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三大戰爭 波希戰爭 亞歷山卓征服 羅馬滅迦太基

2023-07-29 05:51:00 字數 8649 閱讀 8980

古典戰爭史上的三個時期以三大戰爭為標誌:西元前5世紀時希臘對當時的超級大國波斯的抵抗;亞歷山卓大帝的征服之戰;以及羅馬帝國與迦太基在布匿戰爭的初期對決後,羅馬帝國對軍事力量及卓越的組織體系的建設。

波斯的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帝國延伸到了地中海東岸,從而使許多希臘殖民地處於他的統治之下。在雅典和伊利特尼亞(eritria)的幫助下,這些被統稱為愛奧尼亞(ionia)的殖民地在西元前5世紀初的幾年裡都在反抗大流士的統治。大流士派遣了一支陸軍和一支海軍(這支海軍是由他的另一批臣民腓尼基人提供的)前去鎮壓並打敗了愛奧尼亞人。他們還在西元前494年洗劫了愛奧尼亞人的主要城市公尺利都,將他們放逐到了中亞地區。大流士不滿足於鎮壓叛軍,他還希望懲罰那些幫助過愛奧尼亞人的希臘人。同時也希望擴大自己的領土,吞併希臘人的領土。但他沒有考慮到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希臘城邦的人民的性格。這些人非常看重他們故鄉的自由,而且用非常不同的方式,培養了作戰所需的勇氣和技能,這使他們打敗了大流士及其子薛西斯派來的、數量遠超希臘的軍隊。

大流士沒有想到征服希臘人的過程會這樣困難,因此派出的軍隊規模一般,大約只有2萬人,配備了馬匹和戰車,這支軍隊於西元前490年9月在馬拉松登陸。波斯軍隊在戰略上非常依賴弓箭手、騎兵和戰車,這意味著他們的軍隊裡沒有擅長近距離作戰的步兵。相比之下,希臘人的戰鬥以排列緊密的重灌步兵方陣為基礎,每個人都配有一面盾牌和一支用於刺擊的長矛。

在馬拉松之戰中,雅典士兵和波斯士兵的比例是1∶2,人數較少的雅典需要斯巴達的幫助,斯巴達作出了承諾,但是他們要到國內的宗教節日結束後才能派兵。儘管困難重重,雅典人還是決定進行戰鬥。他們維持住步兵方陣,並對波斯部隊發起衝鋒,其陣形十分緊密,使敵方的弓箭手和騎兵無法施展,從而將自身擅長的近身格鬥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由於波斯人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他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逃竄,在逃跑時遭受了慘重的打擊。最終雅典損失了192人,而波斯損失了6400人。當斯巴達人姍姍來遲時,戰鬥早已結束,他們檢查了戰場上的波斯人的屍體,戰果令他們驚訝不已。

雅典人大膽地向數量遠勝於自己的波斯軍隊發起衝鋒的策略,是由他們的將軍公尺太亞德(miltiades)制定的。他的同僚們對是否該在當天戰鬥十分猶豫,他們寧願等待斯巴達人的到來。但公尺太亞德慷慨激昂地表示發動攻擊是正確的。希羅多德記錄了這些人之間的辯論和公尺太亞德的演講,並將其交給了一位來自阿非德爾的叫作卡里馬庫斯(callimachus)的**,他在將軍議會中投出了決定性的一票,最終支援了公尺太亞德的計畫。

希羅多德這樣描述雅典的攻擊:“兩軍的距離只有一英里遠。當看到希臘人快速逼近時,波斯人做好了迎擊的準備,儘管在他們看來,雅典人已經喪失了理智,一心赴死。因為他們發現,對方只有一小部分人跑步前來,既沒有騎兵,也沒有弓箭手。”

當雅典軍隊的中心被波斯人突破而不得不撤退的時候,戰鬥的前景一度變得不明朗。但兩翼的戰鬥卻在向雅典人希望的方向發展,讓他們能夠以鉗形攻勢逼近波斯軍陣的中心,並攻擊在內陸一側被圍攏的波斯人。之後在波斯人逃往自己的船隻時,殺戮便開始了,有7艘船被雅典人繳獲並焚毀。

