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本質 古典戰爭 軍隊 戰車與騎兵

2023-07-29 05:51:00 字數 4245 閱讀 6037

第一場被記錄下來的戰爭,發生在西元前2023年到西元前2023年間,是在美索不達公尺亞南部兩個相互爭鬥的蘇美爾城邦國家——烏瑪和拉加什城邦——之間進行的。禿鷲碑文記錄了這場戰爭,拉加什城邦取得了的最終勝利。這場戰鬥在兩支有組織的軍隊之間進行,士兵佇列緊密,跟著有實心輪子的運貨馬車行進,馬車上運載的或許是貴族和供給。據碑文記載,拉加什的統治者埃納圖姆帶領他的軍隊進行 戰鬥,他受了箭傷,但他活了下來並獲得了勝利。碑文還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禿鷲以敵方死者為食的場面。蘇美爾人的戰爭顯然是比較先進的。碑文中顯示蘇美爾人有排列整齊、戴有頭盔的部隊,還有指揮結構和補給鏈。碑文本身也證明了當時人們已經達到了記載重要的軍事事件的複雜程度。這些都使得蘇美爾人的戰爭高過了所謂的“軍事水平線”,位於水平線下方的是那些和黑幫打架沒什麼差別的打鬥,這種打鬥基本沒有什麼計畫、準備和指揮結構,參與者也不太清楚戰鬥結束後要做些什麼。即便存在著爭議,“軍事水平線”仍是個有用的概念,它將“戰爭”和小規模戰鬥、襲擊以及“原始”衝突區分開來。

戰爭的主要因素是組織、協調和集中可使用的力量,“集中可使用的力量”無論是在進攻還是防守的時刻都最為關鍵。另乙個關鍵因素是作戰部隊的完整性,這會使成員團結一致、共同戰鬥、保護戰友、互相援助、協同合作。但更深層次的要素則包括火力、機動性協調、正確利用地形、巧妙地運用情報和詭計。同樣重要的還有計畫執行的簡便性、突襲的優越性,以及對勝利的合理利用,這些要素被稱為“戰爭的原則”。

西元前2023年左右,隨著阿卡德的薩爾貢嶄露頭角,戰爭開始呈現出乙個不同且更具野心的樣貌。薩爾貢不滿足於充當地方領主,他渴望征服別國,建立帝國偉業。他有一支專業的軍隊,雖然按照後人的標準來看規模很小,但這明顯是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他擴大了自己的疆域,從波斯灣一直延伸到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半島的地中海海岸,向東則延伸到埃蘭。阿卡德帝國的統治持續了近兩百年。它並 不是被外來入侵所擊垮,而是被氣候變化以及農民、牧民間長期衝突帶來的損失擊垮的。

埃及中王國時期(the middle kingdom of egypt,從西元前21世紀開始持續了大約兩百五十年)的法老們有著高效率的軍隊,他們一路打到努比亞地區,在那裡確立了埃及的南部邊境。為了保護這道邊境,埃及人建起了一連串的堡壘。西元前18世紀,巴比倫的漢謨拉比創立了乙個規模相當於阿卡德的帝國,利用的也是相似的軍事手段。在這之後,埃及和美索不達公尺亞地區的國家都開始採用新的軍事技 術,這些技術由外來的掠奪者們傳遞進來,過程十分痛苦。掠奪者包括征服過埃及一段時間的喜克索斯人(hyksos),以及在西元前17世紀 末入侵了巴比倫的胡里安人(hurrians)和加喜特人(kassites)。他們帶來的新技術包括複合弓(比單獨一塊木頭做成的“自製”弓箭強大許多),還有最重要的戰車。

戰車的出現被基岡描述為“世界歷史上最非凡的事件之一”。在戰車出現前的幾個世紀裡,中東地區就有由雪橇發展而來、由牛或驢拉動的、帶著實心車輪的車輛。但是戰車的出現是個巨大進步,它有一對輻條輪,輕快便捷,由被精心照顧的、訓練有素的馬拉著,這給弓箭手提供了乙個機動性極高的射擊平台,也給武士提供了跳下戰車、徒步作戰、再跳回車上、遠離危險的作戰模式。裝備了戰車的軍隊比那些沒有戰車的軍隊有著更大優勢。

