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播客 司民 母亲的“俗话说”

2023-11-29 09:55:11 字數 3480 閱讀 8007

作者 司民 记者 张雨鑫。

说来很好笑,我虽然已年过古稀,但还时常忆起母亲在世时,运用“俗话说”对我言传身教的事。

母亲是典型的农家妇女,没上过学,不识字,可对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记得又多又清楚,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只是分不清它们的类别,在她那里,通通都是“俗话说”。

母亲的“俗话说”,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风物、人情、道德、礼仪等等,无不涉及,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母亲教我看云识天气,说“俗话说‘云彩边有毛,大雨来如潮 ’‘东西胡同雨,南北胡同风,调斜胡同下满坑’……母亲教我知时令,她说:“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五九尾’‘九尽杨花开’……母亲教我明农事,她说:“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耩麦正当时,’‘麦抵芒种粱抵秋,过了霜降刨芋头’……母亲教我测年景,她说:“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等到来年雪打灯,雪打灯,好年成,一个麦穗打半升……’初春时,她告诉我“‘春风尖似鬼,冻人不冻水’”;夏末时她告诉我“‘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立了秋,她告诉我“‘立秋三场雨,麻布褂子高搁起’”;入了冬,她告诉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大夫开药方’”。处亲,她说“‘亲戚别交财,交财断往来’”;处邻,她说“邻居好,赛金宝;家不便,邻居串”。跟别人交流,她交代我“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和别人相处,她告诫我“‘二月二的仓囤——在人围(为)’”希望我节俭,她说“‘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反对我浪费,她说“‘吃了不疼撒了疼,老天看见不收成’”…

诚然,这些“俗话说”并不是母亲刻意教给我的,而是在平时和我交流中,特别是交代我、要求我、叮嘱我、责备我的时候,随口说出的。

比如我要出远门,母亲给我打点行李,就会说:“俗话说‘饱带干粮,热带衣裳’”;给我准备路上的花销,就会说:“俗话说‘穷路富盘缠,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叮嘱我在外要处处谨慎、时时小心时,就会说:“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坑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送我到村头,又会说:“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有时候,母亲还会用“俗话说”来点小幽默,逗得我笑得腮帮子疼。记得有次家里难得吃扁食 。包好了,嫂子将锅里的水烧开了,我们姊弟三个站在一旁看。母亲一边往开水里下,一边念叨:“俗话说‘一群白布鸽,满天打旋(xué)落 ,郭(锅)家门里起,杜(肚)家林上落’,史(屎)家门前垒成窝。你们猜猜,这个谜是什么?”我们姊弟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没想起来。母亲拿起勺子,在锅沿上磕了两磕,又伸进水里搅了两搅,一个个鼓囊囊的扁食飘在开水上。母亲笑着对我们说:“仔细看看,仔细想想,这里的‘郭家’‘杜家’‘史家’还有别的意思。”

是扁食!”我们姊弟仨几乎同时叫起来,又同时大笑起来。

遇事多看看,多想想,自然就能有收获。”母亲不失时机地对我们说……

当然,母亲用“俗话说”教育我,开导我,也不全都是和风细雨,有时候也会电闪雷鸣。

记得在我十多岁的一个星期天,去野外割草。家里已经三天没煎饼吃了,我在小伙伴毛蛋地撺掇下,掰了生产队的三个玉米棒子藏在了杈头里背回了家。本来以为会得到母亲的夸奖,没想到却遭到了母亲劈头盖脸地责骂,责骂中就有好几个“俗话说”。那场景,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

我兴奋地把三个玉米棒子从杈头里掏出来,摆在母亲面前。母亲的脸一下子拉了下来,哆嗦着嘴唇吼道:“你这个没有出息的东西,好事没学会,学会偷东西了,俗话说‘起小偷桃,长大偷牛’……

这几天连煎饼都没有了,饿得要死……”我不服气地嘟哝着。

因为饿就偷,我平时是怎样交代你的?俗话说‘冻死迎风站,饿死打嗝得’……

人家毛蛋偷了半杈头……”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再看到你跟毛蛋在一起,我打断你的腿——赶紧把棒子送到生产队去!”

怎,怎么送?”

自己想办法。”

我只好拿着那三个棒子,来到生产队堆着玉米棒子的场边上,趁人不注意,扔进了棒子堆里。

说实话,接受母亲这些“俗话说”也有个过程。开始,因为叛逆,也曾对母亲的“俗话说”不以为然,觉得这都是些“老一套”,是“陈谷子、烂芝麻”,不值得注意,更不值得遵循,甚至还跟她别着干,结果吃了不少苦头。

二十岁那年的一天,我一早起来准备去香城赶集买地瓜干子,(听说那里的瓜干一斤能比龙阳集上的便宜五分钱)。香城集距我们家有近四十里路,又没有自行车,担担,步辇,晴天干地的来回也要一整天。

一早起来上路,母亲也起来送我,走出村子往东一看,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东方的天空好像着了火,那火的颜色还不断变化着,一会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紫薇薇的,一会黄澄澄的……

母亲看了,对我说:“今天的集不能赶,回家吧。”

为什么?”俗话说‘清早烧,晌午浇’,今天有雨,还下不小呢!”母亲肯定地说。

昨晚‘话匣子’里播的天气预报,说今天没雨!”我显然相信县气象站的预报,不信母亲的“俗话说”。

我经历好多次了,都下了雨,不会错的。”

家里还等着吃呢,不去买就断顿了!”

