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風,中西醫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具體是什麼?

2023-07-20 13:41:11 字數 5492 閱讀 3968

中風發生多突然,起病多急驟,轉變多迅速,證候多複雜,多見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具有發病率高、併發症多、致殘率高、**率高的特點,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中風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腦卒中,包括急性缺血性中風和急性出血性中風兩大類。本文僅對急性缺血性中風進行**。

一、中風病的病名沿革及**證候認識

1.中風病病名沿革

《黃帝內經》即有「中風」之名。然其記載的「飲酒中風…入房汗出中風…「五臟之中風」,「中」均作為動詞實指「中於風邪」,非指後世中風病。

難經·五十八難》有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其所苦各有不同。」此處「中風」屬外感範疇。這一時期記載的「中風」多指向外風這一**,而偏枯、偏風、薄厥、煎厥、大厥等病名則與後世中風病含義相似。

近現代,隨著對中風的認識更加全面,其命名也逐步趨於完善和規範。2023年中國中醫腦病學術研討會上規定:中風即內中風,又名卒中。2023年全國腦病急症會議上正式統一將「中風病」作為疾病名稱。

202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症協作組制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進一步將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兩大類。自此以後,「中風病」作為統一使用的學術規範病名,結束了中風概念紛雜、稱謂混亂的局面。

2.中風病**病機認識

中風病**多端,病機多變,古往今來的醫家持有並不統一的意見。唐宋以前,**以「外風」學說盛行,如《素問·風論》雲:「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靈樞·刺節真邪》雲:「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貝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隋。巢元方提出「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唐_孫思邈提出「邪客半身入深,真氣去則偏枯。」而「大怒而薄厥」,「偏枯…肥貴人高粱之疾」說明情志過激、飲食偏嗜、體質因素亦可引中風發之。總之,這一時期對中風的認識,以「內虛邪中」立論,發病多論述受之於外風,以臟腑陰陽失調,營衛不合,氣血虧虛為內在基礎。

唐宋以後,內涵更廣泛的「內風」**日臻發展,病機則從外邪直中轉向內邪引發。劉河間的「心火暴甚動風」學說,張從正的「肝風偏勝」理論,葉天士的「水不涵木」,「陰虛陽亢」的發病機理,均強調陽亢風動的中風病機。

李東垣主張「正氣自虛」,張介賓提出「中風內傷積損」學說,以氣血虧虛、肝風內動為致病之本。朱丹溪主張「溼土生痰生熱」,王清任的「氣虛血瘀之半身不遂」理論,補充了痰、瘀的致病機理。總之,這些理論主張闡明除正虛外邪直中之外,內生風、火、痰溼、瘀血之邪以及氣虛、陰虛均是中風發病及病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中風證候及證候要素概念

中風病**病機複雜,隨著病情進展及**干預,證在不斷地改變著,證候表現更為複雜。古代典籍中「證候」並無明確的概念,歷代醫家對證候分類標準不一,命名也不盡相同。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首言中風有中絡、中經、中腑、中髒之別,為後世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分類奠定了理論依據。明代王肯堂中提出本病分陰中和陽中,李中梓強調了中臟腑有閉證和脫証之分,程國彭進一步闡述了閉證中熱閉和冷閉的不同。

2023年全國中醫證候規範研宄會議指出:「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某些相關的脈症,不同程度地揭示**、病機、病位、病性、病勢等,為**提供依據。」證候是**、病位、病性等資訊高度凝練的簡稱。

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中風病證候研宂從證候逐漸降維到證候要素,歷經了兩代診斷標準以及最新證候要素標準的制訂。2023年高穎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基礎研宄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組1261協同多家科研協作單位制定出《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診斷量表》,該量表包括內風、內火、痰溼、血瘀、氣虛、陰虛6個證候要素。

經過多中心的兩輪臨床驗證後,結果表明對於中風病急性期和恢復早期患者的精準證候要素判斷上,該量表在症狀特異性、舌脈敏感性及診斷準確率等諸多方面優於2023年《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現廣泛應用於科研及臨床。

二、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及危險因素

腦卒中作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譜中的全世界關注疾病之一,根據病理性質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前者又稱腦梗死,後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梗死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統稱,由於腦區域性血液**障礙,引起該血管供血區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侷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進而表現相應祌經功能缺損症狀和體徵的一類臨床症候群。

腦梗死是臨床腦血管疾病最常見型別,病情呈階梯式加重,當前國際廣泛使用急性卒中orgl0172**試驗(toast分型)**發病機制分型,將其大致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動脈閉塞型、其他明確**型和不明原因型。