希臘人這場著名的大捷所帶來的影響是進一步激怒了波斯人。西元前486年,薛西斯繼位後,繼續進行大流士為再次入侵希臘所作的準備,並決定給希臘人徹底的懲罰。這次不會再是派一支小型遠征軍了,而是經過周密計畫的大規模入侵。事實上,波斯人整整準備了四年,除了調集軍隊,還有巨大的工程,其中包括修建兩座橫跨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的橋梁,以及在馬其頓靠近阿陀斯山(mount athos)的一處地峽修建一條運河,以給伴隨大軍出發的船隊提供一條更安全的通道。算上隨從人員,波斯軍隊在西元前480年穿越赫勒斯滂(hellespont,達達尼爾海峽的舊名)時,兵力高達100萬人。

波斯帝國大軍的主力有20萬人,在進入希臘時,還有一千多艘船隻同行,海陸大軍保持了緊密的聯絡。此後便出現了軍事歷史上最令人扼腕、最具英雄色彩的事件之一:列奧尼達斯(leonidas)率領300位斯巴達戰士在溫泉關阻擋了波斯軍隊三天之久,這些斯巴達人最終全部戰死沙場 。而在不遠的海面上,雅典艦隊在阿提公尺西恩(artemisium)和波斯艦隊交戰,但並未產生決定性戰果。然而這些行動使得波斯軍隊行軍速度放緩,給了雅典人足夠的時間撤離。不久後,薛西斯到達雅典,燒毀了這座空城。

地公尺斯托克利指揮的雅典艦隊撤退到了薩羅尼克(saronic)灣的薩拉公尺斯(salamis)島。他在那裡施了個詭計,讓乙個人假裝逃兵,給薛西斯傳遞訊息稱,當晚希臘人會通過海路進行大規模撤退,又稱地公尺斯托克利其實私底下是和薛西斯站在一邊的,他建議薛西斯派出艦隊,阻止希臘人撤退。於是,薛西斯將他的艦隊派往薩拉公尺斯島狹窄的海峽,但是他的艦隊數量過多,過於擁擠,相比希臘人的三層划槳 戰船又缺乏機動性,這使得希臘人有了較大的優勢。最終,波斯艦隊被摧毀。在海岸邊一座山上旁觀了整場戰鬥的薛西斯開始擔心自己會被困在歐洲。於是,他離開希臘回到波斯,命令他的副官馬鐸尼斯(mardonius)留在希臘,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指揮一部分軍隊繼續作戰。西元前479年7月,馬鐸尼斯的部隊在普拉提亞(plataea)被希臘人打敗,馬鐸尼斯陣亡。同時,希臘艦隊也襲擊了擱淺在公尺卡列的剩餘波斯艦隊,徹底摧毀了它們。至此,波斯人對希臘的進攻宣告終結,雅典輝煌的古典時代開始了。

如果說一系列巧合,包括雅典自身的狂妄自大,沒有引發西元前431年到西元前404年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或者雅典沒有在戰爭期間犯下的那些錯誤,尤其是西元前415年至西元前413年間對西西里的敘拉古的遠征,沒人知道雅典的**時代能達到怎樣的高度。但結果是,希臘軍隊的偉大優點傳到了他們最北端的鄰居馬其頓人那裡。馬其頓一開始由國王菲利普二世領導,他的兒子亞歷山卓三世繼位後,給馬其頓帶來了輝煌。亞歷山卓三世在歷史上以“亞歷山卓大帝”這個名號為人所熟知。

菲利普二世在統治期間控制了希臘的大部分地區,他在西元前336年被暗殺時,正準備入侵波斯。他遇刺後,27歲的亞歷山卓掌管了整個國家。這位年輕的國王接手了他父親的計畫,在接下來的十二年裡,他建立了乙個帝國,其疆域西至亞得里亞海,東至印度河,南至尼羅河。他的第乙個目標便是擊敗大流士三世,奪取其帝國。一系列勝仗幫助他完成了這個目標,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是伊蘇斯(issus)之戰和高加公尺拉(gaugamela)之戰。

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卓帶著5萬名士兵、6000名騎兵和120艘**跨過赫勒斯滂海峽。他的首次勝利是格拉尼卡斯(granicus)之戰,這場勝仗使他控制了薩迪斯城(sardis),並獲得了城中的財富。之後他從薩迪斯城出發,沿著愛琴海岸進軍,解放了受到波斯統治的希臘諸城,然後轉向內陸,進攻佛里吉亞(phrygia)。在佛里吉亞首都戈爾迪烏姆(gordium),他解開了著名的戈爾迪之結(gordian knot)。這個結非常複雜,從來沒有人能夠把它解開。有預言宣稱,能解開這個結的人將會成為全亞細亞的王。亞歷山卓正好有著這樣的野心,他聲稱怎樣解開這個結並不重要,於是徑直用劍將結劈開。

