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其實很好懂

2023-07-22 23:45:19 字數 4974 閱讀 242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

很多人都覺得《道德經》難懂,哪怕它有譯文,也覺得很難懂。

但是,這麼難懂的《道德經》,被度陰山用幾個小故事講透了!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百個人心中,也有一百個《道德經》的解法。

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沒有偏好,它把萬物當成芻狗;聖人沒有偏好,它把百姓當成芻狗。

天地之間如同風箱,空虛而無窮盡,越是抽動風箱,空氣越是不斷湧出!

話說太多就會碰壁,不如只在心裡說話。

扳倒嚴嵩的徐階年輕時曾在浙江某地做教育**。

有一天,兩個書生為了爭貢生的位置,就在公堂下大吵。

徐階不為所動,專注閱卷。

緊接著,又有兩個書生為了謙讓貢生的位置而在公堂下吵鬧,徐階仍無動於衷,專心閱卷。

等閱卷完畢,徐階把四人叫來說:「我不希望有人爭奪,也不希望有人相讓,諸位應該讀過學規,一切按學規辦。」

爭貢生的臉紅了,讓貢生的臉也紅了。

徐階的「不希望有人爭奪,也不希望有人相讓」正是聖人不仁的沒有偏好。

按常理,徐階應懲罰爭貢生的二人,應獎賞讓貢生的二人,但他沒有。

他對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都無動於衷,沒有偏好,只是按規矩處理而已。

孔子說小人最難相處,過於疏遠則怨恨你,過於親近則不尊重你。

老子提出的辦法是「不仁」。

既不疏遠也不親近,把小人當成芻狗一樣對待,絕無偏好。

沒有偏好,才更接近真理。

有了偏好,就等於有了立場。

立場,無論善惡,都很難客觀。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是,最高的德行如同水。

水便利萬物又不和它們爭,處於眾人所討厭的卑窪之地,和道非常接近。

具備水之美德的人如水一樣安于卑下,心思如深淵般寧靜,用仁愛與人交接不求回報,言出必行,和水一樣平靜無為,不拘一格、隨遇而安,善於抓住時機。

正因為和萬物不爭,所以不會出現過失。

齊國文有晏子,武有三位能征善戰的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但這三位並非「善茬」,經常不把齊景公放在眼裡。

齊景公暗中訓練大力士,要除掉這三位。

晏子說:「不必,兩個桃子足夠。」

在一次大型宴會上,群臣都在。

齊景公按晏子的計畫,命人拿出兩個桃子對群臣說:「這是我親手栽種的桃子,可惜只結了四個,我吃乙個,相國(晏子)吃乙個,還剩兩個,諸位可敘述自己的功勞,誰功勞大,誰就可以吃。」

群臣都知道宴會中功勞最大的是國君、相國和讓敵人膽寒的那三位將軍。

所以,誰都不會來爭,也知道自己沒資格爭。

短暫的沉寂後,公孫接最先跳出來說:「我陪主公打獵,第一次殺死一頭野豬,第二次殺死一頭老虎。我大概有資格吃乙個桃子吧?」

於是他拿了乙個桃子,還未等吃,田開疆就衝出來說:「當初敵人來攻,我率軍直衝敵陣拯救主公,如果沒有我,主公您還能在這裡吃桃子?」

說完,就拿起最後的桃子並立即咬了一大口。

最後的古冶子看到兩個兄弟如此猴急,不禁冷笑說:「我曾經為主公駕車渡河,一頭巨黿咬住了馬,我跳進河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黿殺死,救主公脫險。難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資格吃桃子嗎?」

公孫接、田開疆見狀,都認為自己的功勞比不上古治子,但卻在古治子之前拿起桃子而毫不謙讓,實在是很貪婪。

既如此,還不知羞恥的活著,算什麼勇敢,接著就相繼自殺了。

古冶子也拔出劍說:「我們三人本親如兄弟,現在因爭兩個桃子,你們兩人被我逼得自殺了。我如果獨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義;悔恨自己做錯了事還不肯死,就是不勇。」說完,也舉劍自殺。

兩個桃子,乾掉了當時齊國最勇猛的三個英雄。

晏子設定的這個局到底該怎麼解?

水有三大特點:第一,它利萬物;第二,它利萬物後不爭這些利;第三,它不是在眾人不喜歡的低處,就是在去往低處的路上。

公孫接等三人完全可以用「水之道」來破晏子的局。

告訴晏子,自己沒有資格得到桃子,所以不會去爭桃子。

然而事實卻是,他們是最有資格得到桃子的。

正因為最有資格得到桃子而不爭桃子,並謙虛地認定自己沒有資格取得桃子,才不會有任何傷害。

公孫接等人破解晏子死局的關鍵點不是「不爭」,而是「有資格爭而不爭」。

如果把三人換作其他大臣,晏子完全可以命令對方爭。

但晏子絕對不敢命令公孫接三人爭,因為人家有拒絕他的資本—利萬物的功勞。

你只要一爭,就輸了。

道德經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型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意思是,大道破壞,社會出現矛盾和鬥爭,才有了拯救這些弊病的仁義。

