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研究

2023-11-17 00:15:18 字數 5227 閱讀 3307

一、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的相关概念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 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

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以对 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念进行塑造与引领为切入点,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品德、综合 素质、责任担当提供一种新思路。

对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论 阐释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为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 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自古以来,“美好生活”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词语,也是一个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诸多看法和观点各有差异、莫衷一是。

然而,当“美好生活”作为学术概念加以使用时,就有必要对其内涵进行深透剖析和澄清。

在马克思看来,动物的生命活动只能称之为“生存”,“生活”是独属于人的存在方式,“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质言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 过程。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并非直接同一,而是将其看作是自己 的对象,生活也是“一种自身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方式”。

因此,可以从目的论的角度 对“美好生活”这一概念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们的需求很多,因此他们也就有了一定的责任和任务。”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他自己生活的源泉和动力,人的生活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

需要”以及“美好生活”不是抽象的概念,因此还需要深入分析美好生活所具备 的特征。

首先,美好生活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从主观感受而言,美好生活必然是 能够使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美好生活”与“快乐”“幸福”等主观体验之间存在着 内在关联,但一旦将美好生活完全等同于主观情绪体验,就会使得美好生活感性化、片 面化。

因此,还需要从客观标准的角度去理解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具备客观 外部条件。

二。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理论内涵

身处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对自身美好生活的观 念塑造与追求实践决定了整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因此,必须要重视对 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念的价值引领与塑造,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美好生活观是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的基础。

上文已经对美好生活观的内涵进行了剖 析,那么**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应然之义,就应当从“谁的美好生活”“何为 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三个重要维度展开。

首先,需要厘清美好生活的主体。从主体角度出发理解美好生活,可以将人的美好 生活划分为“个体”与“类”两个维度。

一方面,美好生活的主体是大学生个体。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通过有目的、有 计划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了属人的、合乎目的生活世界,从而成为自身生活的主体。因 此,大学生是自己美好生活的认识主体、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美 好生活绝不仅仅是私人议题,“公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涵。“人的本性并不是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抽象,而是所有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其存在性而论。”

大学生只有处理 好“人我关系”与“群己之辨”,兼顾“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才能够创造出稳 定、和谐的美好生活。

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所构想的美好生活应当是自觉自主选择与遵 循伦理规范相统一的,是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

其次,需要明晰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根本 价值目标,这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理想是一脉相承的。

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个性。

最后,需要明确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在马克思看来,美好生活并不是黑格尔所主 张的“自我意识”的外化运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改造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 客观世界,为真实可感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生活空间和可能前提。

人类的美 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这些都是与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分不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和梦想、人生中的辉煌成就、发展中的种种难题,都只有通过劳动创造来实现。

另外,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仅仅源自于劳动创造的成果,还在于劳动过程 彰显着自身的本质力量,实现着人的社会价值。

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所构想的美好生活 应当是劳动创造生活与享受美好生活相统一的,而非是坐享其成、恣意享乐。

三。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的基本遵循

历史发展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代表、赢得以及依 靠广大青年群体是重要的保证。

面对新的发展方位与时代主题,培养具有正确美好生活 观念的有志青年、有为青年需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因此,这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基 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以及新时代的现实要求三个重要维度对新时代大学生美好 生活观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依据进行分析,为教育实践提供原则性指导。

美好生活观念究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教育无时无刻不受到 社会存在的“纠缠”

因而有必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 育,使其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

一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源泉,它决定着美好人生理念的生成和发展;

从 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因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首先,这说明发展阶段和社会条件等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时,其社会意识也必然会随之变化和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及其教育同样不能脱离新时代伟大实践和大学生的具体实践而抽象谈论。

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具体内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都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其 次也需要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所自发形成的美好生活观念虽有科学与非科学、正确与 错误之分

但这些观念的产生都有其现实根源,归根到底是大学生个体对某些社会存在 的不同反映,因而对错误美好生活观的澄清与引导不能一概而论、直接否定,而需要关 注这些观念是如何产生,其社会现实的根源是什么,又反映了大学生哪些需要与诉求。

最后,大学生来自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个体美好生活观念具有差异性。因此,新时代大 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照到不同大 学生个体的美好生活诉求。

另一方面,美好生活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存在具有能 动的反作用。

美好生活观在其性质上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二者对社会存在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合乎目的与规律的美好生活观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进作用,反之,则阻碍社 会发展并影响主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因此,不能仅从满足需要的角度去思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也要对大学生的美好生活观念予以启迪和引导。

另外,新时代大 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何以可能呢?这就意味着要解释清楚理论如何转化物质力量,马克思曾提出理论只有彻底说服人才能通过群众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而彻底说服人就 是抓住人根本。

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必须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提升理论解释现实、指导现实的能力,不断拓展其掌握大学生的广度与深度。

最后,“个人 怎样展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展示自己生命形态 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深层依据。

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要在理论认知与 实践养成上双向发力,在形塑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基础之上,引领大学生的美好生活实 践,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生共创美好体育时光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分析 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已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本文将从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 师生的有效互动 提升互动效果的策略以及具体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 以期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代际传承有什么影响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两个字 家庭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的避风港。它对我们的成长 性格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将深入 家庭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代际传承。你是否曾经好奇过,为什么有些家庭能够代代相传共同的价值观,而有些家庭却难以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明确家长的 自身素质 是如...

新时代教育兴国战略 探究培育大国良师的历史背景

在人类历史上,教育一直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 教育兴国 的优良传统,从孔子提倡 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念,到近现代教育家们探索适应国家发展的教育体系,都为我国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教育兴国战略,旨在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国良师,进一步推动国家繁荣昌盛。一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