亞歷山卓在安納托里亞南部的伊蘇斯對陣大流士時,取得了雙方戰爭的首場勝利。波斯國王大流士逃離此地時拋下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和母親,使得她們和財寶一起落入了亞歷山卓的手中。

亞歷山卓已經掌控了敘利亞和黎凡特地區,並準備向南挺進埃及。在那裡,他被看作將埃及人從波斯壓迫下解放出來的人。埃及人聲稱,亞歷山卓是阿蒙神的乙個兒子,並且證實了希臘國王將拯救埃及的預言。他在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卓城後,將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東北方,繼續完成把大流士趕下王位的征途。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先後落入了亞歷山卓的手中。

亞歷山卓穿過公尺底亞(media)和帕提亞(parthia),一路追擊逃亡的大流士,不過大流士卻被自己的乙個親戚——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bessus)所暗殺。殺害大流士之後,貝蘇斯獲得了“阿爾塔薛西斯五世”的頭銜,並且成為“波斯大帝”。亞歷山卓給大流士辦了一場皇室級別的葬禮,並聲稱這位大帝在垂死時指定亞歷山卓為波 斯皇位的繼承人。亞歷山卓把貝蘇斯看作叛徒和篡位者,他穿越中亞和阿富汗的許多地方一路追擊此人。最終貝蘇斯被手下出賣給了亞歷山卓的副官托勒密,並被托勒密處決。

亞歷山卓仍渴望更多的征服,於是他朝著印度進軍,但遭到了激烈的抵抗,尤其是在阿富汗東部和斯瓦特河谷遭遇的抵抗十分頑強。他被這種抵抗激怒,決定殺雞儆猴,於是**了所有馬薩加的居民,並將這座城市夷為平地。之後,他按照習慣在此建立起自己的城市。在希達斯皮斯(hydaspes)河兩岸,亞歷山卓也建立了兩座城市,其中一座叫比塞弗勒斯(bucephala),這是為了紀念他不久前才死去的著名戰馬比塞弗勒斯。

而他想進一步向東進軍,進攻恆河流域的富裕王國的願望,卻遭到了自己部隊的抵制。亞歷山卓沒能說服他們,只好讓他的軍隊沿陸路回到波斯。西元前323年的6月11日,在尼布甲尼撒二世位於巴比倫的宮殿中,亞歷山卓也去世了,年僅32歲。

西元前4世紀時,高盧軍隊的入侵令羅馬人蒙羞,並讓他們意識到需要提公升自己的軍事能力。在那之前,羅馬人一直在使用希臘的步兵方陣作戰,但事實證明這仍然不夠。高盧人在阿利亞河(allia)河岸打敗了一支羅馬部隊,隨後便占領了羅馬,在得到大量**作為贖金之後,才同意撤離羅馬城。但羅馬人因此在軍事組織、軍事裝備和戰鬥方式上都做了各種改變。這些都成為羅馬帝國的根基,使得其疆域比亞歷山卓的帝國更為遼闊,持續的時間也更長。

羅馬人用遠擲標槍和近戰短劍取代了希臘重灌步兵的穿刺用矛。部隊建制改為乙個軍團包括4000至5000人,軍團下再細分為多個120人的步兵小隊,這120人共同受訓,共同作戰,共同生活,組成能夠獨立作戰的單位並接受軍官的指揮。他們的訓練非常嚴格,對紀律的遵守和彼此的忠誠組成了雙重的紐帶,使他們極具戰鬥力。

從西元前4世紀中期到西元前3世紀後期,羅馬一直忙於征服義大利中部的部落,薩姆尼人是其中反抗最頑強的。然後羅馬把注意力轉向了義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並最終占領了這些地方,但整個征服的過程對羅馬人來說卻有著教育意義。當時希臘殖民者們向伊庇魯斯王國的皮洛士王求援,並如願以償。皮洛士帶來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數次大敗羅馬人,但皮洛士自己的部隊也遭受了巨大損失——所以才有了“皮洛士式勝利(pyrrhic victory)”這種說法來指代慘勝。皮洛士王在一場代價巨大的戰鬥後說道:“再打這麼一場勝仗,我就要輸掉戰爭了。”於是他撤走了自己的部隊,而南義大利也就歸屬羅馬了。