出現矛盾和鬥爭後,人們就需要用小聰明取得勝利,小聰明的出現帶來了欺騙、奸計等詐偽。

六親之間出現了矛盾,才有人要求父慈子孝;國家混亂後出現「不忠」現象,才有了所謂的「忠臣」。

魏文侯常常和大臣們飲酒談國事。

一次,他喝多後感慨道:「我怎麼就沒有豫讓那樣的臣子呢?」

豫讓是晉國權臣智伯瑤的家臣。

智伯瑤被趙襄子擊殺後,豫讓多次刺殺趙襄子欲為主人報仇,是被司馬遷高度讚許的人臣之一。魏文侯才發感嘆,大臣蹇重馬上說:「大王,您應該罰酒一杯。」

魏文侯很奇怪地問:「為什麼?」

蹇重回答道:「命運好的父母不知孝子,有道的君主不知忠臣。大家知道豫讓是傑出的臣子,說明他的君主不怎麼樣,您覺得呢?」

魏文侯恍然大悟,自罰一杯後說道:「沒有管仲那樣的臣子,才會有豫讓那樣的功勞。」

魏文侯的意思是,如果有管仲這樣的臣子在,就不可能發生君主被殺的情況。

君主不被殺,當然就不會出現豫讓復仇的事,自然不會有刺殺的功勞。

在老子看來,自然而然的事物如果被我們特意強調、高度關注,那就證明從前的平衡狀態已失衡。

蹇重說,命運好的父母不知有孝子,有道的君主不知有忠臣。

反之,一旦到了孝子被我們高度關注、忠臣被我們特意強調時,那一定是忠孝的德行嚴重衰退,失去平衡了。

忠孝的德行衰退,強調忠孝的那些人就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另一些人**。

這是非常恐怖的事。

知曉乙個人或社會本質的最佳方法,就看他在高度強調什麼、炫耀什麼。

他越是炫耀什麼,意味著他越缺什麼。

道德經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宴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意思是,持重是輕浮的控制人,虛靜是躁動的主宰。

所以君子一舉一動如同旅行之人,時刻不遠離載重的車輛,縱然身處繁華,依然能超然對待。

為什麼萬乘大國的主人卻去追求榮華富貴而輕舉妄動呢?

輕浮會喪失控制力,浮躁則會喪失主宰。

2023年,趙煦(宋哲宗)去世,他唯一的兒子早他而亡。

誰來繼承皇位成了問題。

趙煦生母向太后把幾名重臣叫來,讓他們在趙煦的五個兄弟中推薦一人繼位。

宰相章惇認為趙煦的同母弟趙似可以,向太后反對說:「趙似不似人君。」

章惇又舉出一人,是五人中年紀最大的申王。

向太后還是不同意,因為申王的眼睛快瞎了。

章惇也不好再說什麼,向太后才把真話說出來:「立端王(趙佶)最合適。」

章惇差點跳起來大叫道:「端王輕佻,不適合做皇帝!」

向太后瞪了章惇一眼說:「先帝曾說過,端王有福壽相,人又仁孝,有當皇帝的資格。」

眾臣恐懼向太后,紛紛表示趙佶是天下第一皇帝人選。

章惇雖然極力反對,但沒有人支援他。

最終,趙佶上台,他就是北宋實際上的亡國之君宋徽宗。

章惇說宋徽宗「輕佻」,說的是他不自重,心浮氣躁,不務正業。

趙佶本是翩翩少年,聰明英俊,每天都到向太后住處請安,很得向太后喜歡。

他多才多藝,喜歡書法、畫畫、寫詞,還經常騎馬、射箭、踢足球鍛鍊身體。

做親王時,他就有各種愛好,做了皇帝後大權在握,更把這些愛好變本加厲。

他崇尚道教,自稱道君皇帝。

又鑄九鼎,建九成宮,在各地立道觀。

他大興土木,在都城大建宮殿庭院,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修景靈西宮,他讓人從南方太湖裡採來石頭四千六百枚。

後來,採辦石頭專門發展成一項「賦稅」。

江南各地每年都要向**進獻石頭,號曰「花石綱」。

趙佶窮奢極欲,朝政一塌糊塗,最終在北方金人的進攻下,亡國滅身。

此心不動,是不因名利而亂動,穩重而虛靜,這是無為。

此心被動,是受名利而亂動,輕浮而暴躁,這是有為。

從《道德經》看秋季養生之法

隨著秋季的到來,天氣漸漸涼爽,氣溫逐漸下降,人們的身體也開始逐漸變得脆弱。如何做好秋季養生,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和平衡呢?其實,道德經中有很多關於秋季養生的建議,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有益的知識。首先,道德經中強調了 盡柔弱,以製剛強 在秋季,天氣乾燥,人體容易出現乾燥 燥熱等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採取柔和的...

學習道德經原來會這麼有趣?

當我們想要駕馭一輛汽車的時候,首先得從整體上去了解汽車,這樣才能駕馭它,出了問題也才能夠定位問題出在 然後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區域性的了解汽車,認為汽車能夠行進只是輪子轉動的原因,然後去推著汽車前進而不是利用汽車本身的力量,這麼做是無法駕馭汽車的。當我們想要改造世界的時候,等於是要駕馭這個世界,那...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無為 無為是 道德經 裡乙個很重要的思想。它不是指毫無作為,而是說不強加個人主觀意願,也不強求結果。這裡一方面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讓對方自由選擇,不強加干預 另一方面也是要尊重自然規律,讓天道按照自己的方式運作,套用先生的語言,就是遵循神意,而非遵循人意。不過,因為 我們每個人都是天道運作中...