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老家凤阳的人跟着享福了吗?

2023-11-15 15:45:24 字數 3089 閱讀 4107

俗话说,富贵不归故乡。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一个例外。他在当上皇帝后,对故乡凤阳可谓是倾其所有、创造性地进行治理建设,只为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然而命运弄人,他一番苦心孤诣,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凤阳在中后期明朝的衰微。我们不妨来看看朱元璋兴建凤阳的始末,以及老乡们的命运如何?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收复了老家凤阳。多年未见的故土,让他激动不已,立刻准备回乡祭祖。当他来到凤阳,却发现这里战乱频仍,村民死伤惨重。仅剩20多户人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准备了丰盛的筵席,与老乡们叙旧。他感叹这里荒芜不堪,便将自己的财富分给了这些赤贫的乡亲。他赏赐他们银两、布匹、田地,并且免除十年的赋税,一时间让这些乡亲们由贫穷到达小康之境。

朱元璋还特意找到了当年欺压过自己的地主刘德。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报复,反而也赏赐财物和土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他宽厚的举动更让老乡们感受到了恩义之情。

朱元璋的恩惠让老乡们倍感温暖,纷纷跪地感恩。他们由衷地为朱元璋军队能打回凤阳而高兴,因为很快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一位老人含泪说:“陛下不忘故乡,我们一定会以老骥伏枥的精神,报效皇恩,提携后生,共建家乡。”

此次回乡,朱元璋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为父母改葬。他在凤阳选址,亲自为父母建造陵园。再也不是从前那种简陋的墓地,而是规模宏大、配帝王的陵寝。

朱元璋将老乡们封为陵户,负责守护皇家陵墓,世世代代享受皇室优待。他甚至还破格允许老乡们的后人可以在陵区骑马打猎,这在当时是空前的恩宠。

改葬父母是朱元璋的心愿。能守护祖先,对老乡们来说也是无上的荣耀。他们由衷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誓要为先人墓园尽心尽责。每逢清明节,老乡们都会簇拥而来,虔诚地在陵墓前献香祭拜,以报答皇帝的恩德。

一位老陵户说:“我记得小时候曾在陵墓草叶里玩过,当时**知道这里尊贵的地位。现在,能守护皇陵是我的责任,更是骄傲。”老乡们被皇帝的信任感动着,更加团结一心,为守护好陵墓而尽心尽力。

洪武十八年,58岁的朱元璋邀请凤阳的老乡们赴都南京游玩。他亲自设宴款待,安排他们在皇宫最豪华的场所休息。

老乡们跟随皇帝参观宫殿,大开眼界。朱元璋也畅叙当年穷困时的种种,与老乡们言笑晏晏。临行前,他再次赏赐银钱布帛,依依不舍。

这一次聚会更加拉近了皇帝和老乡们的感情。大家看到了他并没有因功成名就而自高自大,依然关心故乡。老乡们也由衷体会到皇帝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誓要为这个共同的家园尽一份心力。

一位老人说:“陛下待我们如亲人,这让我感动万分。多年以前,我们曾一同在田间劳作,今天,他登基做了皇帝,依然没有忘记故乡的老朋友。”朱元璋也笑着说:“富贵在我,你们就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洪武二年,朱元璋营建凤阳为新都中都,大规模征调民工。他想把简陋的家乡改造成符合帝王之尊严的规模宏大都城。

在中都兴建期间,朱元璋经常派遣皇子前来凤阳监工,让大批**隐居于此。老乡们看到逐渐崛起的都城,也感到无比自豪。他们为皇帝这样重视凤阳而感动。

虽然工程浩大,需要民工们日夜兼程完成朱元璋的宏愿,但是大家也明白皇帝的企图是想让老家富庶起来。能为故乡出一份力,老百姓们也欣然接受。他们建造宫殿时不眠不休,因为这代表了为皇帝分忧的荣耀。

一位民工说:“工程虽然艰巨,但是一砖一瓦都来自我们的双手。能让子孙后代拥有这样宏伟的都城,即便辛苦也值得。”朱元璋也亲自查看工地进度,为老百姓们准备了丰盛的犒劳宴,表达谢意。

然而好景不长。明朝中后期,大批民众开始逃离凤阳。这里变得荒芜不堪,称为“十年九荒”。一首民歌这样讽刺道:“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原因在于,朱元璋过度移民,让凤阳的人口迅速暴涨。资源匮乏的凤阳养不活这些人,逐渐被开发殆尽,生态遭到破坏。明朝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祖陵,也不顾凤阳百姓死活。渐渐地,这里变成了一个荒芜之地。

明末的凤阳百姓开始怨声载道。他们认为朱元璋开国皇帝不该这样只顾自己家乡,却不管老百姓死活。皇帝的家乡没能给他们带来期盼的富庶生活,反倒将这里的山河荒废。老百姓们不再有当年的骄傲,只剩下对皇帝空前绝后的浩办和荒政的痛恨。

一位老人抹着眼泪说:“我们曾多么期盼皇帝能让家乡富庶,哪知他不顾我们死活,只想建造规模。如今,我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恨不得忘了这个毁了我们的皇帝!”

朱元璋对凤阳的用心良苦,希望能让老乡享福。但是他的种种举措,也许出于好意,结果却导致过度开发。凤阳最终没能承载起皇帝和百姓的双重期待,变得荒芜衰败。

也许朱元璋想建设好凤阳的心情,普通老百姓也能理解,因为那里毕竟是他们共同的家园。只是开发与生存之间的平衡实在太难掌握。凤阳的历史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山水环抱,人文荟萃的家乡,才是真正美好的家乡。

皇帝富贵在朝,而百姓仍在顿食。我们莫在功名裂目中忘记了普通老百姓的疾苦,也切不可为一己私利而荒废生态。只有当百姓安居乐业、大地环抱生生不息时,家乡才真正强大富庶。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怀有一颗同舟共济的心,不断完善我们共同的家园。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老家凤阳的人跟着享福了吗?

俗话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朱元璋也不例外。至正二十六年月,朱元璋在哥哥忌日当天,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消息 明军把濠州从张士诚手里夺回来了。濠州,便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濠州是凤阳在元朝的名字。凤阳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后来又改回去的。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朱元璋,立刻安排回乡祭祖。这是他自至正十三年回乡招...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在老家凤阳的人,有跟着享福吗?

朱元璋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凤阳人民的生活状况,但他在建立明朝过程中的艰辛和牺牲也不能忽视。相比于其他地方,凤阳的人民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于朱元璋的措施。尽管凤阳的人民并没有完全享受到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朱元璋的措施无疑为他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一些改善。朱元璋是一个有远见和胆略的人,他能够意识到农民生产对于...

朱元璋的一字之巧 明朝皇帝和老百姓如何共存

前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民,经过多年的起义战争,终于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国家。他也是一个极为重视礼法和避讳的君主,他规定了明朝的国姓为 朱 并且禁止百姓和 在言语和文字中触犯他和他的祖先的姓名和庙讳。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