另一項重大進步——複合弓的出現——也很重要。它不像自製弓那樣由一段樹枝製成,而是由獸角、木頭和跟腱疊壓而成。這樣,在拉弓時就能儲存更多的能量,因此射出的箭力量更大、距離更遠。像戰車一樣,製造複合弓需要技術和時間,需要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使用方法。因此,像戰車一樣,複合弓也是個昂貴的東西。複合弓的問世可能比戰車早得多,而當它們被組合在一起時,便成了 一對令人聞風而逃的搭檔。在喜克索人和西臺人征服四海的過程中, 他們共同證明了這樣一條明顯的真理:技術上的優勢,是戰鬥和戰爭取勝的乙個主要因素。

到了西元前8世紀時,戰車作為軍事工具,達到了它的頂峰,在亞述人的手中更是如此。基岡寫道:“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如果說埃 及人和西臺人都還是笨拙的戰車手,那麼這一整套體系,要等到亞述的戰鬥裝備發展到相對後期時,才能被開發出全部潛力。那時,很可能像薩爾貢和西拿基立(sennacherib)時期的記錄員所描繪的那樣,戰車成為一種令人震驚和恐懼的**—它被駕駛者操控,在一隊訓練有素的馬匹的拉動下,以極快的速度發起衝鋒;弓箭手在戰車這一平台上射出陣陣箭雨;戰車結為編隊,駕駛員經過培訓能和其他戰車協同作戰,這些戰車和現在的裝甲車一樣,參與了許多戰爭。”

無論戰車是怎樣被人使用的,隨著它的問世而發展出的複雜軍事機制,最終產生了擴大軍隊用兵範圍的效果,也因此擴大了領導者的野心。埃及帝國、尤其是亞述帝國,憑藉戰車帶來的戰爭優勢,既擴充套件了外部疆域,又發展了內部的組織體系,維持了幾個世紀的權力。在西元前8世紀時,亞述軍隊就能從大本營出發,到數百英里外的地方作戰,而且他們在不斷開疆擴土的帝國中移動的速度,直到19世紀才 被超越。同時,他們開發了時至今日仍然被用於軍隊補給以及維護補給線安全的大部分的後勤方法,如建立倉庫、訓練營、工程和運輸兵團。他們還因此獲得了一支技能和**種類各有不同的軍隊,這些技能和**都**於士兵故鄉的習慣。

在古典時期後期,幾乎世界各地都用騎兵取代了戰車,只有不列顛除外。尤裡烏斯·愷撒在西元前54年首次登陸不列顛時,就遭遇了這些不列顛人的戰車。騎兵的出現是由於對馬匹進行了成功的育種,產生了背部足夠強壯、能承受乙個人重量的馬。直到特洛伊戰爭時期,騎手們仍需坐在非常靠後的地方,幾乎要騎在馬的臀部,才能讓馬承受住他們的重量。但坐在這個位置上,很難去控制馬,而坐在前 面就完全不一樣了,馬有了強壯的背部之後,就能讓人坐在前部。此外,早期的騎兵沒有馬鞍和馬鐙,兩者的問世,尤其是馬鐙的出現使騎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此,騎手就能坐在馬背上,使用弓或者刀劍進行戰鬥。

相對戰車而言,騎兵有以下幾個優勢:更快、更靈活,大大減少了昂貴的招募和維護費用。所以騎兵的數量通常比戰車多得多,並且騎兵對敵軍步兵的衝擊力也並不比戰車小。因此,騎兵具有巨大優勢。

在西元前7世紀初,這些快速而敏捷的馬和騎手的組合從中亞地區的大草原入侵了文明世界中,這就是令人畏懼的斯基泰人。這些騎兵沒能立即取代戰車,大流士的波斯軍隊在西元前331年的高加公尺拉戰役中被亞歷山卓大帝打敗時,部隊中還配備戰車。在這場戰役中,撇開步兵部隊不算,在其他方面的數目上,波斯都大大超過馬其頓,大流士有200輛卷鐮戰車、12000名騎兵和15頭戰象,而亞歷山卓則只有7000名騎兵,但大流士軍隊的訓練程度和組織性遠遜於對手。從阿里安對這場戰鬥的記錄中我們知道,大流士特意準備好了供自己戰車使用的戰場,他清除了灌木叢,平整了地面,以便戰車能在一片行動無阻的場地上作戰。結果戰車並不重要,反而是雙方騎兵的作用要大得多。在戰鬥中,兩翼方向出現了大規模的騎兵戰鬥,這對於亞歷山卓來說是可喜的情況。他的計畫是引誘波斯人從兩翼包抄自己的部隊,這樣波斯軍隊的陣形就會被拉開。而當其**現一道縫隙的時候,他的騎兵和全副武裝的步兵方陣就會從中突破,迫使大流士逃離戰場。亞歷山卓或許可以追捕並殺死大流士,但實際上,他不得不去救援自己的左翼,因為波斯騎兵正在全力攻打他的左翼部隊。