這樣導致的直接後果是,羅馬的南部邊境現在和迦太基的西西里部分接壤了。迦太基是地中海的霸主,其帝國擴張到了西西里島、撒丁島和西班牙南部的海岸。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開始於西元前264年,歷時20年之久。羅馬人認為沒有海軍就無法與迦太基競爭,於是著手建立了一支海軍。他們模仿迦太基戰艦的設計,又巧妙地增加了一些設施,做了一些改進,這些舉措最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羅馬人幾乎是從零開始建立了一整支海軍。西元前261年,他們在兩個月內建造了100艘五槳木船——一種重型船隻,由300位划槳手驅動,能攜帶一整支步兵小隊(共120名士 兵)。同時,他們也建造了20艘更輕更快的三層划槳戰船。羅馬工程師們作出的關鍵創新是在每艘船上裝備了一條接舷吊橋(烏鴉吊橋),這種吊橋能架到敵船上,使士兵能夠通過吊橋衝上敵船,就像在陸地上作戰一樣。

然而勝利來得既不快也不容易。西元前260年,羅馬人在公尺列(mylae)之戰中打敗了迦太基部隊,在西元前257年打敗了廷達瑞俄斯(tyudareus)軍隊,並在次年向北非海岸派去了一支艦隊,引發了一場史詩般的海戰。迦太基的艦隊在埃克諾穆斯海角攔截羅馬入侵者,但在這個過程中有100艘船被擊沉或俘獲。之後,羅馬艦隊暢通無阻地在靠近突尼西亞的地方讓部隊進行登陸,但在這裡羅馬人失利了。迦太基 戰象的一次大規模衝鋒消滅了羅馬的登陸部隊。

羅馬人又等了15年,直到西元前241年,才在爭奪西西里的戰鬥中打敗了迦太基,並向迦太基索要了一筆鉅額的戰爭賠款,而迦太基面臨著乙個稍有不同但同樣危險的問題。戰爭期間,迦太基招募了大批雇傭軍,由於戰爭曠日持久,再加上償還羅馬賠款的緣故,使得迦太基付不起僱傭兵的費用。於是這些人對迦太基的統治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反抗,直到迦太基最傑出的將軍哈公尺爾卡·巴卡(hamilcar barca)擊敗了他們。由於迦太基分心於此,羅馬人便趁機從他們那裡奪走了撒丁尼亞(sardinia)和科西嘉(corsica)。這便是第一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索是西元前219年,哈公尺爾卡的兒子漢尼拔(hannibal)進攻並占領了羅馬位於西班牙東海岸的殖民地薩貢托(sagunto)。羅馬和迦太基都在擴張自己位於西班牙的據點,所以就像在西西里島發生過的那樣,兩國的邊境互相侵蝕,繼而發生了邊境摩擦。這一場戰爭的另乙個重要因素是迦太基用了20年時間從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恢復過來,它渴望復仇,渴望擊敗羅馬以確保對整個地中海世界的統治。

漢尼拔堅持“進攻是贏得戰爭的唯一方式”這個原則。他帶著軍隊從西班牙出發,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拉西梅諾(trasimeno)湖邊擊敗了一支羅馬軍隊。羅馬全國上下十分焦慮,甚至感到恐慌。面對這一緊急情況,他們任命昆圖斯·費邊·馬克西姆斯 ·維爾魯科蘇斯(quintus fabius maximus verrucosus)擔任**官。費邊是一位傑出的羅馬領導人,曾經五次出任執政官,並分別於西元前221年和西元前217年兩次被任命為**官,其中第二次任命是在羅馬於特拉西梅諾湖戰敗後。迦太基軍隊看上去勢不可當,這讓費邊小心翼翼,事實上是極度謹慎,他盡可能推遲與漢尼拔進行激戰的時間。這種延遲給他帶來了乙個可恥的綽號——“拖延者”或“優柔寡斷的人”,但“費邊式戰略(fabian strategy)”這個詞現在被用來形容以長遠眼光應對情況的變化,或者以長遠眼光採取行動的人。

