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

*:绿色青浦。

面对青少年抑郁症,请用陪伴倾听代替指责!

随着时代进步,抑郁症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 文明病 之一。然而环境的变化不只会对成年人带来影响,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也更加需要被重视。许多家长认为成长阶段闹脾气是 正常的过程 导致容易低估孩子心理健康层面的需求,错过适当介入的时机。若孩子长期独自面对无处抒发的负面情绪,除了容易患抑郁症外,还可能出现 自伤自...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50 抑郁症患者来自在校学生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有超过 万抑郁症患者,其中 是在校学生。这个数字让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敲响警钟。在校学生为何如此容易出现抑郁症?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故事呢?据调查,现在的孩子在校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家长们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关注“心”健康,“湘”约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华声 全 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伍一帆。月日,医教童行 筑梦未来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论坛暨 守护心灵 潇湘行在湖南长沙正式启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 家校医政 四方协同,共同 如何协同育人,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全方位营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生态。在呵护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