團結了各匈人部族,並且帶領他們進攻衰落的羅馬帝國的是阿提拉(406—453)。匈人是技藝高超的騎手和弓箭手,他們能在馬匹全速前進時射箭,並且攜帶著雙刃鐵劍和匕首。他們每個人都擁有18匹馬 (據馬可波羅記載),其間定期更換坐騎,能夠在一天內行進很長的 距離。

導致西羅馬帝國最終崩潰的乙個重要因素是無人能阻擋匈人的西遷。他們間接地迫使其他“野蠻”民族闖入羅馬境內,同時又直接襲擊了高盧和北義大利地區,但是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最終仍未能成功擊敗羅馬。羅馬人和他們的盟友在高盧地區的卡塔隆平原戰役中戰勝了阿提拉,因此阿提拉進軍羅馬的努力也失敗了。不過他對北義大利的劫掠造成的乙個重要後果是——逃難者們跑到了潟湖群島地區,建立了威尼斯。公元5世紀時的歷史學家普利斯庫斯(priscus)將阿提拉描述為乙個“為了震懾諸國而降生之人”。阿提拉熱愛戰爭,骨子裡有著傲慢自大的情緒,早在他那馬背上的軍隊到來前,他的“名聲”就把很多人嚇壞了。

匈人帝國在阿提拉死後迅速瓦解。他們的消亡幾乎像他們興起時一樣迅速。一種理論認為,在軍事上對馬的完全依賴,既讓他們獲得了成功,也導致了他們的垮台。由於在長時間、遠距離的戰鬥中,馬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在一段時間後,想要補充戰鬥中損失的馬匹非常困難。作為對比,在1899—2023年的第二次布林戰爭 中,英國人帶了50萬匹馬來到南非,結果死去了將近35萬匹。其中只有2%死於戰鬥,其他的都死於體力不支、疾病和營養不良,平均每天死去330匹。這一情況肯定也在匈人身上發生過。匈人在匈牙利建立了基地,但相比中亞大草原,無論是空間還是糧草,匈牙利都相形見絀,難以飼養大量馬匹。從匈牙利換上來的新馬匹來到前線時,狀況和它們替換的老馬一樣糟糕。所以,公元469年,當阿提拉最後乙個 兒子的軍隊在被東羅馬帝國的部隊擊敗之後,匈人就從歷史中消失了。

但匈人只是第一批。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一批批被中亞大草原上的游牧生活鍛鍊得強硬而令人畏懼的騎兵出現,其中包括黑海西部的保加利亞人、匈牙利的阿瓦爾人、可怕的蒙古人,最後則是一路打到了維也納城下的突厥人。對這些人而言,戰爭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有利可圖的。他們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備戰上,所有的男性成員都是軍人。在很大程度上,他們以戰養戰只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不是為了改變或改善命運,也不是為了獲得他們攻打的城市中那些文明程度更高的人的先進之處。當突厥人推翻了羅馬帝國之後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時,這種情況終於有所變化。但即使到了那個時候,他們也無法忘記自己曾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是征服者。

甲午戰爭與清王朝的終結甲午戰爭與清王朝的終結

19世紀90年代,中日之間爆發的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了統治中國近300年的大清王朝的覆滅。這場戰爭揭示了晚清軍事制度的腐朽,也預示著中國由封建帝國向民族國家的轉型。我們應該通過甲午戰爭的歷史,審視鬥爭手段的利弊得失,反思如何避免戰爭帶來的苦難。甲午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戰爭的原因 現實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戰爭理論

戰爭背後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否解釋了人們為何不採取其他手段來解決資源問題,又是否解釋了人們為何不採取其他手段來完成上述的那些目的呢?一種比較直白的假設是認為,人類,至少男性,天生喜好暴力,戰爭扎根於人類本性之中。另一種不同的假設認為,人類社會的組成方式導致了戰爭的發生。第 一種假設是悲...

戰爭與和平 從叢林到國際法 探究戰爭的起源 演變和限制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戰爭始終是乙個無法避免的存在。從最初的叢林法則,到近代國際法的誕生,戰爭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將 戰爭的起源 演變和限制,以期更好地理解這一主題。一 戰爭的起源 叢林法則的遺留。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爭奪地盤和資源,常常會訴諸戰爭。這種競爭和衝突的行為,可以追溯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