西元前216年,羅馬人在坎尼慘敗,損失了近5萬人。但羅馬拒絕投降,並開始採取費邊式拖延戰術。而漢尼拔則率領著自己的軍隊在敵意四起的義大利各處艱難地維生,無法從迦太基得到補給。漢尼拔在義大利的出現,激勵了一些城市起兵反叛羅馬,但這些叛亂被鎮壓了,羅馬繼續堅守著。

敘拉古(syracuse)就是其中乙個反叛的城市,雖然它最終被羅馬奪回,但它還是抵抗了相當長的時間——總共長達兩年。對敘拉古的圍攻開始於西元前213年,結束於西元前211年。古代和現代的歷史學家們都認為,這座城市之所以能進行長期的抵抗,除了阿基公尺德出眾的才能之外,還由於羅馬將軍馬賽勒斯(marcellus)在萊昂提尼(leontini)的暴行。萊昂提尼是馬塞勒斯攻打下來的第一座西西里叛亂城市,他痛擊了2000位迦太基支持者,並將他們斬首以示懲罰。由於擔心同樣的遭遇,敘拉古人決心抵抗到底。

西元前207年,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帶領另一支迦太基部隊從西班牙出發,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義大利,希望能和漢尼拔會師,最終擊敗羅馬。同年,有位名叫尼祿的人被任命為執政官之一(此人是後來那位在羅馬發生大火時還在拉小提琴的羅馬皇帝尼祿的祖先),這位執政官尼祿在梅陶羅(metauro)之戰中,通過巧妙的強行軍,打敗了哈斯德魯巴。在戰鬥期間,他還進行了同樣完美的戰術變化,將哈斯德魯巴部隊的中心變為側翼,使得羅馬軍團能造成更大的殺傷。

羅馬最偉大的將領之一大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在迦太基本土取得了最終勝利,由此得到這一榮譽稱謂。他從羅馬軍隊在坎尼的失敗行動中學到了很多,但更多的經驗來自西元前210年到西元前206年間,和西班牙的迦太基部隊作戰時,獲得的一連串勝利。他回到羅馬之後,便開始準備攻打北非。西元前204年,羅馬進軍北非。由於漢尼拔無法從義大利抽身,西班牙戰局反轉,哈德斯魯巴的軍隊又遭受損失,所以迦太基首先提出議和。但漢尼拔設法率軍返回迦太基,鼓勵了他的同胞抵抗的決心。因此,議和的提議被撤回。漢尼拔和大西庇阿在西元前202年10月19日的扎馬戰役中相遇,經過一番殘忍而血腥的戰鬥,羅馬人取得了最終勝利。

有兩個因素幫助大西庇阿取得了勝利:第乙個是對付漢尼拔戰象的技巧,第二個是馬西尼薩(masinissa)的倒戈——他領導的令人生畏的努公尺底亞(numidia)騎兵曾經在義大利與漢尼拔並肩作戰,此時卻倒向了羅馬人。鑑於漢尼拔軍隊的人數要遠多於西庇阿,所以馬西尼薩的倒戈對西庇阿而言,可以說是重大利好。還有乙個更深層的因素是羅馬重騎兵和努公尺底亞輕騎兵的結合,使得他們的騎兵質量超過了對 手。西庇阿在坎尼之敗中已經意識到了迦太基騎兵的戰鬥效率,於是他煞費苦心地確保自己的騎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從而能打敗迦太基騎兵。

對付戰象的技巧其實很簡單。西庇阿知道,大象只能沿直線衝鋒,因此他特意安排好自己的部隊,讓他們給大象留出一條衝鋒過去的通道,等戰象們笨拙而無害地衝到主力部隊的後方,那裡埋伏著的許多散兵便能解決這些戰象。這種戰術奏效了,還有另一種戰術也奏效了。那就是在一開始朝戰象高聲吹喇叭,使它們混亂驚恐,掉頭在迦太基的軍陣中狂暴地踩踏。迦太基軍隊的左翼因此遭受了損失。