每一型具有不同的**和發病機制。動脈粥樣硬化是大動脈粥樣硬化型梗死最常見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亞型(ciss)依據動脈粥樣硬化責任血管將此型分為主動脈弓,粥樣硬化和顱內外大動脈粥樣硬化。

發病機制為腦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增大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或者血小板、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及纖維粘附於受損的粗糙血管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或在血壓下降、血'廊減少、血管痙攣、血液黏度等血液流變學和血液成分改變時形成血栓引起遠端血管閉塞。

腦卒中具有極高發病、致殘、致死和**風險以及高經濟負擔,如果能在疾病發生、發展之前開展有效地監測和干預危險因素,不僅會極大地降低臨床患病率,而且遠期的**預後亦會有不同結局。

卒中危險因素有可干預和不可干預差異。年齡、種族、遺傳因素是當前被大家共同熟知的不可干預因素,然而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與卒中發病相關的遺傳基因被發現。

腦卒中單基因致**素研宄不僅可以干預遺傳性腦卒中,而且對卒中風險的早期**及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可干預性危險因素是卒中預防及盡早干預的危險因素,主要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房顫或瓣膜性心臟病、吸菸、酒精攝入、飲食、肥胖、運動缺乏、心理因素等。

此外,還有一些男女特異性的危險因素,妊娠、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絕經後激素的使用以及激素水平變化是女性特有危險因素,極低的內源性睪酮濃度則是男性特有危險因素。

目前,利用各種危險因素構建的卒中風險評估模型可用來對疾病發病危險進行量化並分級預防,不僅提高了腦卒中發病風險知曉率,而且可通過提早干預危險因素有效降低臨床患病率。

三、中風病證候現代及影像學研宄

中風病病機複雜,病性虛實夾雜,不同時點的證候分布、組合及證候演變不同。張健的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不同時點多種證素並存的情況,發病72小時內風、痰溼、內火證為前三位證候要素。

發病第7、14、28天痰溼、血瘀、內火為排在前三位證候要素,發病第90天則以血瘀比例最高,內火組最少,提示內風證素變化的轉折點在發病第7天,第28天則是痰溼、內火、氣虛等證素變化的轉折點。

缺血性中風急性期以風、痰、瘀、火熱這4種標實證為主,但亦可存在氣虛為主的虛類證,而痰、瘀這兩種證候要素更為多見。隨著病程發展內風、痰溼、火進一步衰減,而虛證逐漸顯著,且證候要素往往二三種合併出現。

1.證候與神經影像學的相關性

神經影像學檢查作為中風病最重要的輔助診斷技術,是揭示中醫辨證體系與西醫'疾病評價體系之間內在關聯的重要途徑,體現了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的有機結合。

許多專家學者利用神經影像技術對中風病證候分型、分布及演變與病變性質、病灶部位、病變範圍等細緻分析,旨在通過探索中醫證候與客觀量化指標的關係,初步為辨證論治提供影像學證據。

早期的研究多從ct影像學改變對中醫證候分型進行初步總結。病變範圍小的單發或多發腔梗多見於中經絡患者,病變範圍大的大面積梗塞或合併出血多見於中臟腑患者。

隨著mri運用日益廣泛,許多學者基於mri影像學表現將中醫證候與病灶好發部位、病灶大小以及分布規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總結。除利用ct、mri觀察腦實質改變外,亦可基於腦血管或灌注成像技術探索中醫證候與腦血管影像學表現的相關性。

四、小結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高危性突發意外疾病,其發病年齡逐漸向更年輕患者靠攏,血壓、血脂、血糖異常及菸酒不良生活習慣,均對患者的腦實質和腦血管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

急性期血管再通技術和藥物預防**對不同患者的**效果有限。中風病的中醫理論源遠流長,**病機的認識是其發展的紐帶,近年來在證候方面的研宄更日趨先進和完善。

證候是辨證論治的中心環節,是臨證正確立法遺方用藥的關鍵。開展證候的規範化、客觀化研究是中風病深入探宄的方向,歷經多年臨床驗證,目前內風、內火、痰溼、血瘀、氣虛、陰虛是被統一認證的六大中風證候要素。

隨著ct、mri等現代神經影像技術的發展,關於證候與影像學表現的相關性研究取得了較多成果,為臨證中風病辨證分型的客觀化、標準化提供了更有力的科學依據。

如何判斷是否中風?中風的急救方法?

警惕中風 要判斷乙個人是否中風,可以參考以下常見的判斷方法 fast 法則。f face 面部表情 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是否不對稱,特別是口角是否下垂一側。a arms 手臂活動 讓患者嘗試抬起雙臂並伸展開,看是否有一側無力或不能如常抬起。s speech 言語能力 讓患者重複簡單的句子,觀察是否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