没吃的也不能去,被雨淋出毛病来就麻烦了,别啰嗦,赶紧回!”母亲一边说一边拉我的衣角。

哪有这么厉害,你回吧,我去了——”我挣脱母亲,跑走了。

母亲追了我几步,见我跑远了,只好叹着气回了家。

事情真没出母亲所料,晌午我刚买好五十斤瓜干,天就嘀嗒了。我赶忙挑起担子往家赶,没走到三里路,雨就下大了。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想找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一会,浑身就湿透了,衣服全贴在了身上,要多难受有多难受。水顺着我的头发一直往下流,我也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汗水。脚下薄泥堽(刚)荡,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我本来力气就小,不下雨担五十斤东西都还吃力,这时候,两布袋瓜干被雨水泡得嘀嗒水了,五十斤变成六十斤都多了,担在肩上,压得直咬牙。我负重冒雨往家赶,上淋下蹅(衩),深一脚浅一脚,一路不知摔了多少个子,等到家,都半夜了。母亲看着浑身泥水的我,看着我磨出血的双肩,直掉眼泪,喃喃地说:“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必定受颠连’……

像这样吃苦头的事还有几次。苦头吃多了,才觉得母亲的这些“俗话说”还真对,还真有用。以后,便自觉地接受、遵循、积累这些“俗话说”,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这不仅让我大受裨益,收获颇多,还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歧路,少犯很多错误。

她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让我不断地上进;她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我永远戒满;她的“天不说自高,地不道自圆”,让我始终矜持;她的“肝花肠子心作主”,让我一直自立。当我对前途茫然的时候,她告诉我说“没有不明的天”;当我的意志衰退的时候,她鼓励我说“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当我自我膨胀时,她批评我说“骡子大了有人骑,人大了没人理”;当我自惭形秽时,她责备我说“能架鸡不架鸭子”……直到现在,我还铭记着老人家的“活到老,学到老,人到八十还学巧”的“俗话说”,一直跟“高科技”较劲。学会了忘,忘了再学,目前,电脑、微信、支付宝等一般老年人望而却步的东西,我基本上都能玩得转。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人生,自我感觉还差强人意:虽没大富大贵,却有碗饭吃;虽没光宗耀祖,却也没给祖宗丢脸;虽没多少亮点可圈可点,却也没有多少败笔可提可数……自己认为,能活到这个份上,母亲的“俗话说”功不可没。

现在,我已经把母亲的这些“俗话说”整理出来,作为“传家宝”传授给儿子、孙子,并希望他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我想,这也正是母亲所希望的。

作者:司民,山东滕州人,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山东省级优秀教师,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滕州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散文、**随笔等,散见于《散文》《雨花》《齐鲁晚报》《枣庄**》滕州**》写作、出版了散文集《在那个年代里》(山东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散文集《乡愁》(济南出版社,2023年3月),前者获枣庄市第二届“榴花杯”文学艺术奖。

苹果园直播 耿为华科普歌曲《母亲》首唱历史

山东淄博著名歌唱家耿为华最近在他自己建的 农业示范园 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互动活动。在直播中,他深情地分享了自己对老家山东淄博的回忆和感悟。尤其是今年以来,淄博烧烤在全国风靡,网友们纷纷向耿为华询问他对此的看法。作为淄博人的耿为华提到了他的家族,感性地回忆起祖父母从事豆腐和烧饼行业的点点滴滴,还...

黄河母亲雕塑 永恒的母爱与民族之魂

黄河母亲雕塑 永恒的母爱与民族之魂。在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的岸边,屹立着一座被誉为 黄河母亲 的雕塑。这座雕塑以母亲与婴儿的形态为基本元素,寓意着生命的源头和民族的繁衍。本文将带您领略这座雕塑的美丽与威严,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黄河母亲雕塑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黄河岸边,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

一位母亲的无尽牺牲 华野司令的坚定信念与亲情

年,福建泉州,这个小城刚刚解放,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欢庆,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却守在家中,因为她已经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这位老妪的生活将因一位特殊的长官而发生巨大变化。这位特殊的长官,就是叶飞,他曾是一位出色的学生,但在大革命时,他毅然割舍亲情,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选择投身战斗。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