經過一天苦戰,西庇阿獲得了成功,主要原因是他的騎兵在兩翼擊敗了漢尼拔的騎兵,使得他們能夠從側翼包抄對手的主力軍,從後面突襲對方的步兵。這場勝利實在是太具有壓倒性,以至於迦太基毫無辦法,只能求和,並且接受了令人感到羞辱的條款。迦太基所有的領土財產都被羅馬沒收,迦太基城破產了。它還被迫承諾,未經羅馬許可,不能進行軍事行動。這給了羅馬在西元前146年進行第三次布匿戰爭以藉口,當時迦太基必須防衛努公尺底亞的進攻,卻沒有事先獲得羅馬的批准。所以羅馬再次進攻迦太基,包圍了迦太基城,並在占領後將其夷為平地。領導這次行動的是大西庇阿的乙個養子——西庇阿·埃公尺利安努斯。

早些時候進行的扎馬戰役還為羅馬入侵並征服希臘提供了乙個不同的藉口,具體理由是馬其頓軍隊在扎馬之戰中曾和漢尼拔並肩作戰。由於馬其頓和迦太基是盟友關係,所以羅馬已經開始採取了針對馬其頓的行動。羅馬向亞得利亞海岸派去軍隊和船隻,以遏制馬其頓,雙方發生了一些小規模衝突,這些小打小鬧根本夠不上“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的名號。兩國在西元前205年簽訂了乙份和平條約,這份條約中提到,馬其頓的菲利普五世將不再援助迦太基。所以當馬其頓在扎馬戰役中援助過迦太基這一事實或謠言傳到羅馬時,雙方爆發了一系列衝突,最終羅馬占領了希臘以及東地中海的土地,這就是程度更加激烈的第二次馬其頓戰爭。隨後又迎來了塞琉古戰爭,最後是第三和第四次馬其頓戰爭。西元前146年,就在羅馬滅亡迦太基的同時,小西庇阿在科林斯之戰中獲得勝利,結束了第四次馬其頓戰爭。同年,迦太基被消滅。科林斯之戰後,希臘變成了羅馬的乙個行省。

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裡,羅馬軍隊擴張、建立並維持了乙個帝國,其疆域從蘇格蘭延伸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非洲,北面與萊茵河相鄰,南部同非洲的沙漠接壤。高盧戰爭,即西元前44年愷撒被刺後的內戰,以西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中戰勝馬克·安東尼而告終(他在西元前27年被宣布為“奧古斯都”,即皇帝)。羅馬皇帝圖拉真在其統治末期,於公元117年鞏固了帝國的邊界,體現了羅馬在軍事技術、訓練水平、裝置情況和實戰能力上無與倫比的優勢,以及能夠保持軍隊強大、疆域廣闊、組織高效的官僚體系。但從公元3世紀開始,一直到公元5世紀為止,羅馬帝國西部漫長的邊境上始終受到移民流入和軍事入侵的壓力。入侵的軍隊有著嶄新的作戰方式,或者用上了從與羅馬的戰鬥中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再加上羅馬人自身尚武程度與士氣的下降,這些都產生了日積月累的影響。進行征服作戰的軍隊和防衛邊疆的軍隊是不同的,與一支長期沒有作戰,其指揮官轉去從事政治活動的軍隊也不一樣。後一種情況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繼任的羅馬皇帝以及之後的皇帝身上,正是這些帝國的軍隊讓皇帝登上王座,又讓他們失去了皇位。這樣乙個大帝國的腐朽和崩潰,十分耐人尋味,又極具教育意義,這很好地解釋了要搞清楚這段歷史,得像史學家愛德華·吉本一樣,窮盡一生去研究。

平西王吳三桂麾下十大戰將

清朝初年,由於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南方某些省份 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 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 耿仲明封靖南王,鎮守福建。史稱 三藩 三藩擁兵自重,尤以平西王吳三桂所屬兵力兵強馬壯,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公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大戰役 解讀戰爭背後的戰略與智慧型

中國歷史悠久,戰爭頻仍。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次戰役交織成了一幅壯闊的畫卷。有一些戰役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甚至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選取了中國歷史上十大影響深遠的戰役,試 讀這些戰爭背後的戰略與智慧型。涿鹿之戰。距今約 4600 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

阿里巴巴 三大戰略鞏固電商領域領先地位

阿里巴巴作為中國電商領域的巨頭,一直致力於保持自身的領先地位。他們成功的秘訣在於三大戰略 使用者為先 生態繁榮 科技驅動。首先,阿里巴巴始終堅持 使用者為先 的理念。他們注重提公升使用者體驗,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使使用者感到滿意並樂意返回。作為乙個例子,app日活使用者數同比增長6.5 這個數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